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的品类战争和未来
隐约有个感觉:2017年之前,各家AI公司的重心在“产品化”,搭建产品技术框架,先把东西做出来;今年,大家的重心在“商业化”——基于市场的压力和机会,倒逼产品和技术的优化,甚至调整公司战略方向。
1
品类战争
上周,公众号“琢磨事”发了一篇真正从市场角度剖析“智能音箱”的文章《299的小米AI音箱会为市场带来什么?》。
其中提到,关键问题是:你是要树立一个新品类和新品牌,还是要替代一个已有的市场进行升级?(品类的定位,同时就意味着你要打的是谁)
根据智能音箱现状,我大概梳理了如下6个不同的“品类”属性,或者说“本质价值”属性(当然,一个音箱,可以同时有多个属性特点):
1、低端蓝牙音乐音箱。本质是听歌,但面向中低端客户,价格低。例如小米AI音箱。
2、高端音乐音箱。本质还是听歌,但更强调音质等发烧友需求,价格高。例如LIBRATONE等(可类比苹果做智能手表的姿势)。
3、有声内容音箱。本质是为了听有声内容。例如傅盛和喜马拉雅做的小雅AI音箱。
4、购物音箱。本质是为了方便(刺激)购物。例如阿里的天猫精灵X1。
5、家居音箱。本质是为了操控智能家居。例如小米AI音箱。
6、AI助理音箱。本质是为了成为私人生活助理。例如亚马逊Echo(其实还兼具了1、4、5),不过目前用户用的最多的还是备忘功能,其他的不是少,是非常少。
这6个方向,个人判断是:
1,低端蓝牙音乐音箱,是目前最可能起量的品类。
不过中国用户对“音箱”的需求,整体还是没有美国普遍;原因,大家也都会提到:美国房屋空间大,有Party文化,厨房大,而且一般做面包,不炒菜,噪音更小,另外,美国人为音乐内容付费的习惯也更普遍。
从2到5,都很难达到船票线(几百万级别)。
相对来说,有声内容方向(“小雅”),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已经有一定的刚需、粘性和用户量。而且傅盛团队死磕了一些产品体验细节,详见《傅盛:人工智能的破局点是技术和产品结合 | 猎户星空发布小雅语音》;我看了后,还是很佩服的,因为很多都属于看起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又“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攻克”的feature。估计在相对的产品体验效果上,小雅应该会不错。
其他3个不那么看好的原因是:
2,高端音乐音箱,还是相对小众。
4,购物音箱。用户尝鲜还是有兴趣的;但能否形成用户粘性,暂时存疑。因为
a)低频。有些购物需求场景,触发场景并不是在家里,比如突然需要给手机充话费了,不可能等回到家里再用音箱语音充值。类似这种,会使很多feature更加低频,而低频意味着,很难在用户心智中形成“我要用智能音箱来满足XX需求”的习惯认知;这和当年语音助手是一样的,比如查百科“姚明的身高”这种,非常好用,但用户就是想不起来用。
b)对话式的产品体验和技术能否work,也是个问题。
c)至于学习用户习惯、动推荐购物(复购)等,更多是美好的愿景描述,现阶段还不能完全落地。
5,家居音箱。中国用户,对“操控智能家居”的需求和时机,比不上美国。
一方面,美国房屋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房屋建造标准更规范;另一方面,美国人的智能设备更多,用音箱操控的需求相对更强。当然,国内的小米会好一些,但至少目前,拥有那么多小米智能设备的人还是从业者和发烧友,绝对数量不会太多。
6,AI助理音箱,是终极形态,会吞噬其他的形态,但还需要时间。
2
未来形态
很多文章也说,这么多巨头涌入,目的是为了抢入口。虽然他们心里也知道,目前还没想清楚——现在的智能音箱,还不是最终的产品形态。但是,他们也知道,如果现在不让团队去练手,等有人先想清楚时,就连参战的机会都没了。
那么,如果AI助理音箱是未来方向,其理想形态会是怎样的呢?
很可能会是RoBoHoN那种“迷你人形机器人”。其产品效果,详见我之前的文章《AI产品视频讲解 | RoBoHoN_最有爱的手机机器人》。
不过,“迷你人形机器人”也很难一蹴而就,不论NLP技术,还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硬件/交互/OS标准,都还没足够成熟。
所以,在“小型人形机器人”之前,可能会有2~3个过渡形态。其中一个是“带屏”(亚马逊在做),其他的,暂且不说。
3
认知源头
为什么看好“迷你人形机器人”呢?这背后,和几个AI认知相关:
1、AI的核心差异化价值,不是在头部/高频/刚需场景,而是在长尾场景。甚至一旦用户主动开口说“我要XXX”,你(AI)就已经输了。
2、AI的核心差异化方向,不是效率最优,而是情感最优。并且,人的决策,更容易受到感性影响,而非理性。(注:人类不寻求实现决策的最优化,而是采取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够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Herb Simon)
3、情感表达,仅靠语言文字远远不够,长期来说,会是我们图灵机器人一直在提的“多模态交互”。(注:梅拉比安模型,感情表达=内容7%+语调语气38%+表情肢体语言55%)
4、对AI的理解,不能太偏“软”。目前看,行业对“端(硬件)”的价值,特别是对机器人的本质认知深度是不够的。
写了这么多,其实也不是为了一个“答案”(我本身也不是智能音箱方面的专家),而是希望AI行业的讨论,能够既接“地气”(市场打法),又接“灵气”(有认知理念源头)。
这2点,也是“AI产品经理”相对“互联网产品经理”,更需要重视的。因为在我看来,对AI产品的理解,靠“(蛮力)思考”是没用的,更需要自然“涌现”出来的认知。
所以还是回到那一点,现在AI行业要落地,真正的瓶颈是AI产品经理。
注1:数据、算法、算力等等,都是AI落地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AI产品经理重要”是因为,目前AI技术虽然不能说完美,但至少不影响产品经理们去做demo原型和验证工作。甚至,要想完全由技术来实现一个完美的AI架构,可能是不现实的,反而需要AI产品经理从实际的场景和用户反馈出发,反过来给技术、模型和算法提出建议,倒逼其优化。
注2,补充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为什么亚马逊能把Echo做起来?
曾听一位亚马逊的产品经理介绍说,很重要的原因是,亚马逊自身的云服务比较成熟,可以直接用,成本低;另外包括电商、供应链等,亚马逊也都有很好的积淀。而一般的(创业)公司,技术支撑能力跟不上,成本也耗不起。直接copy Echo的模式,结果很可能是东施效颦了。
注3:相关推荐文章合辑
4)《傅盛:人工智能的破局点是技术和产品结合 | 猎户星空发布小雅语音》
赞赏请长按二维码
本文首发于hanniman的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详情。
--------------------
作者:黄钊,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前腾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hanniman”,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分享人工智能相关原创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