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市区里的丛林秘境,一个360°有光流动的玻璃之家

被光包围的 ELLEDECO家居廊
2024-09-07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古往今来,

成都凭一种缭绕在街巷里的烟火与松弛,

吸引了无数人在此停泊、安居。

前年,仅仅是因为一段观展之旅,

ZAMANI的主理人Sylvia就决定

把自己的第一个家安在这里。


她在城郊租下一座

全玻璃包围的三层独栋,

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职住一体的新家:

从张扬开放的一楼展厅,

到可以在办公与会客间

无痕切换的复合二层,

再踏入完全笼罩在绿植之中的三楼起居室

以及独霸350平的野生花园,

每层楼都一一对应着

Sylvia多面的个性喜好。


也是在成都慢调的生活节奏下,

这个过去总在全世界

连轴飞行的职场精英,

终于放缓了“狡兔三窟”的脚步。

清晨听着鸟鸣起床、夜里伴着树影入睡,

她将自己完全投身于环绕的自然之间,

重新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拥抱未来与自我。





Sylvia,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Brian Lamb传播学学院,以美国当地电视台记者和主播的身份出发,转型进入Microsoft、Marvel、Cisco等世界五百强科技企业,后被前⽩宫副总统礼仪官邀请回国创⽴MICE创意品牌,并成为⼥性组织EllevateNetwork (85 Broads)北京社主席,⼀直活跃于慈善环保等公益事业。


2015年,Sylvia遇到了ZAMANI家族继承人Matin。没想到性格迥然不同的两人,在对美学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上却不谋而合,在成为伴侣走入彼此生活的同时,二人也开启了一段全新的裸辞创业之路。













📺点击观看三层玻璃之家


从成都南三环拐入太平寺西路的梵木园区,顺着被水杉、樟树、榕树掩映的幽静小路,伴着头顶时而划过的直升机,DECO终于抵达了Sylvia在工业园区里的新家。明明还处于春夏的交际,可成都的空气里已开始有了些许闷热,幸好四周林立的草木丰茂,又为眼前的独栋小楼拾得了一片阴凉。



三层独栋建筑外立面



起初刚看中这幢文保建筑时,Sylvia只租下了它的一层,作为品牌ZAMANI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展厅。不过,由于同时要满足陈列、仓储和活动等功能,150平的空间不免显得既紧张又局促。去年9月,当Sylvia看到二三层也在对外出租时,她便果断拿下了整栋,并在这里开始了职住一体的新生活。


“在住进这里之前,我原本在成都租了一间公寓,但因为我其实从小就和父母分开住在两个独栋里,并不是很习惯电梯房里左邻右舍的环境。”思来想去之下,她还是搬到了园区里,这样工作与生活的切换,就变成了只是上下楼的距离。




一层展厅空间,四面通透的玻璃成为了空间里游离的界限,柔和了原本结构中突出硬朗的几何线条。





一楼延续着此前展厅的功能属性,但并未堆砌过多的产品,Sylvia仅用硕大葱郁的龟背竹、春羽等观叶植物合围出了一个个小而静谧的场景,无声地引导着到来的访客慢慢放松下来,沉浸地感受手工毯繁复图纹背后的拙朴工艺。





二层的大长桌是一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既是员工开会的办公区,也是招待朋友、客人的休闲角,有时Sylvia也会和店员一起在这里插花、做手工。餐巾与桌布为Studio NooSH定制。



沿着摆满书的陡直扶梯向上,窗明几净的二层跃然眼前。为了让这里拥有全天候的采光,Sylvia几乎拆掉了空间内的所有隔断,再根据高低的错层与合围的转角,由左至右一一划分出书房、展区、餐厅、小厨房等功能区。在从清晨到傍晚里的任意时段,斜射进来的光线会穿过窗外绿林的枝桠,跟随风绕着建筑体游走,并在地面随机地投映下斑驳交错的树影。



Sylvia不喜欢窗帘的遮挡感,但书房西晒的确严重,她特意挑选了一件明治时期的六曲花鸟古屏风,用另一种方式将自然留在空间之内。其背靠的模块沙发组来自Booming Design。



书房的区域看似复杂混乱,但却是Sylvia故意为之。在这个用来思考、学习、发掘灵感的地方,她尽可能地用所有可以激发她创意的东西将周围填满:从北京一摞一摞寄来的书、藏有向野而生精神的狩猎椅、可以抽掉部分隔层用来陈列香薰摆件的中古卷帘柜……这些物件看似没有丝毫关联,却又琐碎且完整地组构成了Sylvia多面的喜好与性格。



极繁主义的书房没有统一的风格,从明清的画作、牌匾,到欧式复古的镜面、现代极简的茶几,甚至在书柜的一角,还能找到朋友送给Sylvia的童趣插画。


书房西向的窗边置有一个黑色漆面的木格架,上面满满当当地放着Sylvia从各地收来的手工杯,秀气的釉面盖碗旁端庄地放着英式骨瓷杯与德国水晶杯。



新家唯一从北京带来的家具,是一张宜家老款的中古办公桌,这是她在创业初期就购入的。它比常规尺寸的桌子要低矮一些,每一个转角都是温柔的圆弧线,所以靠着工作时,总是很容易让人放松沉静下来。



二楼的书房与展区空间没有用门作为分割,而是简单用轻柔的帘布稍作遮挡。棕色布料泛有温润的光泽,与书桌处德国Pullman的金色台灯、鹅黄色办公椅遥相呼应。



“我很不喜欢流行的东西,它们转瞬即逝,但中古家具往往藏有巧思,且拥有凝聚时间的力量。”对于Sylvia而言,这张随她辗转多地的桌子也逐渐成为了旧友一般的存在,虽然或多或少留存着一些使用痕迹,但这些轻微的擦痕,同时也记录下了她过去生活里的寻常点滴。

大部分人或许很难想象,住在一个全玻璃房子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论是冬冷夏热的室温、隔音差的材料特质,还是低私密性的通透环境,听上去都问题不少。


然而,从今年春天开始住进来的Sylvia却很快就接受并适应了这个空间,“我不想把建筑的特性看作为它的局限。最初被它吸引也是因为空间全透明,就像是住在大自然里一样。尽可能地去享受它好的方面,换个角度看待不够好的地方,你就会有惊喜发现。”



三层起居空间。晴天的时候,小猫总是喜欢跳上进门正对的中古长桌,再顺势一躺,拉长身子晒太阳。



所以,即使是无法用任何手段都解决的隔音问题,她也并不受其困扰。隔壁建筑的楼下恰巧还是一间录音棚,晚上在家时常能听到乐队排练的声音,但Sylvia却把它转为一种开盲盒般的有趣体验。偶尔遇到喜欢的音乐时,她还会跟着楼下的鼓点在房间里跳动几步。





甚至是在夜里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呼啸的狂风让房子乌隆作响,她却自言内心反而更加平静,“因为你在里面其实很安全,看到充满韧劲的树在晃动摇曳时,心里其实会生出一种感动,原来狂暴的大自然这么有力量。”


每当这个时候,她便起身关掉所有的灯,点上几只蜡烛,再将音响调得比平日大声一些,就能安稳入睡了。“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屋外一定会落叶满地,但第二天阳光还是会如约地照下来,那些树木也仍旧会郁郁葱葱的。”



由于玻璃房子的室内会受到温室效应影响,Sylvia并未在房间内放置太多绿植。她选择了大量白色与木色的材料,以更好地映衬窗外的自然风光。



在格局的设置上,宽敞明亮的三楼同样没有任何隔断,自由流动的空间内只留一折用老门板组装的屏风,稍微在餐桌与床之间做了些遮挡。由于房间完全掩映在周边错落的绿荫里,三面方向的玻璃都框定着不同的四时景致。





从暖春萌芽、夏日蝉鸣到深秋落叶、隆冬残雪,跟随季节万物的更迭变换,Sylvia同步挪动着家具使用的位置与角度。“起居室是用来调节心情的地方,我想要每一天醒来都是最想看到的样子。”


这就不奇怪了,为什么前几日的沙发可能还靠着床尾,过阵子就又朝向了窗口,一切陈设都随着她的心情而定。并且,由于园区内的每栋建筑体相隔较远,道路两旁与户外花园又有足够多的植物作为遮挡物,空间在隐私性上也得到了足够的保障。




起居室的床是Sylvia请朋友特别定制的,底部支撑的球体为全实木手工雕刻。每当阳光稍好的时候,床尾就会“长”满了猫。



“回北京是我父母的家,要进入到他们的生活状态里;去上海,那是Matin的家;只有这里才独属于我,因为是我一手打造出来的。”Sylvia常说,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完全做自己。


当结束“营业”状态的Sylvia踏上三层的木地板时,她会在第一时间松开西装的纽扣,脱下束缚的高跟鞋。赤脚走入房间,5只小猫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其中垂立着两只大耳朵的卷毛德文是话最多的,总是骂骂咧咧地就扑闪了过来。



起居室一角的印度木柱上有一个圆洞,原本是用来坠挂铁器的。而Sylvia收来之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灯泡,希望可以把它改造为一个混搭的奇妙灯架。



“小动物能给人带来的慰藉,是人和人之间没有的情感,它们单纯而直接地表达着最简单的爱。”似乎只需和它们呆在一起,Sylvia整日的疲惫就能在一瞬间消退。



Sylvia和她的2只小猫



也是在养了猫咪之后,Sylvia不得不将起居室内所有的易碎器皿都收起来,只留下了几只古朴的陶罐。与之一同到来的意外之喜是,本该身为背景的白色与木质家具如今成为了场域的主导,让这个被大自然守护的房间更添了几分轻盈的呼吸感。

因为建筑体本身存在钢结构的承重问题,Sylvia将空间的1/3都划给了花园与露台。350平的非商业面积听起来实在有些不划算,但一想到自己即将可以无限度地接近自然,她便没有了任何犹豫,因为这在自小长大的北方实在是件极为难得的事。



二楼花园空间



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北京草场地的空间栽种植物的惨痛经历,Sylvia便更加惊讶于成都天然的气候优势,“之前每年要花不少钱在养植物上,费尽心思却还是死掉一大半,但在这儿似乎怎么种都能活。”在入住新家的这一年半里,从奇异独特的块根植物到自由舒展的沙生造景,她尝试了近乎四十种不同种类的植株。



在二楼露台一侧,Sylvia用棕色系的沙发、休闲椅、茶几和柜子合围出了一个露天的休闲场景。因为本身比较喜水,她特意在这里加入了许多游水的元素。墙上的中古帆船手工模型是Sylvia特别淘来的中古,茶几来自Paul Kingma。‍



也是在成都Sylvia才第一次知道,平日里用来鲜插的雪柳原来竟是喜光的灌木。刚从花鸟市场拿回来时,它们还是一捆长在花盆里的灰褐色“干柴”,通过妥善的修枝、浇水,它们会由枯枝抽出嫩芽,再在4至6月如喷雪一般集中爆发。


巧合的事情接踵发生,Sylvia在成都空间里招来的两个店员妹妹都是园艺师出身,照料起植物就仿佛刷牙洗脸一般的她们,哪怕面对黄叶或者锈斑也只是稍微扒拉两下,稀疏平常地撒上几把药就解决了。这种态度也无形间影响着此前容易急躁的Sylvia,她不用再特意关照身边这些细枝末节的琐碎,也渐渐学会了不去放大焦虑,“毕竟事情总有出路”。



与主要以热带植物为主的三楼花园不同,二楼靠近楼梯的露台被当打造成了更多小型花草植株的养殖区。



“当一件不顺的事情发生,你把它看成阻碍,很可能就在这儿折掉了,但如果能绕过困难,专注在它好的一面,也许就会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而穿插在整个建筑体里的那棵十几年生的桑树,似乎就是Sylvia口中这样有趣的“麻烦”之一。


在二层餐吧区外有一个凹形的小露台,由于桑树的枝干正好伸展到了区域上方,便没有任何空间再放置遮阳伞或者吊椅了。当炎炎的夏日来临,这里几乎是呆不住人的。加上桑树大半年都在掉落桑葚,从房顶玻璃到三层木地板,只要果子接触过的地方都会被染上蓝紫色。



横穿二楼露台的这枝桑树树干,正好也搭覆在办公区的玻璃顶面上,刮风的时候,摇晃的树枝总是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于是,身边不乏朋友建议Sylvia直接修剪掉树枝,要不就拿个网子兜住,但她却都不愿意,反而选择了任其生长,与其“共生”。不过,满满一树的果子她一个人也实在难以消化完,有时就会邀请邻居一起采摘,或是熬成果酱、酿作果酒。如此一来,明明是烦恼的桑树,这下又成了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隐形密码”。


“桑树的果实还可以召唤小鸟,我每天早上起来就能听到窗外有鸟儿在唱歌。所以,结桑葚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一种馈赠。如果我去打扰树、修剪树,反而是在破坏自然的平衡。”



三层花园一角。除了种植植物外,Sylvia也会利用这个空间练习瑜伽,甚至秋冬时节会呼朋唤友架炉烧烤。



顺着桑葚落下的区域,Sylvia还在底楼外围建了一个用于“承接”果子的花台——桑葚一旦成熟,就会掉入土里成为绿植的养分。说来奇怪的是,即使花台所在的位置西晒严重,但植物却出奇地越长越好。或许它们顽强生命力的背后,也是得到了桑树的庇佑吧。

看完这间360度有光流动的家,你最喜欢空间中的哪个角落?哪个设计元素?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 | Tango  摄影 | 阿永  

视频导演 | Hansen  视频剪辑 | 徐滟茹

 文 | 奶油  编辑 | fun  

助理 | 陈忻蔚、王婧妤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


博主李白鹿:在成都近郊造一座“老虎园”


成都近郊的三口之家,费尽心思却造得“家徒四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ELLEDECO家居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