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第一届金簸箕奖
编者按
常识金簸箕奖是常识自创自办的、无经费来源的、无法律效力的非官方奖项。无固定评委,非定期举办,旨在评选近期新闻中槽点颇多,缺乏基本新闻素养的消息报道以猛烈攻击,以资笑谈。金者,“最”之谓也,簸箕者,意在借此奖“除尘涤垢”也。常识望通过自己微薄之力,使诸君对新闻的基本标准有所认识,对坏的报道有所免疫。望诸君一笑了之,愿诸君有所回味。
第一届常识金簸箕奖,获奖新闻:《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请看颁奖词。
一只gakki吹:
一句话感受:新闻关注的是社会、道德、自然三方面的失序事件
颁奖词
湖北宜昌某地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卤味店案板下学习一个月,是典型的“人咬狗”式新闻。混乱嘈杂的市场,逼仄的学习空间,整个画面与《寄生虫》里的半地下室相似,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一个月本身更是极具吸引力与冲击力,颠覆了公众对学习环境的一般认知,或许正因如此,才被梨视频等以短视频的形式报道,随后传统电视媒体跟进报道,最后被媒体大号编辑成正能量的微信头条文章。
也并非所有媒体都如新华社微信运营团队一样把这一事件包装成了鸡汤体的新媒体文章,荔枝视频联系到了孩子母亲,母亲向记者解释为什么会这么做——四月初当地复工,其从外地返回宜昌做卤味生意,但学校未复学仍需开展网络教学,自己前往市场做卤味生意,家中无人照看孩子,怕孩子贪玩在家不好好学习,所以才让她在卤味店案板下上网学习。
以甘斯的角度看,新闻关注的是社会、道德、自然三方面的失序事件。女孩在案板下学习长达一个月,是女孩及其家庭的个体失序,这里失去的社会秩序,我们可以理解为合理的家庭学习环境与在校教学秩序,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个体失序事件的背景是一个世界大流行传染性疾病导致的国家级别的群体失序。
某新媒体文案中所谓的“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来自于某网友在5月6日的评论,这句话应该是脱胎于“背上扛的是家庭,右手牵的是未来,嘴上叼的是自己”,原句在十年前被用来形容一张重庆父子合影,父亲是山城棒棒,背上是沉重的包裹,右手牵着自己的儿子,嘴上叼着根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类似的表述仍在新媒体传播中大行其道,这一高度雷同的口号又再次打造了一个“凿壁偷光”的当代匡衡形象。
一味以传递正能量、戳中公众焦虑痛点、试图引发积极共鸣为目标的新媒体,给这件事套上了小人物克服困难自立向上的精美包装,不管是有意无意,都是在回避讨论湖北疫区脱离疫情风险后,早复工晚复课给部分需全天工作的外来务工者带来的家庭教育压力,回避讨论这一个体失序事件背后的群体失序背景。
教育新闻逐渐社会新闻化,社会新闻又只报道“狗咬人”,不管为何“狗咬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大观:
一句话感受:当代媒体人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的。
颁奖词
其实这篇报道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底层人民——一位可爱小女孩的励志故事,但是转眼一想又觉得很熟悉。巧了,这不是uc浏览器首页推荐的画风吗
什么是好的报道?什么不是?我觉得当代媒体人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的。
一个女孩在逼仄昏暗的犄角旮旯里学习,周围又是市场的嘈杂声,何以至此呢?想通过突出环境的糟糕来衬托小女孩故事的励志性,这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与和受众共情的力量,但在这篇报道里明显被滥用了。底层人民就该如此?显然不是。女孩为什么要在菜市场学习,家长不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吗?更多严肃的思考被符号化地感动消解掉了。
生活不该如此,报道也不该如此。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人,是真的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吗?没有想?懒得想?不敢想?不敢报?
江 煙:
一句话感受:想批判这篇报道,必须打破面具
颁奖词
在朋友圈批评该报道后,长辈留言:事物都有两面性,不管报道与否,事情就是那样发生了;不如多往积极方面去看,一起「认真努力」。
我没能追问出长辈眼中「就是那样发生了」的具体指什么事,但从中察觉了狗智主义气息:此人大致了解这篇报道的「引导」目的,却以「正能量」的说辞为之辩护。
难道看着小姑娘在逼仄空间里依旧坐姿端正,我们没有察觉到如今教育规训力量之可怖吗?难道我们已全然相信如今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节奏将让教育愈来愈便捷、公平,而使差距加剧的隐患已不复存在了吗?正是新华社这类报道,盖过了伤口,覆以「认真努力(就能成功、富有、改变阶层)」的面具,让对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疏离有所察觉甚至心知肚明的读者也要捂着这层面具生活。
想批判这篇报道,必须打破面具:「认真努力」是实现各类愿望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我们所处的社会,仅教育而言,已有过多的缺漏,个体难以凭己之力踏上平顺前路。而填补缺漏的,应是生产面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