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不断更新的零碎信息,让我恍然有种感觉:这次事故,是由一个个小失误小偶然酿成的巨祸。也就是说,一般这样做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就只有这一个环节出事了还能弥补,但恰好是从上到下,每个环节都出事了,就成了现在这个全世界都关注的大事件了。
不记得是不是有专门一个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只记得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那一定会发生。也不记得曾经在哪看过类似思路的一篇灾难报道,现在我试着用微博上的媒体公开信息来还原。只峰在爆炸中受伤,澎湃新闻记者去探望,看守人员称只峰一直昏迷未苏醒,但护士说:“可以说话,并未昏迷。”
据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的资料,至少到2011年9月26日,他仍是天津市副市长,很可能分管消防工作。
只峰“昏迷”,没有正面回应。只升华的叔叔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只峰不是只升华的儿子,也不是只升华的亲戚。只升华老家村主任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只峰并非该村村民,自己也不认识只峰。
2013年,瑞海公司在准备在现在爆炸的地方选址建设仓库,而2010年,600米内就已经有万科集团准备开发楼盘。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规定,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应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距离至少保持1000米。瑞海国际的项目属大型仓库。
“先有居民区,再规划危险品仓储项目,这是致命的错误。”界面记者采访到一名城市规划专家表示。专家认为,这个项目的环评不应该获得审批。
然而,仓库项目却环评合格。其中,公众参与的公示中提出,向公众发放调查130份,收回128份,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百的公众认为……选址合适”。
这个过程中,只升华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尚不清楚。表面上两人“无亲戚关系”,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或许,单一的走关系拿地,在中国大陆很常见吧。也没出过什么大事。怎么会出大事呢。
南方周末绿色版近期有报道,指出了环评中“涉嫌挂靠”的现象:即无环评资质的机构,通过与有环评资质的机构合作,承包环评项目,出具证明,再由有环评资质的机构盖章,环评合格,项目上马。
但有人认为跟环评无关。该项目的环评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该爆炸事故属安全生产领域,与环评无关。
或许,单一的环评造假,在中国大陆很常见吧。也没出过什么大事。怎么会出大事呢。
于是,瑞海公司的仓库项目开始在人口密集区稳步推进。(综合澎湃新闻、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新京报、南方周末、界面、百度地图、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新京报记者发现,最开始,瑞海公司的仓库并不允许储存危化品。但在2014年,该公司的许可经营项目发生变更,可以储存危化品,但有效期在2014年10月16日即截止了。
澎湃新闻报道,瑞海公司通过安评审批,审批机构中滨海盛公司是全国甲级安评机构。然而,2015年1月29日,该公司因检测报告中复核人未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等问题,被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报批评。变更的程序是否合规?尚不清楚。有效期到后,是否还有新的经营许可?尚不清楚。如果没有,他们又如何继续储存危化品的呢?尚不清楚。或许,单一的不遵守规定,在中国大陆很常见吧。也没出过什么大事。怎么会出大事呢。
瑞海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危化品在仓库,只是周转,只是暂时性存储,很快就会被运走。但这个很快,到底有多长时间?
危化品的清单,到14日上午仍不能提供。天津安监局副局长高怀友给人民日报记者的答复是:企业办公用房损毁严重,数据无法及时获取;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士受伤,现在正在倒查企业报关单,核算现场化学品成分。而危化品在存储过程中,又有没有采取规范措施?界面记者采访到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专家表示,很多城市里集中储存大量危险化学品,不仅会发生耦合反应,而且积累的量会达到很高等级,一旦释放出来后果会非常可怕,救援会很困难。
或许,相比整个运输过程,周转只是小小一环,出事的概率很低。怎么会出大事呢。
万一出事怎么办?有没有应急预案?有没有做过演习?似乎有,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瑞海公司曾多次进行危化品事故演练,去年8月公安部门曾对该企业进行了多方面检查。
澎湃新闻发现,爆炸前一周,天津高层还与滨海新区等危化品重点地区负责人谈心,要求吸取近期石油化工企业事故教训,提升全市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水平等。
假如演习和应急预案有效的话,第一,危化品等易燃易爆品周围,应该有专门的灭火器材,不一定非常昂贵精密,但至少有针对性,以便公司员工在险情发生的第一刻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第二,当然,员工应受过如何采取控制措施的培训,以防止更大灾害发生,同时通知消防部门;第三,瑞海公司应有专门人员负责告知消防方面起火物及周边存储货物是什么,以便消防人员采取针对性措施。
险情是一瞬间就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吗?似乎不是。天津市公安局消防局局长周天在发布会上表示,最开始接到报警是“疑似一辆汽车起火”,之后是“天津港内起火疑似爆炸”。
员工是否采取了控制措施?中国之声报道,瑞海公司幸存员工表示此前没有经过危化品培训。
新京报报道,爆炸发生之后,工人四散逃跑,以致消防队员到现场后,根本不知道集装箱里存的是什么物质。于是拿水灭火,却犯了危化品消防的大忌。
或许,企业认为做不做演习和应急预案,也没太大关系。反正大家都没做。怎么会出大事呢。(综合中国之声、徐凤文长微博《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新闻发布会实录文本》、新京报、界面)公安部消防局新闻处副处长雷进德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最先赶到的是附近企业的专职消防队。
专职消防队,是企业自行组织的消防队伍,是为了弥补政府消防力量不足,同时在火灾前期控制火势。理论上说,既然是企业自身组织的,那么更应该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培训和演练,在消防上应该会更“专业”一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高维英和郭其云的一篇论文指出了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的困境。或许,谁会花太多钱在消防这档子事上呢?也没出过太多大事。也不会轮到我头上。
而关于消防制度的其他问题,大象公会文章《中国消防员为什么容易牺牲》总结说:“培训体制落后,经费来源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强……中国的消防队员面对的不仅仅是火灾,还有复杂的制度困境。”
(综合澎湃新闻、论文《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现状及政府专职消防队构建》、大象公会、端传媒)危化品的消防,确实跟普通消防有很大区别,盲目用水,可能反而导致灾难。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到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消防员,他表示没有人告知他们不能用水灭火。喷水15分钟后,集装箱发生爆炸。
据京华时报报道,还是那个雷进德,他表示,当时了解现场有电石(注:遇水产生易燃气体乙炔)但不清楚详情,并不是消防部队就很蠢,知道有电石还拿水灭,不是这个意思。绝对不能说是用水错了。
这科学的程序与爆炸是否有关系?尚不清楚。选址的问题,是否导致消防员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控制火势,避免居民的伤亡?尚不清楚。
所有小环节的小问题,在消防员赶赴现场之后,耦合成了灾难。第二天白天,央视新闻报道,由于危化品数量内容存储方式不明,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决定“暂缓扑灭,派防化团进场”。澎湃新闻报道,直到13日下午,北京军区某防化团进入火场研判火情,1000多名在现场的消防官兵才开始组织后撤。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人民日报报道的死伤数据是:截至13日21时,爆炸共造成50人死亡,包括消防员17人;701人住院,其中70人重伤。很希望死亡人数不再上升,受伤人数持续下降。但只能是,事与愿违。(综合南方周末、京华时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新京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人民日报)事故之后,滨海发布称空气质量监测正常,那是因为最开始监测的数据并不包括这些危化品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或物质。
会有什么样的物质扩散?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周边居民及参与抢险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表示,空气中各个污染物的浓度是低于允许的浓度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南开大学教授冯银厂介绍,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有毒物质、常规污染物等的检测数据接近正常值,完全没有问题。天津市环保协会高级工程师王连卿介绍,有关方面针对污染物扩散做了大量科学的控制工作,对事故现场实现了全封闭。
爆炸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央视新闻报道,事故区域被封堵的两个排放口内的地下管道检出氰化物超标八倍,但目前未进入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今后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会是什么样子?青岛黄岛,或许是个参照。(综合徐凤文长微博《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新闻发布会实录文本》、滨海发布、央视新闻、无界)习大大指示,要严肃查处责任人,这环环相扣的悲剧,该有多少责任人被查处?从头到尾,制度的漏洞那么多,制度的问题那么多,堵上哪一个,或许都不至是今日这样。注:文章第四部分所使用之“中美消防对比图”由端传媒(theinitium.com)制作,本刊经端传媒授权使用,一切版权为端传媒所有,本刊没有授权转载之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