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赫兹:我们想和这个舆论环境较较真
反击赫兹:我们想和这个舆论环境较较真
文 | 常识编辑部
编者按
我们被抄了。我们两年前的稿子被抄了。我们作为一家学生刊物,2018年几位本科同学的采访调查,在3天前被抄了。
抄袭者“赫兹实验室”不仅抄我们的原稿,连我们读者在评论区的留言都被抄成了“采访对象”说的话。现在抄袭者拒不承认洗稿,反而训斥我们的稿子写得不够专业,宣称自己与川大有合作,并宣告今后永不招聘川大毕业生。
而据《常识》编辑部和热心网友们调查,这个抄袭洗稿的“赫兹实验室”,自称资深媒体人,实则主办者2019年刚刚大学毕业、查不到任何专业媒体从业记录、且有大规模集资诈骗嫌疑。
洗稿是什么?报道是什么?办了十年的《常识》编辑部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希望与读者诸君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抄袭常识的经历
1. 事件回顾
2020年10月4日,微信公众号“赫兹实验室”(以下简称“赫兹”)发表了文章《成都MC浴室调查实录:约炮与猎奇,艾滋与群交,快感与人性》,文章在一天内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当晚,陆续有常识的读者向“常识”反映,“赫兹”的文章与“常识”于2018年11月11日发表的《成都同志浴室:自由与自由的背面》有大部分重合内容。
次日,《常识》编辑部在联系“赫兹”之后,在公众号发表文章《关于公众号赫兹实验室洗稿常识报道的声明》,贴出了部分抄袭对比内容。
“赫兹”方很快回应,称两篇文章在内容、结论、受访对象、立意上都不一样,并称自己与川大校基金会有合作,威胁将终止这个“合作项目”:“跟你们校基金会领导讲一声, 就说‘赫兹想在最近约个饭,聊一下之前说的合作项目到底做不做了,要做就别给劳资搞事!!’”
(simon转达赫兹的回应)
(请左右滑动查看)
几小时后,“赫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表示考了全班第一的,只要看一眼考了倒数第一的,他就输了。《常识》因此在微博账号@常识报刊亭 发布了完整版的文字调色盘和部分图片调色盘,并对“赫兹”的质疑进行了回应。
(请左右滑动查看)
10月6日,“赫兹”发文《不要辱没了川大百年门楣 | 回应「常识」》,并污蔑《常识》与MC浴室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在结尾称自己在成都的4家公司和北京的2家公司此后暂时停招川大的学生。但是对于《常识》质疑的洗稿,采访等问题,“赫兹”却始终未给予正面回应。
2. 洗稿调色盘
文字调色板
(请左右滑动查看)
图片调色板
注:《常识》原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为作者本人拍摄以及受访者供图,“赫兹”涉嫌抄袭的文中照搬《常识》图片
(请左右滑动查看)
3. 赫兹抄袭、洗稿细节
《常识》创立于2010年,是四川大学学生自办的新闻实践平台。在操作的平衡性层面,《常识》关于MC同志浴室的报道,采访了顾客、经营方、成都疾控艾滋病科室相关负责人、负责艾滋病检测工作的NGO志愿者,试图客观呈现各方对同志间高危性行为的态度和干预措施。
截至发稿前,“赫兹”仍未对《常识》质疑的不明信源、图片雷同、信源细节等问题作出正面回应。此外,《常识》的工作人员还发现,“赫兹”的文章中存在大量事实性错误和虚构。
第一,赫兹以“调查手记”为名,在描述事实之外混杂了大量自身的观点和意见。赫兹在文中称“赫兹本人作为一个同志,MC浴室上热搜,甚至被取缔,我都双手赞成。”;“我觉得那是一种自我放弃的情景下的,宿命式的,报复式的欢愉。”......
(赫兹实验室2020年10月4日公众号文章《成都MC浴室调查实录:约炮与猎奇,艾滋与群交,快感与人性》)
(请左右滑动查看)
一篇专业的采访报道,首先便要区分好事实和意见。赫兹的做法首先便违背了他自己所言“专业训练”的头号大忌,也很难不让人对他所言“对行业负责”的宏伟理想表示怀疑。
第二,赫兹文章改写并捏造了《常识》原文中的信源。在《常识》文中公益组织负责艾滋病检测的“吴雨”,却在“赫兹”文中成了匿名信源BoyA。对此,赫兹能否给出联络记录和采访录音以证明BoyA的存在?此外,赫兹的文章中目前采访到的信源均无法核实,如提供了平面图的波叔、MC浴室门口遇到的三位北京游客、第一位受访者小林。
赫兹在10月6日的回应文章中表示,自己采访的数量跟最终文章中呈现的内容比例可能是10:1,但是目前“赫兹”却未能提供相关的采访录音或照片等证据,来证明自己采访的真实性。
第三,赫兹的文章中还捏造了不存在的信源和事实。看过“赫兹”那篇文章的人,几乎都会对其中的核心受访对象”小刘“印象深刻。因为“赫兹”笔下的“小刘”,是一个“MC浴室达人”——16小时一张票,他续了20多次(也就是至少连续在MC浴室待了13天),与粉丝百万的网红发生关系。除此之外,“赫兹”还和“小刘”进行了直接对话,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出赫兹的文章。然而文中“小刘”说的话却与《常识》原文评论区读者@Evey.5 的留言完全一致,在引出“小刘”的这段话后,“赫兹”直接介绍说,“他是在MC浴室玩得最疯的那批人。”
(“赫兹”文章与常识2018年11月11日微信公众号文章《成都同志浴室:自由与自由的背面》中Evey.5的评论)
(请左右滑动查看)
令人惊讶的是,10月5日,在《常识》的洗稿声明发出后,文中的“小刘”联系了我们,并称自己是一位女性,从没去过MC浴室,也从来没接受过采访。
(杨女士在《常识》10月5日文章《关于公众号赫兹实验室洗稿常识报道的声明》中的留言)
实际上,所谓的“小刘”是四川某都市报的记者,姓杨,就因为在《常识》原文的评论区留言,她“变性”成为了“小刘”,留言也一字不差的成为了“赫兹”文章里的采访内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样。
(杨女士的部分回应)
(请左右滑动查看)
10月6日下午,杨记者也在公众号“伍月说”发表文章《我是MC浴室猛男小刘,感谢“赫兹实验室”带我做变性手术》回应了此事。
然而,“赫兹”还不止抄袭了一位的评论。文章中,“赫兹”对自由背后强迫与暴力的反思,与《常识》原文评论区@他被芒草割伤 的想法不谋而合。文章结尾,他脑海中回荡着的《愈快乐愈堕落》的片尾画面的描述,又与《常识》原文评论区@王柴柴 的留言完全一致。
(“赫兹”文章结尾与《常识》原文@他被芒草割伤 留言的对比)
(请左右滑动查看)
(“赫兹”文章结尾与《常识》评论区读者@王柴柴 的留言对比)
(请左右滑动查看)
此外,《常识》的工作人员还发现,“赫兹”此前也有文章涉嫌抄袭与洗稿。在“赫兹”2020年9月27日推送的随笔文章《妓女与纽约正在消失》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曾经在纽约生活,并感叹纽约的离去。然而,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改写了“FT每日英语”《纽约:“梦想之城”如今“索然无味”?双语阅读》(原文翻译)一文。该文原为英国《金融时报》美国金融编辑罗伯特•阿姆斯特朗于2019年6月25日发表的《New York, once the city of dreamers, is now dangerously dull》。在“赫兹”这篇号称“生活随笔”的文中,作者对四季餐厅、廉价酒吧、华尔街Wasp等细节描写,均与“FT每日英语”的译文存在重合。详情可见以下调色盘。
(请左右滑动查看)
洗稿,捏造耸动事实,制造不存在的信源,这都是赫兹实验室的常见操作手段。
更严重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赫兹”利用这套手段实现涨粉后,迅速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开展商业行为,并涉嫌诈骗。
二、 赫兹实验室是谁?
“赫兹实验室”绝非严肃的专业媒体,而是一个典型的营销号。通过微信公众号主页查询可见,“赫兹实验室”从2017年4月开始,曾用名“含章的恋爱物语”、“时尚青年赫兹”、“邻居太太的情人”等,四年7次改名。它曾试水情感、时尚等内容垂直领域,最终在2020年1月才改名为“赫兹实验室”。
作为一个商业营销号,赫兹和他的公众号曾多次卷入诈骗纠纷中。无数受害者仍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渠道发帖曝光。
【立媒体精英假人设】
赫兹实验室创始人曾多次在公号上,树立自己行业精英的人设:
(请左右滑动查看)
他把自己塑造成大学去了罗马和巴黎、毕业于欧洲专业世界排名top5的设计学校、曾担任国内top20时尚媒体的副主编的资深名流形象。并多次在稿子中自称先前在主流媒体工作,有“更多的从业经验”,“我们这帮做了这么多年媒体的人”,教训《常识》的同学“你们还小”。
然而在公开信息中可以检索到,“赫兹实验室”的创始人叫邢X麟,2019年刚刚大学毕业,其毕业院校欧洲设计学院(In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 QS专业排名并非世界前5;而根据其在境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毕业院校则是另一所国内美术院校。
以“邢X麟”及赫兹实验室另一常用名“李某某”查询,均无法查到任何在专业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报道。
赫兹实验室自立的精英人设,另有他用。
【诈骗三无香水后卷款跑路】
2019年9月,赫兹工作室曾发表名为《江湖远大,而后会有期》的文章。文中的视频里,赫兹构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富二代形象,声称自己公司旗下的分装香水套盒(售价300元)因为和股东经营理念不合,即将下线。因此他在文中请求:加大购买力度,让股东看到香水生产线的价值。
10月6日,常识记者联系到消费者文文(化名)。她当时在微博上看到了其他博主对这条消息的推广,“文案漂亮煽情,一部分费用还用于公益”,于是她很快加了赫兹的微信,付款250元订购了香水套盒。货到之后,文文发现质量和文案宣传并不匹配,实际上是没有品牌商标、说明书、质检证明的三无产品,“就是一个黑色的盒子,没有任何标签说明书之类的。”
还有其他更多的消费者,付款之后压根没有收到香水。
微博博主“杨雪雯很生气”(以下简称杨)曾于2020年3月17日发文谴责赫兹借香水义卖行骗,她在微博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被赫兹以‘香水+义卖’诈骗人数高达67人,诈骗金额高达10万余元,个人金额从300元到上万元不等”。
10月6日,常识记者联系到了这位博主,她曾加入赫兹开的微信群中。
微信群聊天中,赫兹曾炫耀自己留学经历,并以9部电影40.88元打包的价格,销售盗版电影下载资源。“后来他开始介绍自己的公众号,一开始公众号只是发一写(些)文字。”杨告诉我们,这个公众号即为目前续存账号“赫兹实验室”的前身。
2019年3、4月份,赫兹开始发布香水的信息并让大家购买,“都是一些他分装的小样”,价格从150元到1000元不等。杨表示在网友推荐下自己购买了一些香水小样,总价300元。“他当时是已(以)义卖的活动在卖,他想尽善尽美,告诉我一个月(拿到)。”
后来,因为一直没收到物流信息,杨再次联系赫兹,却发现对方已经失联。杨表示,她和其他订购者微信询问赫兹,他曾回复“三个月内要退款”,但后续再无回复。她向我们提供了20多张订购者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的付款截图,金额从300元到1200元不等,收款人名均为“赫兹”或“李含章”。
(赫兹Hertz Lee为当时赫兹的微信号,此人以品控为由,延迟发货。)
(请左右滑动查看)
(部分受害者名单)
(请左右滑动查看)
对此,广东德赛律师事务所李钦宇律师分析,如果的确已经达到了网友举报的金额,“赫兹实验室”的行为明显已经涉嫌诈骗。他建议,受害者可以以地区为联合,集体报案,并可以在消费者所在地提起诉讼,在诉讼中,腾讯方面将有义务配合律师或司法方面提供公众号注册主体信息。已经收到假香水的消费者,按照消费者保护法,可以获得3倍赔偿。未收到货物的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购物合约,并提出赔偿。
而仅仅距离上次香水“义卖”一年后,这个更名为“赫兹实验室”的公众号再一次开始了香水生意。2020年6月18日、9月12日和10月1日,“赫兹实验室”共发送了三篇香水购买信息的推送。
以10月1日的推送为例,销售香水价格为428元/50ml,称购买后将在20天内发出。根据赫兹商城的商品页面信息,截至6日16时35分,该款香水显示已售507件。
三、媒体的全部责任就在于“事实”
10月6日,“赫兹”践行了头一日对《常识》的威胁,发表了一篇“回应文章”,只字不提洗稿和捏造一事,反而力图在新闻理论和新闻伦理上高举大棒压我们一头。
翻阅他们曾经给媒体同行的公开信,言辞恳切又论述得当,《常识》诸君都愿击节称叹。奈何,这一段却又是抄袭自《奇葩说》辩手花希在疫情期间的微博。10月6日下午,《常识》已经与花希本人核实,他及文字作者本人对于这段博文被赫兹“借鉴”一事毫不知情。
(请左右滑动查看)
你看,不仅文章是抄袭来的,连价值观也是。
无论是私下的威胁,或是公开的回应,赫兹总爱提“引导”这个词。他们总觉得,文章写出来一定是要带着“受众”往某个方向去跑的。在他们眼中,阅读他们文章的并不是有自己思考的人,而是等着把信息和情绪喂到嘴边,全然接受他们填鸭、涂抹、拨弄的承受物——至于这样“引导”一番之后要做什么,答案就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了。
《常识》编辑部从不认为自己比读者高明,只不过在一次次脚踏实地地走访,一遍遍亲耳倾听当事人的诉说中,比诸君多掌握了一些信息而已。新闻媒体的作用,正是将读者不可能亲自花费精力调查的信息,核实、记录并呈现给整个社会。
两年前那篇《成都同志浴室:自由与自由的背面》,就是为了在市井流言之外,提供一些关于事实的记录。
我们好奇的是,除了满足同性恋群体的社交需求外,这些场所是否还有其它层面的存在意义?在初期打探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同志浴室与有关部门维持合作关系,同时可能作为HIV防治数据的重要信息源头。相比情感与身体上的欢娱,同志娱乐场所与HIV防治机构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则是更值得去关注的部分。
2018年10月初,《常识》一位成员兼职的NGO中,有员工与MC浴室员工相熟,经介绍后得到了采访MC经理的机会。查找国内外已有论文资料、撰写提纲并内部讨论,准备了15天后,几位《常识》的伙伴一同前往MC进行采访。
除了场所的工作人员及消费群体,我们也采访了HIV防治志愿者、市疾控单位,期望能尽量多地从关联方获取信息,尽可能接近事实原本的样貌。
5天后,《成都同志浴室:自由与自由的背面》初稿完成;又经过约3天,三稿修改完成。2018年11月11日,报道正式发表在《常识》公众号。
单独一篇报道绝无可能面面俱到,我们也从不避讳自己的局限之处。两年前,《常识》便在评论区接受了读者的批评建议,来自读者的观察与讨论共同形成了这篇报道最重要的价值——新闻打开了公众思考与讨论的通道,如果有一块地在大多数人视线的盲区,是因为还没有被新闻的火把照亮过。
这也正是为何社会上存在着诸多各色的媒体的原因。对于读者诸君而言,每多一家媒体,多一篇报道,无论角度和立意,都是多了一份探求真相本身的可能性。
任何一家真正的媒体、任何一位真正的媒体人,都不会扮演真相垄断者的角色,或伪装成“正义和良心”的代表。他们明白自己面对真相时的局限,不会想方设法“引导”“受众”去相信自己提供的东西就是绝对正确的。对于真正的媒体和真正的媒体人而言,“事实”就是正义本身。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爆炸让奇闻异事仿佛变得垂手可得,社交网络上任何未经证实的消息都能获得和专业媒体报道“平等”传播的权利。
媒体不仅要继续跟守规矩的同行竞争,还要在铺天盖地的低成本炮制的劣质信息中挣扎。即使光靠订阅费媒体早就养不活新闻了,但专业媒体依旧愿意用巨额的投入换取声誉。诸君或还记得疫情期间《财新》、《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丁香医生”、“8点健闻”等等一批优秀媒体震撼人心的报道——而这,就是“事实”本身的力量。
以学生为主体的《常识》,在流量为王的媒体环境下,正在享有一种不被点击率束缚的“特权”,在对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击中,我们没有包袱。
我们相信“读者”是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个体,我们也相信客观的事实,在眼下太多的情绪、口号、价值观中,早晚会体现其珍贵的价值。
希望一届一届的《常识》能和大家走得更稳,更远。感谢诸君的厚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