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低调小城1200平的家,与200件艺术收藏一起生活

探家如看展的 ELLEDECO家居廊
2024-09-07

绍兴·诸暨,一座位于浙江东北部的低调小城,距离上海约240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风光宜人。历史上,诸暨曾是越国故地、西施故里。去年,它入选了“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排名第13位。


当代艺术藏家袁宏元,居住在诸暨的母亲河:浦阳江畔。就像深藏不露的家乡一样,油画专业毕业的他,在2013年接触艺术品收藏后,以藏家身份延续着对艺术的热情,十年来,陆续收了200多件藏品。


袁宏元的新家装修历时3年,在1200平米的5层楼家中,展示着近90件藏品。DECO团队驱车近4个小时,从上海出发来到诸暨,在这个家看到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滋养,体验艺术给予一个空间别样的开阔。


袁宏元(右),当代艺术收藏家,企业家。1970年代末生于诸暨。2001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曾于诸暨中学任教美术,后从事建筑材料行业。


池陈平(左),室内设计师,于2012年创立了OTL本体建筑空间设计,不断打破设计的固有模式,通过更具国际视野的作品诠释设计的新定义,擅长用当代艺术的视觉语言来诠释空间的多元化。






📺点击观看当代艺术藏家袁宏元的家



袁宏元生于70年代末,是土生土长的诸暨人。日常经营着一家建筑类公司,业余时间则是位极低调的艺术藏家。除了不定期的出差、每年的自驾游和参加一些艺术圈活动,袁先生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上午处理工作,下午呆在茶室中阅读,晚上偶尔邀请朋友来做客。



几株黑松与艺术品并立于户外庭院内。大型铸铜雕塑《白日焰火》由艺术家颜石林创作于2015年;Ciclope户外地灯来自Artemide。


一层正门入口玄关处,铸铜雕塑作品《灌木》来自艺术家罗幻;其上方的小幅木板坦培拉作品《吃糖葫芦》来自艺术家颜秉卿;后方两幅绘画作品《桃园-红果》与《桃园-绿果》来自艺术家付美军;画面正中的布面油画作品《赤焰山川》来自艺术家尹朝阳;画面右侧的布面油画作品《小区某日》则由艺术家刘锋植创作于1999年。Civil长凳来自Cassina。



如果说一个好的居所能吸纳人们生活的痕迹,从而呈现出特定的丰富性,那么这个家则因为艺术品的变化而成为了一个永远未完成的空间……就像主人说的那样,“艺术品收藏是一件很让人期待的事情,关注一个艺术家,每年都会有让你惊喜的作品出现;关注一家画廊,也会有新发掘的艺术家让你看到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所以艺术填补了我所有的闲暇时间和精神世界。”



由楼梯望向一层宽阔的客厅。被置于壁炉旁的不锈钢雕塑《纸飞机》来自艺术家孙相勇;前方由Piero Lissoni设计的9 LOW大理石小茶几来自Cassina。

一层主客厅,瑞士艺术家Liliane Tomasko的大幅布面油画作品《孤星》创作于2015年;茶几上的雕塑作品《知觉》来自艺术家吴大伟;由丹麦设计师Aage Bruun & Søn设计的两把皮质Safari狩猎椅摆放于画面中央;后方Cosmic Leaf落地灯来自Artemide。

沙发旁的雕塑作品《分身》来自金钕,墙上挂着的绘画作品为宋琨的《写真No.5》;Galet大理石茶几和后方灰色面料Adam多人沙发均来自Giorgetti。



袁先生的收藏以70、80后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为主,形式则从当代水墨延伸到油画和雕塑等不同媒介,“他们与我是同一代人,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教育经历,所以收藏他们的作品会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在眼前的这座住宅处于设计阶段之时,他最多考虑的就是如何给藏品充足的展示空间——释放艺术的灵光,与此同时也让艺术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实在地解决“不实用”的艺术,融入“实用”的生活所带来的难题。



我们的初次来访并未遵从一个家最主流的动线,由地库进入小区,便从位于负二层的车库门进入袁先生的家。



位于地下二层的挑高空间会客厅,盘旋而上的旋转楼梯周围环绕着丰富的艺术品。楼梯右侧的《拳击手女孩》两件铸铜雕塑作品由艺术家颜石林创作于2013年;其后则是艺术家许宏翔于202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远处的树》;由Mario Bellini设计的云朵形Nuvola吊灯来自Nemo;近处Pacific多人、单人羊毛沙发、Gogan茶几皆来自Moroso。



绕过玄关处的大理石屏风,艺术展厅空间于会客厅后隐约可见,旋转楼梯上下两侧皆陈列着与人等大的雕塑作品,与悬挂在会客厅一旁的油画作品共同勾勒出来者对这个家的第一印象——扑面而来的艺术”二字。



楼梯上方的《背狼的女孩》铸铜雕塑作品由艺术家颜石林创作于2013年;楼梯中间的木板油画作品《泛灵族-静默者》由艺术家宋琨创作于2020年,左侧作品《光之教堂》来自黄宇兴。



主人的收藏最集中展示于负二层,其余藏品则被精心挑选后排布在家中各处,贯穿整个起居、生活和工作的流线。



位于负二层的阅读室空间,左侧的大幅布面油画作品《决裂》由艺术家汪一创作于2021年;画面右侧的布面丙烯作品《你喜欢小说》由艺术家韦嘉创作于2010年;黑色Metallico餐桌来自Porro;围绕其间的四把黑色餐椅分别由Vico Magistretti、Egon Eiermann、Arne Jacobsen设计。



设计师池陈平对负二和负一层的挑空区展开了改造,拓宽的天井将天光引入,旋转楼梯连接上下两层,以流动的线条缓和建筑立面本身的刚硬,光线随着时间的变化在空间各个区域自由穿梭,营造出轻松舒适的氛围。


最靠内的展厅拼接了不同肌理与颜色的墙面,仿佛一间美术馆,却在形态上被巧妙地设计为“回字形”的半敞开空间。



位于负二层的展示空间宛如一间小型美术馆。来自艺术家张英楠的布面油画作品《回音》被置于醒目位置;其左侧的铸铜雕塑作品《寓言二》来自艺术家金钕;由Pierre Paulin于1980年代设计的F675蝴蝶椅来自Artifort。


负二层的收藏间内存放着大量收藏作品。



原本的承重柱被保留,裸露的混凝土与钢筋彰显着原始的气息。迂回的墙面上则散布着大尺幅的画作。



展示区一隅,回字形走廊连通了茶室和展示空间。走廊一侧的大幅布面丙烯作品《无处可逃1》来自70后艺术家韦嘉;木台上的雕塑作品《缠》来自艺术家金钕。

负二层娱乐室一隅,沙发后方的布面油画作品《RSBU》由德国年轻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创作于2018年;上方的布面油画《行者》由艺术家邱炯炯创作于2020年;右侧的中古玫瑰木柜来自丹麦品牌Schou Andersen Møbelfabrik A/S,柜子上的人像木雕来自朋友购买于非洲 。



挑空区与茶室、展厅之间由黑色的几何体拉开距离,隔断另一侧的茶室是袁先生最喜欢独处的区域,其中摆放着他精心淘来的明治时期的储物柜、李朝的边柜、北欧的中古柜、来自阿根廷设计师的中古蝴蝶椅、还有犍陀罗佛像、明代的石墩、波斯的老地毯,同时也有现代的壁炉、一些老的茶具、及当代艺术品……



茶室空间的水池上方的布面丙烯画作《弹球礼貌知好家哪里》由艺术家侯子超创作于2022年;画面近处的白色台灯来自意大利品牌Stilnovo。


茶室一隅,纸本设色作品《白塔》来自艺术家黄丹;其右侧的Akari UF4-33N纸质落地灯由野口勇设计;Antonio Bonet、Jorge Kurchan、Jorge Ferrari Hardoy于1938年共同设计的BKF蝴蝶椅来自Knoll。近处的黑色SJ61BR扶手椅来自B&B Italia。

茶室局部,戴有龙冠、面容慈祥的红陶犍陀罗佛头出自公元2-4世纪;纸本水墨作品《马》由当代水墨艺术家孙浩创作于2016年。



“这么多的不同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东西布置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我特有的茶室风格。”他对空间的设计不追求过多装饰,而是喜欢将不同元素的家具和艺术品放置在一起,让它们互相之间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又有文化上的互补。



位于负二层沉静的茶室空间。限量版Dobtopus伊姆斯摇椅由村上隆、ComplexCon、Modernica三方联名出品;左侧的衍生作品《母女》由艺术家陈可创作;画面后方餐厅内油画《停车场》由艺术家时永骏创作于2021年。



沿着旋转楼梯来到负一层,巨大的落地推拉门令日光毫不客气地“迈入”室内,“这里能看到一层庭院里的黑松,冬天窗外飘雪,也能坐在这看看。”

负一层的工作区外是采光充足的阳光房,放置其中的晚清八仙桌是主人二十年前的收藏,搬至新家前一直用为餐桌。工作区内, 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Pierre Jeanneret、Charlotte Perriand设计的一众家具悉数出现LC6玻璃长桌、LC4躺椅、昌迪加尔扶手椅、两把LC1扶手椅均来自Cassina;来自Artemide的银色Tolomeo台灯由Michele De Lucchi设计;手工地毯来自Zamani;近处右侧的黑色猴子壁灯来自Seletti,无形中与后侧艺术家黄宇兴的画作形成呼应。



这个场景最打动袁先生,他因此将会客厅与工作区都设置在了改造后的挑空部分,工作区摆放着他最喜欢的几件家具单品,来自黄宇兴的《光之教堂》也是他最喜爱的藏品之一,被悬挂在书桌正对面空间的墙壁之上——工作间隙一抬头便可瞥见。

工作区一侧,墙面上悬挂着艺术家康海涛于2014年创作的纸板丙烯作品《时光》,其下条案上放置着艺术家李怒的金属雕塑作品。

工作区局部,大幅架上绘画《Who am I?》由艺术家黄宇兴创作于2008年;东魏534-550年间的彩绘陶马由主人于荷兰购得归国,躯体挺拔飒爽,配以带有流苏的华丽马鞍,与其相近的一件东魏陶马俑现被收藏于哈佛大学Arthur M. Sackler博物馆。




行至一层,大客厅跃然眼前。家具和艺术品的选择都呈现出浅尝辄止的克制。同样以黑色几何体分割出的走廊空间简单明朗,通往餐厅的路上巧妙地于墙内埋藏了酒柜,餐厅区域悬挂着三幅艺术家李津的作品,呼应蔬食的同时不乏玩味。



餐厅区域,纸本设色作品《色香味触法》与《十八罗汉》均由艺术家李津创作;圆桌中央的玻璃钢雕塑作品《冷光之三》由艺术家金钕创作于2009年;由37个大理石灯球组成的Bolky吊灯由法国灯具品牌Atelier Alain Ellouz定制;Bellagio餐桌与Aston餐椅均来自Minotti。


餐厅空间窗边,艺术家李津的书法作品被悬挂于后方墙面;由Douglas Kelly、Ross Littell、William Katavolos于1952年共同设计的T字椅、来自丹麦的中古三角玫瑰木茶几均出品于1970年代;Daphine Terra黑色落地灯来自Lumina。



二、三层的两间女儿房、老人房与主卧亦通过更为活泼的艺术品选择与马赛克地砖等元素,将趣味延伸至更为广泛的生活空间——从地下到地上,四口之家的生活态度,被这个家不断地以空间的语言重复着——优雅、干练、旷达。



三层主卧室,床对面一侧的布面丙烯《Luck-u-010》由艺术家叶凌翰创作于2021年。

酷似黑色绒毛的木板上纸张作品《突出的形-5》来自艺术家伍伟;梳妆台之上的小尺幅木板丙烯作品《琥珀 110321,2021》来自艺术家鞠婷;Frame系列双人床、床头柜来自Giorgetti;Brera床尾凳来自Poltrona Frau;Cadmo壁灯来自Artemide;黑白色可调节台灯则来自Stilnovo。



房子从开始设计到完成,花了长达三年时间。过程中,设计师和主人一起进行了一次次“设计探险”。得益于袁先生本身的美术功底与对设计的喜好,在室内设计和软装挑选上,他也有着自己明确的倾向。他认为好的设计不在于风格,而在于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这能营造好的生活氛围,也要有主人的气息”。


位于三层的主卫入口处阳光充足。铸铜雕塑《你是我的夜》由艺术家颜石林创作于2012年;黑色Elephant矮凳由Sori Yanagi设计于1954年。


二层女儿房的卫生间,画作与暖色调马赛克地砖形成互文关系。泰国艺术家Kitti Narod的布面丙烯作品《Waitting for Dinner等待睌餐》创作于2022年;浴缸和龙头则分别来自Villeroy & Boch与AXOR。



对他而言,这种特有的“气息”之一,就是要给艺术品让路,用他的话说,是“让空间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更多是做减法,弱化装饰,给艺术品的展示做出最好的呈现” 。疫情三年,几经周折,如今有了这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作品——家。



看完袁先生的家,你最喜欢哪些设计呢?最喜欢哪件艺术品收藏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平面摄影 | 隋思聪 文 | Lydia Li  

造型、编辑|Kevin Ma

视频导演 | 吕洋 视频摄像|JOE 剪辑|WeShotStudio

新媒体编辑|Tian  助理|陈忻蔚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



做不怕“折腾”的大女主有多爽?每个家都是她的试验场


躺在床上看日落,成年人的“任性”很简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ELLEDECO家居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