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菁英丨“他们怎么说?”——十位资深媒体人的问答录》
“九一”记者节原是民间报人自发庆祝,“纪念我们自己的节日”,后因“报人刘煜生被杀”事件,国民政府颁布《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才得到官方承认确立。
节日是一种纪念和仪式,也是一种社会记忆。民国报人在逐步形成职业化的报人群体,追求共同的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过程中,企图通过“记者节”扭转国民对新闻界的负面认识,重塑职业形象。可是时至今日,记者依然面临和民国报人相似的生存、身份和公信力的困境。
正值记者节,常识报刊亭通过多方努力,以“记者节”为话题采访了众多知名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以及就职于媒体的《常识》年轻记者,现分为三篇文章,一并刊发。
节日不仅是为了庆祝纪念,更是回望反思的好机会。如果您对记者,对新闻,对新闻教育等有什么话说,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
常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对公共事务的关心,是一个记者必备的素质吗?
问题是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吗?
国家、社会和政治是具体的,具体到生活的各方面。你只要关心自己的生活,就难免关心公共生活,难免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和政治。
假使一个你不认识的人遭遇了不公正,你可以装作没看见,因为你打定主意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公共事务,不关心国家和政治。但如果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呢,你就会想,这个社会最好是公正的,最好他人是关心公共事务的 ,他可以来关心你。
这时,你就已经在关心国家、社会和政治了。
事实上不少公众确实是打定主意只关心自己,这是普遍的国民素质。三聚氰胺奶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吃了,就不关心。空气和水污染了,虽然自己逃不掉,但最好是别人去关心,反正大家都呼吸一样的空气,饮一样的水,为什么我要去管呢?我去管,给我增加麻烦;我不去管,总会有人管。
长期以来,我们被告知,国家、社会和政治是特权人物的事业,小人物只配关心自己的生活。关注他人的命运和公共环境,就是小人物的僭越。遇到任何不公,生活在任何恶劣环境里,都绝不给差评,更不追问原因,并且表示满意,还加入颂圣的人,就是好人,有可能被评为“感动中国”的道德典型。
特权阶层垄断了爱国、政治和道德标兵的解释权和命名权。他们担心我们在国内受到外国思想的影响,要严格审查原版教材,但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受原版教育。我们挤进公交和地铁,就会听到机器重复播放的“遵守传统美德,给需要的人让座”,可他们享有特权的也会一人坐一个车,不用给平民“让座”。
就这样,不关心国家和政治,不关心社会和他人,成了草民的美德,以至于产生你们提出的问题。但实际上,即便你不受教育,也应该看到这样的现实。你不做记者,也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岂有既要做记者,既要观察社会、报道真相,又要睁只眼闭只眼弗虑弗图的?
越来越多的记者在央视镜头前“认错”,是因为央视不是正常意义下的新闻媒体,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宣传机构。它是一个超越现行法律的机构。按法律规定,在案件侦察过程中,其它机构是不能去拍摄,更不可播放的,但央视可以。
你们说的“越来越多”,是指最近报道王林案的刘伟上央视吧?这个事件确实特别过分。刘伟没有重大违法,但就算重大违法犯罪,难道有央视接二连三被抓的、涉及中央国家领导人重大案件的记者、主持和领导们案情重大吗?但央视为什么不把芮成钢、沈彬等弄去哭一回呢。
这是一个特别恶心的问题,我不想认真评论。
新技术改变了传播方式,但职业记者是不会失业的。而且新技术时代更需要好的记者。缺乏价值的报道,不负责任的写作,滥竽充数的记者,在传统媒体时代或可勉强混迹一时,但在全民终端时代,是不容易混下去的 。
所以,我的建议是,应该把大半精力用于读书,研究学问,其余小半心思去研究和掌握技术。
常识:您的评论文集《一个人的经典》曾获鲁迅文学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一位写纪实文学的记者,您如何看待新闻人在当今的文学界地位日渐提高的现象?
常识:您曾经在中国大陆供职过外媒,也有过供职于大陆媒体的经历,您觉得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
常识:很多人说“新闻无学”,那您认为一名记者他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养?
当然,前面说的“学”,是指学术。如果不读博士、不当教授,是不需要接触这些的。大部分说“新闻无学”时,指的大概是技术层面,说的是新闻不用学就能写。谁要是这么说,就让他/她写一篇新闻看看吧,看看能写成什么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新闻的采访写作技术当然是需要学习的。不可否认的是,有少部分人大概可以无师自通,但这就跟少部分天才少年不用上计算机系也会编程一样,他们不代表大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要上了计算机专业才行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说“新闻无学”就跟说“计算机无学”、“会计无学”一样。新闻不仅有学,而且做新闻需要具备的素养是对整个人生发展都非常有用的。做新闻最需要的无非几种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作用。
如何崭露头角?想大问题,想整个行业结构,想整个社会,想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想历史与未来;但做任何一件小事都要靠谱,靠谱是最大的美德,也是最容易被人发现和欣赏的美德。
常识:在您看来,《中国青年报》和其他“党报”的区别在哪里?
常识:您从《冰点》起家到《人物》,赵涵漠曾说过冰点注重“平等”而人物注重“自由”,您是如何看待这两个媒体之间的差别的?
常识:从事于媒体行业,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常识: 从事于媒体行业,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第二件事,赴西南某省出差,事先托朋友找了当地线人联系方式。不曾想线人在两天前已经被带走,冒充接电话者是安全警察。于是,我和这个假冒线人聊了一个下午,他又介绍了其他几个伪装的受访者,甚至连办公室、名片等都一应俱全。 表面上,证据链已经非常完整,还有极难突破的内幕资料。就在信心满满准备发稿前一晚,纯属凑巧,受访者之一的照片被同事认出:“咦,这不是xx的国安吗?上次就是他审的我。” 我:Orz…
肚里有货之余,还要做到“理直气不壮”。保持谦逊的原因在于我们是公共舆论甚至政策的制造者,必须要警醒自己的破坏力。
最后,不要拖稿。
常识:您如何看待如今传统媒体式微,许多深度报道部也都被撤销的趋势?
常识:您当初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迫离开报社,一些编辑因此受到牵连,时隔多年,我们很想问问,您曾后悔过吗?
《学术丨“我这样认为”——新闻专业教育的圆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