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m²大house搬进37m²老破小,一家四口的“多巴胺”满屋
从松江500m²的大house,
搬到静安37m²的小学区房,
居住面积劲省90%,
一家四口却都翘首以盼。
屋主张大爷和张大娘说:
“小点好啊,低头不见抬头见,
一家四口想躲都没地方躲。”
老大说:
“小点好啊,一家人一起就很好,
再小一点更好!”
总之,
没有什么会比生活更重要,
学区房又怎样,
只要是家就不能“将就将就”。
没有客厅的老破小,
变身敞亮明媚的多巴胺小屋。
这个藏身上海新式里弄的彩色房子,
让学区房一洗
“过渡性住宅”的刻板印象。
“不落地”的床,
七巧板式的屋顶,
被阳光宠爱的阅读角,
大到可以打滚的亲子空间,
这是一个比树屋都要好玩的家。
色彩单调、亲子互动&居住空间划分、
成长型家庭的成长态需求,
当代小户型学区房的3个难题,
也在这个小空间里完美解决了。
(标答就藏在文末Tips里哦~)
一个热爱生活的二胎家庭。女主人唐姗姗(自称“张大娘”)是外企打工人,一边当着职场奋斗的工作狂,一边还不忘呵护生活里仪式感,给平淡生活里加点糖,兴趣爱好是带娃玩。男主人张维(自称“张大爷”)是家庭财务策划师,二胎出生后就启动了超级奶爸模式,把办公室搬回了家,变成了可以兼顾带娃的自由职业。宅家久了对家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折腾装修、摆弄花草、精进厨艺。
毕业于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Stefny,从2019年起以独立设计师身份工作,主要涉及家居、景观、艺术领域。今年,她在上海正式成立STORIES STUDIO空间设计工作室,擅长以“故事”启发灵感,根据人物的个性、经历和当下生活状态打造出兼具功能实用主义和美学的居所,让故事在新空间得以延续,家和人一同生长。
为了孩子上学,真的一定要去住老破小吗?
买下位于静安区的这个小房子之前,张大爷和张大娘纠结了超长时间。
关于夫妻二人,自2013年结婚以后,两人就默契地决定,一定要住到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在郊区过耕地养花的悠闲生活。如今再度回到市区,意味着他们又不得不改变生活状态了。再考虑到小孩,从松江500m²的大house搬到静安这个套内仅37m²的小房子,小朋友会无法习惯这瞬间的落差吗?
小户型做开放式厨房,配备一个多功能吧台是聪明的选择,既可作为厨房的流理区域,也可作为餐桌和临时办公区。值得一提的是,冰箱被藏进了鹅黄色的墙面柜中,视觉上的一致性有助于小房子显得更开阔。黑色餐椅from意大利家具品牌Mattiazzi;蓝色儿童餐椅from挪威婴幼儿家具品牌Stokke。
确实,印象里的学区房,总是以一种过渡性住宅的姿态出现,“将就将就”成了默认的基本盘。一张书桌一张床,客厅吃饭卧室躺,很难让人想要称之为家,居住其中的时光也变得不那么明亮。
好在设计师Stefny给了张大爷和张大娘一个最浪漫的答案:一座藏在上海新式里弄的多巴胺小屋。
攀着步梯上到公寓的顶楼四楼,穿过一条长长的走道,尽头的小家有着整栋楼最好的采光。
完全无采光窗的阁楼,在白天都能被客厅大窗照进来的阳光点亮。
Stefny用颇具海派风情的米白色钢窗框住了这个小房子最值的阳光和街景,只做下半截的纱帘很巧妙地既保护了居住者的隐私,又让阳光能尽情撒进房间里,用明亮的自然光线去减弱小空间的压抑感。
通过交换原户型里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客餐厨一体的LDK设计也让珍贵的房屋面积,不至于被多余的隔断墙面浪费掉,三个主光照入口亦能集中在一个空间里。动线上,入户即洗手清洁的动线,也更符合户主的生活习惯。
靠近窗户的阅读区是小朋友更多活跃的区域,鹅黄色的涂料更显明亮活泼,这里也是家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处亲子互动空间。
墙面和定制柜涂料的色彩选择与搭配,绝对是这个小家的另一个大亮点。
在这个37m²的小家里,五种色彩充满了各个角落。大面积的浅蓝、鹅黄、浅红,点缀以少量更明媚鲜亮的陶土色、橙色,整个空间显得更加活泼、更能被小朋友喜爱的同时,适量的灰度又照顾到了成年人的审美,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多巴胺风格。
小户型卫生间设计的参考思路,可以通过水槽一定程度的外凸,向洗手台争取更多的过道空间。
当初决定买下这个小家的时候,张大娘曾和朋友吐槽,每每走这条楼梯,穿行过窄窄的楼道,她的心情总是低落的。我们必须这样凑合着生活吗?而推开如今的房门,见到明媚的满室阳光,仿佛多彩积木垒起的小屋,“一切都好了”。
卫生间的墙面处理使用马赛克瓷砖铺贴的方式,海面般波光粼粼的效果,将多彩、童话的改造风格延伸进了家里的“洗浴中心”。
在学区房和儿童居住空间要怎么打造这个问题上,Stefny大概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解决这种家庭的博弈难题: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居所,其实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装修准则。什么样的家能让大家都感到开心,都不放弃悦己的原则,才是最重要的事。
老大画的爸爸妈妈,被张大爷和张大娘摆在床头一角。
现在抛给各位一个问题:请问这个小家的主卧和儿童房在哪里?
正确答案是——没有。
在聊到改造后的房屋构造时,张大爷、张大娘和Stefny沉思良久,最终给了我们“2个床位1个厅”的答复。
“毕竟我们每天都排列组合着睡嘛,有时候四个人一起,有时候两两组合。即便在松江那个家,足够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我们也总是这么干。”对这样一个无比亲密的家庭来说,分哪个房间归属谁,好像确实没这个必要。
阅读区和客厅上下铺的中间,有一条通往小阳台的通道,同样拥有非常优秀的大面采光。受面积限制,设计师为屋主做了小户型非常经典的洗衣烘干功能区。
在Stefny提供的三稿平面布局方案中,为了居住的舒适度,其实有两稿她都提议把大床摆在楼下,但夫妻二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取消常规卧室,以换取更多亲子互动空间的方案。
改造后的房屋1F&2F平面图
如果可以,还是一家人呆在一起的时光比较珍贵吧!于是,床—— 一般来说是家里最重要的家具之一 ——被藏在了37m²小屋的阁楼上,一个树屋般的秘密夹层,以及客厅的一块背板后面,一个瞭望台式的上铺。
因为房屋原始条件的“历史遗留问题”,本用作杂物间的二层小阁楼在改造中给Stefny带来不少麻烦。
房屋整体的屋梁形态并不规整,仿佛三块七巧板搭在一起。紫色沙发from国产家具品牌PAPA。
两条交错的横梁构成阁楼的地板骨架,将一楼的天花板划割为不规则的几大块拼图,无法拆除重建的窘境、尴尬的层高加上无法开天窗的硬性规定,使得阁楼住人的构想变得有点异想天开。
怎样让阁楼变得舒服一点?至少要解决透气性的问题。
既然放弃了卧室,那也就不需要门了,阁楼的楼梯口正好向新风系统敞开了怀抱。风经过的路径上,再开一扇圆形的舷窗,增强和楼下的互动性的同时,中央空调也刚好等在了窗下。阁楼的空气经过如此设计,终于流动了起来。
斜坡屋顶+有限层高,使得这个阁楼作为卧床空间是容易感到压抑的,圆形舷窗此时既起到了通风换气的作用,也让这个空间变得更通透。设计师在这里开了一个洞口,反而让阁楼变成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小巢。
同样的圆形元素也被应用到了这个家的另一张床。
从入户处一眼望去,你的视觉轴线上会依次出现吧台、沙发、圆形装饰板、办公桌、休闲飘窗位,最终停留在那一大面钢窗上,上铺小床的存在被这么这一个小小的圆自然而然地弱化了,原本的私密空间变成了一楼亲子互动场景的一部分。
小朋友从圆框往下看,就能看到妈妈躺在沙发上休息,爸爸也可以一蹬办公椅,从床底的办公桌下探出头打招呼;床的另一头,就是阳光披身的小飘窗,平日里张大爷和张大娘轮流带着两个小朋友在这里读绘本、聊心事。
圆形背板将上铺小床巧妙地隐藏起来,放眼望去,属于亲子互动时光的公共空间被大致分为三个相连的区域:沙发区、办公桌区、飘窗区,而没有被中间的小床打断节奏。
像这样打破空间硬隔断的巧思还有很多,无法变动的屋梁奇异形状启发了Stefny:既然有这么多无法化解的折线,不如因势利导,赋予小家一个「七巧板」的主题,打造更适合学龄儿童家庭的、有充足交互性的居住空间。
比如用矩形细框架灵动地划出属于厨房的流理空间和属于客厅餐厅的吧台空间;比如隐含沟通互动意味的圆形小窗,被精准应用到这个家需要兼顾私密感和通透感的场合——卫生间、阁楼和上铺小床。
方与圆,在这个案例里也不只是起到造型上的作用,或某种设计师炫技的需要,而是对房屋基础条件的巧妙应用、顺势而为。
卫生间的门上点缀有圆形透光窗,与阁楼、客厅形成呼应。衣帽挂钩、穿衣镜from国产家具品牌造作。
在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0m²的极限挑战中,客厅、休闲区这样的公共空间并没有为所谓的生活刚需做出太大的牺牲,反而是卧室的“名存实亡”,为这样一个37m²的小家争取到了更理想的life balance。
其实准确来说,住进这个家的人是一点一点变多的。
一开始,根据家庭内部投票一致决定,老大上小学以后,将更多由工作时间地点自由、出差更少的金融行业freelancer张大爷来带,这个屋子一半算老大的学区房,一半算张大爷在市区的小办公点。
而Stefny的设计方案渐渐成型后,一年至少1/3时间在外出差的外企职员张大娘太心动了:原来老破小也能改造成这么漂亮的小房子吗!于是这个家又多了一个长住者,承担主要收纳功能的大楼梯柜子,也多打出了两个面向玄关、便于张大娘出差归来放行李箱的格子。
定制楼梯柜,满足了全家最刚需的储物功能。
后来,房子装修到一半,张大爷和张大娘联系Stefny报喜:嘿嘿,我们是四口之家了。老二降生了。
此时Stefny无比庆幸,当初自己设计了上下铺的概念,以及在楼梯柜、书架、飘窗位、床架、吧台桌之外,都是使用软装来打造公共空间。将来等老二也到了上学的年纪,把下铺的书桌替换为小床,如今沙发的位置换成一个更大的办公学习桌,就又可以变成四个人的生活方式了。
本来预留为办公区的下铺位,将来可以改造为小床位,办公区可以向当前的沙发区移动,或者干脆用吧台桌实现办公功能,相当灵活。办公椅from挪威家具品牌HAG的TION系列;台灯和办公桌均为中古家具。
细究下来,这也并不能称之为巧合。在这个房子的设计理念中,基调是早就定下的:这是一个成长型家庭居住的小户型,全屋定制过程中一定不能把很多家具的位置固定住,因为家庭的生活习惯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随时发生改变。
“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书桌,或者是需要多一张床,那如果格局全都固定好了,那这个房子的可能性就给降到0了。”Stefny说。
储物书柜包裹下的窗边卡座,张大娘正在陪伴老大和老二读绘本。秋末初冬的时候,窗外正是最美的景色,老上海小洋房的屋顶前,法国梧桐的黄叶几欲被风吹落。
关于这种“让房子有办法应对未来变数”的能力,过去的观念或许总是留一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谁来住的客房,而在张大娘这里,能达成现阶段最舒服的状态就是最好,不必从现在开始就为很久之后的事情做规划。留有调整的余地,好过着急着就给未来定了型。
在松江的大house,他们会有足够的空间来表达这个小家庭的成长,比如在有小朋友之后,把一个车库改造成孩子的游戏树屋,让渡花园作为孩子的足球场。而在静安的这个小家,他们打破“x室x厅”的思维,用结构抢面积,用软装随机应变,使房子一样拥有成长的能力。
“之前疫情的时候,我们在松江的家里,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房间,可能每天都说不上什么话。而房子小的好呢,就是一家人没有地方躲,时不时大家抬头就能看到。”
张大爷张大娘一家四口的画像,出自老大之手。
比起拥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多巴胺学区房,或许更让人羡慕的是这个空间处处都在表达的那种“理想的亲子关系”。
没有自我牺牲式的爱,不存在更好的房间就一定要给小孩,而是大家想睡哪个床位就可以睡哪里;大人的审美也可以和小孩的喜好结合,彩色而不失优雅情趣的屋子,让各自的喜好都能得到尊重;重视家里的公共空间,实实在在地为亲子关系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收获真正的亲密……
“我们以前没有办法选择可以怎样长大,也没有人告诉你原来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可以勇敢去做喜欢的事情。”以身作则地去大方悦己、直抒胸臆,这个空间就是张大爷和张大娘给孩子们一则最好的生活教育。
看完这个小空间,你最喜欢空间中的哪个角落呢?哪个设计元素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Tango
摄影|蔡云普 造型|吴量
文|坚果 插画|Qin
编辑|fun 视觉|Freda
助理|Abby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