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bxrf的瓜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上学受影响吗?最高法明确:受限!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公益慈善|“翼行天下 一生守护”慈善项目捐赠仪式圆满举行!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2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7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9日
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梁鸿:从梁庄到吴镇
常识
2017-01-03
编者按:
继创作完《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两部作品后,在新的一年里,梁鸿老师开始了新的写作计划,这次她要为我们讲述一系列带有虚构色彩的故事——“云下吴镇”,主题则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核心:村庄与农民。那么,从梁庄到吴镇,梁鸿的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她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月底的北京,《常识》记者有幸与梁鸿老师面对面聊天。在此不妨听听,关于她作品中的过去的梁庄,和现在的吴镇吧。
梁鸿
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其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颇受好评,荣获2010“人民文学奖”等诸多奖项。
常识对话梁鸿:从梁庄到吴镇
采访:邵七月
编辑:邵七月、山里花开
整理:山里花开、疯锅、墨漠、青花椒、一粒枣
一
梁鸿的梁庄:与世界相连的一座桥梁
常识
您的两本书(《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讲的是梁庄的现实生态,那您在什么时候有了回望村庄的想法呢?
梁鸿
我家人都在梁庄。对我来说,回家是一件特别日常的事情。但是以前,我没有把这种日常转化为内心的意识。直到08年才开始有了一种比较自觉的意识:回家不单单是回家,可能还回到你生命中更深远的东西,它是一个跟现在关联的桥梁,可以打通现在。但这种有意识并不是功利,而是认知更深刻了。
常识
当时是有什么契机吗?
梁鸿
这也是多方面的缘由,职业的瓶颈、内心情感诉求,以及希望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回家刚好是一个最能和世界深处相连的一种行为。我的职业是文学评论,一个相对理论化,相对枯燥的工作。而作为文学青年,我还是希望接触一些与自己的生命体验更为接近的东西。再加上我这个家自身就是一个乡村,中国最大的现实。回家会很放松,你也自然会在心情不好时回家看看,获取某种力量。虽然这或许不是欢欣鼓舞的力量,或许会让你更加消沉,更加复杂,但那也是一种力量。这几个层面的原因揉在一块了,促成这种行为。
常识
对您来说,梁庄的家是不是就像一个心灵的安置之所?
梁鸿
其实这么说太过优美了。我觉得梁庄这个家跟我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接近。当我把眼睛投向那个地方(梁庄)的时候,总有无穷的内容供我思考。它所铺展开的世界,更能够让我去思考,去想象,去理解中国的现实。人的认知有多层面的,哲学的、情感的、理论的、社会学的,也包括对时代的认识。我对梁庄是一种杂糅了感性与理性的情感。既是感性的,因为那是故乡;但同时包括很多理性的,因为它能够把我那么多年的知识学习融会贯通在一块。梁庄就像是个容器一样,到了那儿,你所学的知识,你的框架才能产生化合作用。
二
过去与未来:村庄随着时间流逝
常识
从北京这到梁庄,您的身份也在变化,一方面是学者,一方面是儿女。这样的身份转换之间会不会有断裂感?
梁鸿
这个倒是没有。我回到家是非常自在的,从来没有觉得什么。我一回到家就是如鱼得水的,到哪家去玩一玩、坐一坐,我都非常自在,一下子就能进入那个氛围里面,没有觉得有隔膜。我还是梁庄那个闺女。
常识
每次回家都很开心?
梁鸿
还是挺开心的。每次回家看到的都是一个既生机勃勃而又颓败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我的过去是有关联的。而人对于自己的过去,都是有一种本能的追望,更不用说你是一个写作者。
常识
在看您的两本书时,感觉到乡村更多的是一种衰败,刚刚您说的生机勃勃您是怎么感觉的?
梁鸿
刚刚当我说这个词的一刹那,我想起了乡村那种鸡飞狗跳、人走河动的状况。那一刹那梁庄在行进,不管它是以颓败的方式行进,还是以欣欣向荣的方式。像时间自然流逝一样,梁庄也在随着时间流逝。有人在出生,有人在长大,有人在衰老,有人在死亡。(梁庄)还是在往前行走,所以也算是生机勃勃,虽然背后是颓败的一个状况。
常识
那您能看见梁庄前进的方向吗?
梁鸿
这个很难。因为梁庄并不是一个自在体,一个按照自然发展的组织结构,它受到外界很大的干扰。第一层是制度的干扰,制度会设计它,这个设计有好有坏;第二会受到人的向心力的影响,比如年轻一代慢慢都要离开,不再回来。制度的设计和人的变化都会使得梁庄像被各种力拉扯一样,它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自在的状态。
常识
能不能再具体谈谈呢?
梁鸿
中国的发展人为设计的层面太大了。大的社会生活确实让人很难去揣摩。但这个“自然自在”并不一定都是好的。首先是不存在绝对的自然自由,另一个方面,对当前的梁庄来说,可能会很自然的衰败下去。
常识
那在您心目中,哪一种乡村环境比较舒适呢?
梁鸿
那会是一种个性化的乡村。今天的乡村肯定不会是那种桃花源式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你还是希望有现代化的设施,各种现代生活的进入。另一个层面呢,你又想保持跟自然的关系,和田野的关系,和劳作的关系,劳作还必须得使你生存下去,这个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理想我们现在都说不出来,我也不敢说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也有可能那个是我最喜欢的,但我们今天都看不到。
常识
这两本书似乎有您个人情感的表露,这样不会对文本的客观性有损伤么?
梁鸿
对我来说,梁庄一开始就不是客观的一个村庄,它是我的家乡。我特别不愿意回避这个。我心目中的梁庄是一种样子的,现在的梁庄又是一种样子的,两者叠加在一块的梁庄,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梁庄。正是因为梁庄是我的家乡,所以我才满含情感。如果它是另外一个陌生的村庄,可能我就不会这样来写了。我和梁庄的关系还是一种情感的关系。其次才是所谓的社会学、知识分子的关系。首先还是情感,所以我书里所有的人物全是用亲属关系来写的。就是五奶奶,婶子,侄子,堂哥,堂伯啊。这是我自己确定了我一定要这样来写。
常识
这是您把它当做一个文学作品而非社会学作品的原因吗?
梁鸿
对,我一开始就没有非常客观。他就是我的堂伯、我的五奶奶。她当年头发黑的时候我知道她,那么现在(她的)头发白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岁月的流逝。我(写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就会代入这些多重的情感。我觉得也恰是因为有情感,梁庄才和其它的(村庄)不一样。有时候大家说你怎么那么不客观呢?我说也许客观你根本就看不到这个梁庄了。
三
从梁庄到吴镇:往前走,写作更鲜活
常识
您说“希望以后能够收住梁庄这个话题”,觉得自己快成祥林嫂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提的太多,感觉厌倦了?
梁鸿
没有,我觉得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你不能总停留在过去,你不能觉得这就是你的全部了,你得往前走。你的写作要往前走,你的整个思维要往前走。我不是不愿意再写梁庄,就这两本书而言,对我来说它已经成为过去时了,虽然大家还在看。那么我还要继续思考,不能把它当做我的全部了。
常识
您正在创作的《云下吴镇》是以虚构性的手法来写的?
梁鸿
对,是偏虚构一点的。
常识
为什么要用虚构性的手法呢?
梁鸿
其实写梁庄的时候我也没有说它是非虚构的。我写的时候觉得这种方式最恰当,那具体的写作方法是什么,我没有管它。我自己搞文学理论。写吴镇呢,我也反复琢磨到底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我没有把它作为纯粹的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试图寻找一种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文体,一篇一个故事,一篇一个人物,每篇都试着用新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彼此之间略有关联。“吴镇”是一个总体的地理背景,非常真实,连街道的形状,商家的名称、排列,我都尽可能细致真实(为此,回老家七八趟),但它们并不具有过于本质意义,因为我并不想让地域性成为叙说它的起点,只是一种形态和背景。写得还挺艰难的,有时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一个必然的变化。吴镇这些人用虚构性写作的方式要合适一点,他更能够鲜活,更能够体现我想表达的那样一个人的状态。就像第一篇《漂流》里面我写的那个老女人,在街上漂流,被人推来推去的,然后以她的眼光来看这个吴镇的。
常识
是用一种不同的视角来回望乡村这样?
梁鸿
对,也称不上回望乡村,写的也是现实的精神形态,包括梁庄写的也是现实。只不过梁庄是一个更偏社会学意义的农村的存在,而吴镇更偏一种人性状态的存在。我在写的时候略有偏差,笔的倾向略有不一样。
在采访中,我们邀请老师为我们录了一段音频,讲讲常识。小编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如果感兴趣,请留意明日的推送。
关注有温度的新闻常识报刊亭微信号:changshibkt微博:@常识报刊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