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海国际诗歌节丨诗歌与未来——中外诗人和青年学生展开高质量交流

2017-10-12 东方教育时报

作为上海国际诗歌节系列活动之一,“诗歌与未来——中外诗人和青年学生交流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二楼举行,出席会议的诗人有: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英国诗人大卫•哈森、斯洛文尼亚诗人阿莱士•施蒂格、加拿大诗人凯喆安、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考特、荷兰诗歌节主席巴斯•夸克曼,还有中国诗人赵丽宏、杨炼、郑愁予、颜艾琳,以及张烨、张如凌、田原、吴思敬、姜涛等。


参加此次诗歌交流活动的学生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和来自上海大同中学和市北中学的中学生,因为机会难得,很多学生冒雨前来,会场座无虚席,室内站满人。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先生告诉大家:“今天这场论坛是我们的诗人朋友们非常期待的,因为他们很想见一见中国的青年,听一听中国学生的声音。”于是一场中外诗人与中国学子间的亲切交流就此展开......


  •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中)


“诗歌对于我来说,有个人疗愈的作用,还是管理情绪的方式。但曾经有一段时间,写诗并不能让我感觉被疗愈,而是感觉处在一种更加敏感,一种神经质的状态。我想问一下郑老师(郑愁予),您写诗的时候,如何管理您内心情感的爆发?以至于不会变得很疯狂?”


“我的问题是,尽管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些细碎的事情组成的,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是在一个巨大的新时代里面,这些东西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新的文明诞生之中,我们甚至会感觉到自己处在荷马史诗的时代里面。但在我们当代的诗歌里面,这样一种史诗性的写作,在您观察到的诗歌创作里面是否存在?您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一种当代的史诗写作的?”


  • 来自上海高校文学社联盟的沈可依同学正在提问


  • 来自复旦大学的王子瓜同学


  • 来自大同中学的陈嘉文同学


  • 来自市北中学海上星辉诗社的胡卿杨同学


“各位老师好,我想请教你们的是,对于现在的诗歌翻译现状,你们有什么看法?”


“语言是诗歌的表现载体,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质,那么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会带来何种帮助和限制?”……


一时间,爱好诗歌的学生们就自己十分关心的诗歌问题纷纷向在座的各位大诗人提问。


诗人们对此作出了真诚而专业的回应,他们互相补充,一一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场气氛轻松而愉悦。


阿多尼斯这样表达自己对阿拉伯语言由衷的敬意:“阿拉伯文字和中国文字相比,它是非象形文字。阿拉伯文字是一个有形体的文字,就像这个瓶子一样,它满的是一个形状,它空的是一个形状,它半瓶的水也是一个形状。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批评阿拉伯语言,说阿拉伯语言不是科学性的。但是,阿拉伯语言其实是非常有诗意的语言。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我们不希望这个语言是为上帝而做的,是在天上的,因为它应该接近人气的。我们生下来就已经跟自己的语言一起诞生了,所以我们接受我们的语言。我们生在一个时代,是人创造了这个时代,人也在创造语言。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中心不是上帝,而是人类。所以,是我们人类创造语言,创造诗歌,而不是上帝,应该说是我们创造上帝。阿拉伯语言不是一个载体,阿拉伯语言本身就是诗歌,谢谢。”


  • 诗人阿多尼斯先生与张如凌女士


颜艾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年学生,如何和时代的发展同步,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新东西提升自己,吸收各种养料完善自己,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视野狭隘。“在创作上面不重复自己,我们用汉字在创作,像阿多尼斯认为阿拉伯是一种容器,我们汉字也是一个形音意完备的东西,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我们的母语,用我们的母语消化吸收。要通过不断的充实,有机会能够跟诗人交流,我也很喜欢这些大诗人,大艺术家,但在创造一个新的风格过程里面,我们的身份不是当人家的第二个,或者我说师承某一派,你可以允许自己喜欢很多人,但不要有唯一一个偶像。”


  • 诗人颜艾琳女士


大卫•哈森这样表达自己对诗歌翻译的见解:“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不可能完全代表另外一种语言的意思,尤其是诗歌。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意思,还有希望读者引起的反应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然后语言同时还要表现出它的乐感。这些也都是语言所表达的一些微妙的地方,这些微妙的地方是没有办法翻译过来的。所以,我们是如何平衡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不要流失,就是要尽量去寻找原创诗的核心内容,寻找英语诗歌的核心,然后把这个核心内容翻译出来。很多时候你仅仅只能了解到这个诗歌所叙述的内容,没有办法能体会到诗歌所传递的乐感,而乐感是诗歌最核心的地方之一。所以,在我看来,翻译不仅仅是一个重新呈现这种语言的过程,更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 诗人大卫•哈森先生


帕特里克•考特则阐述了自己对“如何应对我们的人生困境”这一问题的看法:“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听到一个电视上的采访,她是一个合唱团的成员,她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是90岁。问她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她说‘千万不要自杀,自杀是痛苦的,因为即便生活中出现了错误,所有的错误都会过去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的。’就是她的这句话,让我一直铭记在心,所以过去五十年当中,有好几次也有自杀的倾向,当每当想起她这句话,我就停止了这种想法。如果她的这句话,对我们还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话,最好还是去看一看医生。(大家笑起来)从医生那儿可以得到救助和治疗,自我折磨并不是一种好的办法。所以在这里,我特别想告诉大家: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要为世人所呈现的是最好的艺术,这样的艺术里包含着我们对生命和生活无尽的热爱和坚持,这样的诗歌才是有灵魂的。”


  • 诗人帕特里克•考特先生(左)和凯喆安先生


  • 诗人郑愁予先生


  • 诗人阿莱士•施蒂格先生


  • 诗人姜涛先生


......


就在这样一问一答的智慧碰撞中,诗人朋友们和同学们都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两个多小时不久就到了,大家在意犹未尽中恋恋不舍地结束了此次交流,最后,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深情地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歌,同学们热情鼓掌,感谢主办方为大家带来这样一场难得而难忘的诗歌交流,与这些国内外一流诗人的见面必将成为他们学生时代一份美好的回忆。


  • 参与活动的各位诗人与青年学生合影


据了解,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由上海市教委、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市作协、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徐汇区文化局等承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协办。本次“诗歌与未来——中外诗人和青年学生交流活动”特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协办。


文:东方教育时报 记者 柳琴

摄:陆嘉辉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