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应急资助模式



与熙熙攘攘的募捐话题相比,关于资助的探讨长期门前冷落。但在公益行业的生态系统分工中,基金会最基本的使命是通过资助其他公益主体实施公益活动、项目或服务。本次论坛围绕“有效资助的本土实践与价值”,探讨应对慈善行业专业性、有效性提升的社会需求,以及公益资金的支配逻辑、分配艺术和发展趋势。

分享主题

《疫情应急资助模式》

上海仁德基金会的王宛馨秘书长

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仁德基金会的王宛馨,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有效资助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上海仁德基金会

上海仁德基金会是2011年12月份在上海成立的一家公募基金会。2016年,我们获得了慈善组织和公开募捐资格,2017年12月份获得了5A级社会组织的等级评估。2022年,上海仁德基金会成立了党支部,在党建的引领下我们继续推进公益事业。

上海仁德基金会的发展有三个历程,第一个五年我们致力于培育基金会,在上海市浦东区民政局的支持下,我们培育了28家非公募基金会。第二个五年,是从2015年到2020年,在这五年当中,上海仁德基金会我们开展了互联网公益筹款,并且支持了全国近300家的社会组织,一起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成长。进入了2020年,是上海仁德基金会的第三个五年,在这第三个五年,我们的目标是聚焦好社会需求,实施好公益项目,解决好社会问题。




有效资助的三要素

  对于有效资助,我的理解是有效资助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捐赠人,有效资助首先有资源,这个资源要符合捐赠人的意愿,同时也要符合捐赠人的要求。

第二个要素是有效资助里面必不可少的是公益组织的参与,那么这个公益组织它既要有项目设计的能力,同时它还要有非常好的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第三个要素就是受益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公益项目的直接受助对象,这个受助对象的需求就是我们公益项目需要去满足的需求。同时,受助对象他得到了资助以后有没有一些有效的产出,这是衡量我们项目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疫情资助的实践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分享三个案例,借此来说一下我们仁德基金会在有效资助所做的一些工作。第一个案例是仁德宝龙社区公益型专项基金,这个专项基金是2021年成立的,捐赠方是上海宝龙公益基金会,整个专项基金的体量是100万,它资助的范围是社区公益的暖心项目,还有一个就是宝龙公益的新创投大赛,第三个就是社区志愿(音)公益沙龙。那么宝龙社区公益行它的项目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个暖心专项项目解决了社区急难愁盼的问题,宝龙社区公益行专项基金成立之后,通过仁德基金会一共支持了5家社区基金会,成立了暖心专项项目,在半年的时间内,在社区中一共帮扶了220名困难群体。

 第二个项目成效是宝龙专项基金携手仁德基金会,在这次的上海抗疫项目当中,一共投入了近50万元的公益项目资金,资助了4871名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了生活物资,同时守护了5158名的社区志愿者,并且为虹桥火车站的返乡人员送上了2000份的爱心餐。

在赋能方面,宝龙社区公益行一共举办了4次社区公益沙龙,陪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成长,同时在疫情之后宝龙社区公益行还开展了新公益创投大赛,资助了5家社区基金会和社会组织,帮助他们在疫情之后更好地推动社区公益项目的实施。

      第二个分享的案例是仁德基金会和上海睿远公益基金会的合作,我们两家的合作始于2021年河南水灾,资助范围包括有河南水灾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在这次上海疫情当中,我们跟睿远公益基金会又有了一次深度的合作,同时在疫情之后我们也通过睿远公益基金会的资助帮扶了上海的社会组织。在这次上海抗疫项目当中,睿远基金会投入了68.5万元的资金,发起了睿远抗疫加油包的项目,通过仁德团队的实施,为上海市66个社区的3660位志愿者捐赠了消杀物资,直接和间接受益的社区居民达到了33万人次。同时,在疫情的后期,上海睿远公益基金会和仁德基金会共同发起了睿远为你加油计划,该计划由睿远公益基金会资助近50万元,通过评审和调研,选出了十家上海本地的社区社会组织,并且在项目资金和非限定资金方面给予以上十家组织大力的支持,帮助他们应对了新冠疫情给组织带来的挑战。

分享的第三个案例是上海壹棵松公益基金会和仁德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社区公益基金会发展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培育和支持上海市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加强社区公益基金会项目的展示和交流。这个项目成效体现在做了一场公益创投大赛,同时我们还支持了近20家社区发展基金会,同时我们还支持了近20家社区公益基金会,参加了腾讯99公益日的爱心配捐活动,我们制作和发行一本社区基金会的季刊,并且还收集和整理了一本社区公益基金会的优秀案例,并且还在近期推出了社区基金会秘书长说的系列视频。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享,我们觉得有效资助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项目、资助和专业性三个方面的一个交汇处。那么这个交汇处它实际上需要一个公益项目的调研和设计,需要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整合,需要公益团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对公益组织的要求必须要有一个职业操守和自律性。




有效资助的结论和思考

我总结了四点,第一点就是有效资助要基于公益组织的筹款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和协调沟通的能力。第二点,公益组织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化水平的提升。第三点,内部环境的变化对公益组织的筹款而言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公益组织不管是基金会还是社会组织,一定要加强学习、观察和变革,以积极的行动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后,我们一定要加强我们内部的文化建设,不管是基金会还是社会组织,大家只有凝心聚力,同心同行,才能取得我们基金会和社会组织共同的目标。




圆桌讨论

什么才是一个有效的资助?

有效资助,在我的从业经验里面,我觉得就是说一个项目,它符合捐赠人的意愿,同时它又解决了当下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我就举例,在这种重大的卫生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仁德从2020年到2022年,经历了两次,一个武汉疫情,一个上海疫情,我们都得到了来自企业基金会的项目资助。

 企业基金会跟仁德进行合作,他们有资助的意愿,并且他们也有资助项目的立项资金,仁德就发挥团队优势,发挥链接的项目执行的优势,可以在他们的监督下,根据他们的捐赠意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笔善款用到有需要的或者是说指定的这个群体上面。我觉得在这个模式下面,这种资助就是一种有效资助非常好的一个案例,双方基于这个模式下面的合作,也是来自于彼此的信任,来自于各自的分工,还有一个就是仁德基金会在这个当中扮演了一个专业性的公益组织的角色。   

  (周旭峰:听王宛馨秘书长这么一介绍,我们马上能意识到,就是说原来很多的资助,一家基金会是可以给另外一家基金会,因为我们信任他有更强的这样一个资助的专业和能力,还有执行力)。




公益项目执行的链条

我们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这个案例里面,我们就没有往下的链条了,但是在其他的一些合作的模式下面,比如说后疫情时代,有一些企业基金会关注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草根社会组织的生存,他们愿意把捐赠钱拿出来支持这些草根组织公益项目的发展,还有他们组织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仁德的执行链条,去筛选符合捐赠人捐赠意向的社会组织,同时去筛选好的公益项目,然后再继续支持下去,就把这些钱给到了社会组织。




到底资助的价值在哪?成为资助型工作者有哪些要求?

其实这个资助的有效价值,我觉得其实就是把这个社会资源真正的用在有需要的群体身上。那么对从事资助工作的从业人员来讲,在它的能力模型当中,最基础的肯定就是它的使命和自律,它的这个使命感,它要知道从事的这个行业在用的是别人的钱,所以他不能辜负捐赠人的信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性,也就是说你善于去发现公益需求,社会需求,并且把这个需求把它设计做成一个项目,把它设计成一个很好的项目。第三点就是协调和沟通能力,你必须要跟捐赠人进行一个非常好的,去说服他,把钱拿出来捐赠到你的这个项目里面,这个就是一个协调沟通的能力。

 那么最后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也是专业性方面的,就是能把这个钱真正的用好。所以说对一个公益人才而言,对从业人员而言,其实这些能力要求还是非常综合性的。

  (周旭峰:我听起来也很复杂。您刚刚说的最后一个,就是说要把这个钱给用好,刚刚我们说的,有的可能是自己去驱动,但更多的可能要去识别一些优秀的项目,或者再去委托第三方的执行机构来做,这些都是并存的。)




资助机构目前在行业里还是很少,是否在某种意义上资助有点被弱化?

因为我们仁德基金会是公募基金会,就是这种资助对我们而言,也就是筹资,筹资对公募基金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我们资深的工作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资助被弱化了,因为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是非常强调筹资这个工作的重要性的。

  但是可能就是对一些非公募基金会而言,包括一些企业或者是一些爱心人士成立的基金会,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大部分资金自己去使用。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信息差的问题,还有一个信任的问题,因为合作双方只有彼此信任了,那么捐赠人才会把钱拿出来去交给社会组织去做项目。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我们很多希望找到资助资源的社会组织或者是基金会的话,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同时要加强自己品牌的建设和传播。

 在我们这个公益生态当中还有另外一个,就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其实他们更多的是在实操层面,他们是需要更多资助来源的,他的资助来源可能就是来自于资金会,可能来自于政府也可能来自于企业,但是我们在谈资助的时候,可能往往会把他们的需求没有放到筹资这个层面上来,因为我们更多的把他看成执行机构,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生态来看的话,可能需要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搜集一些数据,有可能有一些社会组织他本身已经做了很好的筹资工作,只不过是因为他不太善于去说,所以可能我们就会把这一部分给遗忘掉了。

 但是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不管是基金会还是社会组织,会更加重视资助筹资这一块的工作的,所以我觉得弱化的话不一定是一个趋势,但是可能只是暂时的过程。




有效资助实际上包含了哪些要素?

其实在我的分享里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认为的有效资助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一个就是项目、资源,第二个就是专业性。在这三个要素当中,我们实际上期待的是捐赠方他们真的愿意把资源拿出来,去资助那些好的项目,在这些好的项目被发现的过程当中,公益组织发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去链接资源方,可以把好的项目推荐给资源方,并且他们能承担或者说他们能接的住资源方的要求,让这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真正达到了资助的目的,满足有需要群体的要求,把项目的有效性、项目的目标有一个非常好的达成率。

 所以在这边我还想再补充一点,也是给刚才说的年轻的基金会,就是我们刚才提到资助好像有一些弱化的态势,可能也表达了很多从业人员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一个担忧,怕这种经济形势折射到我们公益行业,就带来了资源的减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个人的建议是:任何组织都是处在一个变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观察内外部环境,要分析、要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好的去应对这种挑战。

 不管是在第一第二部门,还是我们这种第三部门,我觉得不断的变革、不断的生长,并且不断的去培养自己一个专业性、强有力的团队,这样才能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可持续的形态。我们要对有效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有一个非常好的执行。





关于本次论坛的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直达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是由上海第一财经传媒公司与上海第一财经报业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于2013年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旨在传播公益理念,实现全民参与;倡导文化传承,推动社会共荣。基金会的愿景是以共情、共创、共享的精神,推动负责的商业;以和善、和谐、和美的理念,共建温暖的世界。基金会的定位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新资源的联结者、新公益的促进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继续开展已有品牌项目的基础上,将重点关注慈善资产管理、有效资助等公益行业关键课题,依托专业团队、专家智库的支持和第一财经跨媒体的传播,为公益发展注入新能量、形成新生态。

编辑|李宏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