查看原文
其他

【一财看公益】银行家之外的马蔚华:引入金融思维做公益事业

2017-02-07 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
点击上方“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关注我们哦!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杨佼

从1999年到2013年,十五年的行长任期内,是招商银行与马蔚华相互成就的十三年。

在马蔚华的执掌下,招商银行进行多项改革,实施两次转型,成为银行业改革的一面旗帜,而作为银行家,招行的十三年,也让马蔚华迎来了职业生涯高峰。

从招行卸任之后,马蔚华的工作重心,从银行业转向了公益事业,为国内公益事业奔走呼吁,并身体力行在公益事业一线。踏上新的战场之后,银行业的丰富经验,又让他为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引领招行转型

1999年,马蔚华担任招行行长之后,针对当时该行业务规模偏小、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主持制定了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和发展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2004年,该行又实施第一次转型。

鉴于IT技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早在1995年、1998年,招行就已推出基于客户号管理、本外币及定活期储蓄的一卡通、网上银行一网通两大业务产品。

一网通、一卡通在马蔚华上任前就已推出,但在马蔚华任期及此后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以一卡通为例,截至2015年底,卡均存款达1.18万元,累计交易额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20.1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大战略中,通过A+H上市,解决了此前困扰招行的资本补充问题。而国际化战略,也逐步得到实现。2002年,招行设立香港分行,并于2008年,招行在美国设立纽约分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

随后,在马蔚华主持下,招行又在2004年实施第一次转型,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和中间业务,致力于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与收入结构。截至2015年末,招行储蓄存款占自营存款的比重为34.1%,零售贷款占自营贷款的比重为41.8%,非利息收入占零售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4%。

面对国内高净值客户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管理需求,招行还在2002年、2007年先后推出“金葵花”理财,并成立私人银行。截至2015年末,招行在京、沪、深等重点城市成立了45家私人银行中心,客户超过4.9万户,管理客户总资产接近1.3万亿元,户均资产居于境内同业首位,而且开办三年即盈利。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观念转变的持续推进,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约束条件和社会需求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这种考虑,在马蔚华担任行长的第十年,招行于2009年再次提出并实施二次转型,其目的就是降低资本消耗,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节约成本,并最终实现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目标。

转战公益

除了招行原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银行家身份,热心公益事业的马蔚华,卸任之后除了继续活跃于金融领域,还多出了一项慈善家的社会身份,在多家慈善机构担任职务。

马蔚华还在行长任上时,招行就与壹基金进行了合作。卸任之后,在王石、李连杰力邀之下,担任了壹基金理事长。此外,他还任职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等公益机构,并担任董事会主席职务。

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马蔚华将在金融领域的经验引入进来,提出了公益信托的思路,将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离,资金的所有权是捐款人的,使用权是被捐赠的人,管理则由专业团队负责。并从2014年起,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提案。

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全国两会后,银监会发布《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完善了公益信托制度,明确要大力发展公益信托。

马蔚华一直呼吁,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并在壹基金进行实践,以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新领域,以新的形式参与公益。要求壹基金员工要加强产品和服务意识,要有一种狼性的精神去开拓市场。在战略层面着眼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制度层面,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激发机构活力。

马蔚华认为,商业创新是顺应国际公益事业新潮流之举,也是应对竞争、优胜劣汰的需要。社会企业、公益创投,都是新生事物,普遍重视寻求公益与商业的整合,促使公益组织带来重大的社会变革,使得资金得到增值,更多更好地用于公益事业。

作为资深银行家,马蔚华至今仍活跃在金融一线。2014年1月17日,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正式任命马蔚华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会筹备组组长。2014年7月16日,科技部、财政部正式委任马蔚华为理事长,任期三年。该基金是由国家部委层面成立,专门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母基金,现已完成对多个子基金的投资。

           

负责的商业

           温暖的世界

     

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由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与上海第一财经报业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旨在传播公益理念,实现全民参与;倡导文化传承,推动社会共荣。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