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灯塔,是榜样……

在你耳边的 浙江传媒学院 2022-06-04




用声音

传承红色基因


用声音

凝聚初心力量


这里是浙江传媒学院

系列音频节目

《经典声音中的党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了铭刻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传承历久弥坚的百年初心,我校中国播音主持史研究基地选取媒体中播出的经典播音作品,精心制作了10集音频节目《经典声音中的党史》。通过重温经典作品、解读作品历史、分析作品特色、重新演绎创作,师生共同领略经典声音中蕴含的百年党史。


该作品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艺术学类专业思政教育研究”实践成果。


在这里

我们将通过

“经典篇” “榜样篇”

“回忆篇” “影视篇”

与您一起品读

《经典声音中的党史》


来听本期“榜样篇”

 齐越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关山播讲《欧阳海之歌》

 徐曼播讲《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作者:穆青 冯健 周原

  诵读:齐越



向上滑动阅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节选)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

  

在这么晚的时候,副书记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副书记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继。有个地区,在一个月内曾经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调查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禄从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一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五千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夜已经很深了,阵阵的肝痛和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使焦裕禄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着兰考县的三十六万人和两千五百七十四个生产队。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


焦裕禄在苦苦思索着。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善于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汲取营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现在,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象一幕幕的电影活动在他的脑海里,此时此刻,他觉得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多么重要!他决定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再到贫下中农中间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贫下中农的要求和呼声,看到许多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韩村是一个只有二十七户人家的生产队。一九六二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十二两红高梁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二十七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八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七辆架子车。


秦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一九六三年夏季,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锨就翻半锨,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一九六三年秋天,这里一连九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八万斤余粮。


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禄十分激动。他认为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贫下中农革命精神的好榜样。他在县委会议上,多次讲述了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一九六三年九月,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了全县大小队干部的会议,这是扭转兰考局势的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次誓师大会。会上,焦裕禄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贫下中农鸣锣开道,请他们的代表到主席台上,拉他们到万人之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他把群众中这些革命的东西,集中起来,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声疾呼,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


这次大会在兰考抗灾斗争的道路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激发了群众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抗灾斗争的发展。它使韩村等四个榜样的名字传遍了兰考;它让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兰考三十六万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从此,兰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和县人委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革命硬骨头队”的命名书。



/ 作者介绍 /

穆青,曾任新华社通讯社社长、近代新闻记者。


冯健,解放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社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


周原,新华社高级记者,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调任新华社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



/ 诵读介绍 /


齐越,曾用名齐斌濡。1922年2月生于内蒙古满洲里,河北高阳人。1946年10月参加革命,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1949年10月1日,与丁一岚一起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的盛况。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许多人便是从他的播音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魅力。于199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作者:金敬迈   播讲:关山



向上滑动阅览

《欧阳海之歌》

(节选)


一列客车满载着上千名奔赴各个建设岗位的旅客,从南往北风驰电掣的朝着峡谷开过来。


司机发现路边的部队急忙降低了行车的速度。火车鸣着长长的气笛朝着峡谷冲来,刹时间,汽笛声,高昂的排气声,车轮的滚动声在两山之间激荡着,构成了震耳欲聋的共鸣。树枝在风雨中摇摆,杂草紧贴着地皮乱晃悠,整个大地都随着颤动起来。


飞奔而来的火车从山后一露头,距离欧阳海他们就只有四五十米远了,弧形的铁轨造成了人们的错觉,就好像火车不是沿着铁路,而是迎着路边的战士扑天盖地的冲将过来。


突然,一声令人震颤的马嘶声在身边响起,炮兵分队最后边那匹驮炮的战马受惊了,他挣断了缰绳朝着轨道上奔去,他拖着压不烂的钢炮横在铁轨中间,那马惊慌万状的在车头的前方打转,它忽然又像用钉子钉在那,死也不敢动了。


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欧阳海透过蒙蒙细雨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浑身的血液在沸腾,它两道黑眉倒立起来,他整个心都像要从胸腔里跳出来。


要知道,按照列车的速度,4秒钟里车头就将与战马相撞,老工人叙述的惨剧就在眼前,马死车翻眼看就是无法避免了。


时间不容任何人考虑,突然情况不容任何人犹豫,这真是关键的关键呢。就在这个时候,欧阳海他像支离弦的箭,他像颗出膛的炮弹,冲着车头,朝着战马,迎着危险飞奔而去。


列车即将与战马相撞,这是多么危急的一刹那。


战马呀,你赶快离开,列车呀你赶快刹住,时间呀你停一停,我们的欧阳海冲上来了。


可是。战马没有动,时间在一秒一秒的消失,巨大的车头长长的列车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批头盖顶的朝着战马,朝着我们的欧阳海了压过来,压过来,压过来了。


这短短的4秒钟里,欧阳海可能想了些什么呢?


短短的一瞬间,也许他想起了他23年的一生。一个从雪里边捡回来的穷孩子,连个正名都不敢起,饥饿寒冷就是他的童年。讨米篮、打狗棍藏在他的手边,连梦里都提防着刘家大屋的黄狗哇。


是共产党从风雪中把他救了出来,是毛主席拨亮了他的眼睛,是他懂得了人为什么才受苦,人活着应该怎样去斗争?他从一个要饭的孩子变成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过去只为填饱四妹子的饥肠而挨门乞讨,如今他明白了要为天下受苦人战斗到明天,眼前,列车上是上千个自己的同志和社会主义财产,路边是自己的亲密战友和武器、弹药,集体利益和个人生命无法并存的摆在他的面前。欧阳海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在这短短的4秒钟里,欧阳海可能看见了些什么呢?迎着扑将过来的列车,也许他看见了一条英雄的大路。


瞧!董存瑞在大路上走着,他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响了导火索,坚定的站在桥形碉堡下边。


看!黄继光在大路上走着,他飞快的扑向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回过头来眼睛望着冲锋的战友和胜利的红旗。


看!张思德在大路上走着,他们挑着一担刚刚出窑的木炭,从安塞的山里边笑呵呵的走下山来。


江姐也在大路上走着,她还穿着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步伐是那样坚定有力、泰然自若。


无数的人民英雄在欧阳海眼前出现了,有的为新中国举起了炸药包,有的为中朝人民用胸膛堵住枪口,有的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到最后一息,有的为了实现人类崇高的理想,含着笑容走上刑场。


大路上的英雄们用生命抚育的欧阳海,面对飞奔而来的火车,欧阳海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


在这短短的4秒钟里,欧阳海可能听到了些什么呢?


隆隆的火车深处,也许他听到了毛主席的教诲,10多年来党的培养教育,5年来部队首长的谆谆告诫,亲人的嘱托,英雄们的誓言都在他耳边回响起来了。


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是毛主席浑厚有力的声音。

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是董存瑞用生命喊出的最强音。

听!江姐异常平静的在说,如果需要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曾武军(音译)在讲,活着,为了党的事业战斗,死,为了党的事业献身,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


妈妈在说,三崽,你这是去办大事,闹革命呢。


领袖的亲切教导和这些无产阶级的豪言壮语,人民英雄的铿锵誓言,平时就深深的激动着欧阳海,现在当社会主义财产即将损毁,当上千名阶级兄弟的生命面临死亡的时刻,欧阳海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在这短短的4秒钟里,欧阳海可能说了些什么呢?


迎着危险而去的欧阳海,也许他正喊着参军时的誓言,董存瑞,我的好兄弟,欧阳海已经踏了你的脚步跟上来了。


也许在要求着,连长叛匪再杀人,我受不了,我要为西藏人民报仇去。


也许在说?高举革命红旗,干那。


听,他正在用生命在呼喊,同志们,欧阳海肩上的担子托付给你们了。


除此之外,面对着祖国和敬爱的党,面对人民和战友,欧阳海不需要再说什么了。


在这短短的4秒钟里,也许他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想,也许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


10多年来他想的、看的、听的、说的不就是这些问题吗?在这关键的时刻他是不必重温一遍的,这时只有一个信念在推动着他,绝不能让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时刻到了,共产党员应该冲上前去。


欧阳海冲上了铁路,欧阳海抢在车头到达之前拼尽全力,推开了战马。欧阳海使满载旅客的列车免遭颠覆,旅客的生命得救了,路边的战友们得救了,国家的财产得救了,无法避免的惨剧避免了。可是共产党员欧阳海却被巨大的火车卷进车轮底下,倒在血泊中。


“班长”。同志们带着令人心碎的呼喊声奔上前去,峡谷里回响着一片哀痛。


湘江的流水,四周的群山。悲切的呼应着“欧阳海呀”。



/ 作者介绍 /


金敬迈(1930-2020),军旅作家、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创作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领域跨越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2020年3月15日,金敬迈先生在南部战区总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0岁。


/ 诵读介绍 /


关山(1934-2020),本名丁威,1956年从事播音工作。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与上海的陈醇并称“南陈北关”。是为新中国播音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播音员,我国首批5名播音指导之一。2019年10月,关山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授予“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荣誉称号。






播讲:徐曼





《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一九七一年八月三十一日。辽阔的淮北平原,长空碧蓝,安徽泗县丁湖公社的社员们,一早就踏着露水下地了。


突然,县医院的一辆救护车从公路上穿过,直向丁湖医院驰去。正在附近田里干活的社员们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了?”他们放下锄头,也跟着跑去。


救护车停在丁湖医院的门前, 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李月华医生的病危险了。


脸色苍白的李月华被抬上了救护车,送往县医院抢救。许多人跟着车子追了好远一阵。


人们焦虑不安地念叨着:“月华啊,你可得好好地回来呀!”……


“她做的好事俺们数不清”


李月华是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她在泗县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孩子们称她“李姨”,年青人喊她“二姐”,大爷大娘们,亲切地叫她“闺女”。来找李月华看病的人,看着她那和蔼可亲的笑脸,殷勤体贴的细心劲,都觉得她是自己的亲人。


那是一九六二年的冬天,李月华的男孩小冠军刚满三个月的时候,她去为邻居赵二姐接生。产妇分娩很顺利,刚生下的女孩小金叶非常可爱。当时,赵二姐丈夫不在家,没人照应,李月华从自己家里拿来米面、红糖、鸡蛋,亲自做好送到赵二姐床前。后来,赵二姐突然生了病,经过李月华细心治疗和护理,病是好了,可奶水一滴也没有了。小金叶衔着奶头哇哇哭闹,赵二姐急得直淌眼泪。李月华听着小金叶的哭声,揪心似地难受,她决定给小冠军停乳喂粥,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小金叶。从此以后,李月华每天按时给小金叶喂奶,夜里只要听见小金叶的哭声,天气再冷也要赶来。


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李月华出诊归来,远远就听到小冠军和小金叶都在啼哭,赶紧加快了脚步。但是她没有回家,而是去敲了赵二姐的门:“二姐,开门呀!”赵二姐听见李月华的声音,一骨碌爬起来点上灯。看到李月华背着药箱子走进来,便激动地拉住李月华的手说:“她李姨,你家小冠军也在哭呢!”李月华笑着说:“没啥,有他姥姥哄着哩。”一边说,一边给小金叶喂奶。赵二姐望着渐渐入睡的小金叶,感动地伏在李月华的肩上哭了,泪水把李月华的衣裳润湿了一大片……


就这样,冬去春来,李月华整整给小金喂了六个月的奶,直到可以断奶喂粥。


李月华一心想着贫下中农,她的家,也成了一个“家庭病室”。贫下中农到李月华的家里看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也不论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李月华总是把他们让到自己的床上检査治疗,甚至还做些小手术。有时候,医院里的病床住满了,李月华就把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接到自己家里,腾出一张床给病人住。这几年,先后在这张家庭病床上住过的病人,往少里说也有一百五十人。李月华家的煤炉子,白天黑夜都不灭,那是李月华为病人准备着的茶水炉子。远路来的病人,就在这个炉子上烤馍做饭。李月华对贫下中农是这样关心体贴,难怪人们说,李医生给俺看病,“药方没开俺的病就好三分”!


李月华的家里养了一条小黄狗。说起这条小黄狗,还有一段来历:


一个夏末的深夜,大雨下个不停,李月华査完病房回到家里。紧张工作一天,躺下就睡着了。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她惊醒了,开门一看,北头生产队的叶大娘正站在雨中,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李月华赶紧把叶大娘让进屋里,原来是她儿子王春得了急病,肚子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当李月华知道叶大娘已经敲过两次门,在雨地里等了好长时间,心里很不安。她背起药箱,来到叶大娘家。检査结果,王春得的是 “胆道蛔虫”。李月华给他打了针,吃了药,王春渐渐好些了。李月华坐在床前一边观察病情,一边在想:如果王春得了更紧急的病,我醒得晚了,不是很危险吗?怎样才能不耽误时间呢?想着想着,叶大娘家的公鸡喔喔报晓了,李月华心里一亮:鸡能叫明,狗叫不是也能给人个信号吗?回去以后,她就买了一条小黄狗。从此,只要有生人走进院子,小黄狗汪汪一叫,李月华的屋里就点了灯。


李月华的宿舍就在医院的院子里。一天深夜,东风大队小彭生产队彭兴汉的小孩得了急病,抬到医院。软床子刚搁下,李月华站在他们面前,来人都很惊奇:“她李姨,你怎么知道俺们来的?”李月华指着身边的小黄狗,笑笑说:“是它给我报的信。”


李月华为病人想得就是这样周到,这样细致。正像七十二岁的贫农周廷俊说的,“俺们心里刚想到的,月华就为俺办到了,俺们心里没有想到的,月华也为俺办到了 。她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俺们天天都看到,可是俺们数不清啊!”


“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


李月华岀生在江苏省宿迁县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的家庭。一家人随着父亲漂泊行医难以糊口,李月华饱一餐饥一顿地度过十个春秋。苦难的童年,把李月华和千千万万贫下中农连结在一起,使她从小就懂得爱什么,恨什么,也使她从小就看到,贫下中农多么需要自己的医生来为他们解除病痛。十六岁那年,李月华就走上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岗位,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她迅速成长起来。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是她爱读的书;毛主席提倡的为人民“救死扶伤”,是她行动的指南;毛主席号召学习的白求恩同志,更是她心目中的光辉榜样。


多少次她读着《纪念白求恩》,认真地领会着毛主席的这段教导:“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她到处搜集白求恩的故事、图片,她常说:“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


一天深夜,李月华给一个难产的妇女接生回来,一进屋就低头坐在床沿上,红肿的眼睛里凝着泪花。她丈夫赵斌问她出了什么事。李月华难过地说:“我守了三天三夜.....大人保住了,可是,孩子......没了。”过了一会,她抬起头来认真地说:“老赵,我过去认为,学习白求恩只要把一颗赤诚的心交给人民就行了,现在才知道,要把革命工作搞好,还应当像白求恩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从这件事情以后,李月华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她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啊!


党了解李月华的心思,一九六五年八月,组织上推荐她到宿县专区医院进修。


李月华废寝忘食地学习起来,领导让她进修的是外科与妇科,但是除此以外,她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内科、儿科,后来又扩大到牙科、眼科、骨科。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恨不得把各方面的医疗技术统统学会。有人说:“你这也学,那也学,不就成‘万金油’了吗?”李月华认真地说:“农村缺医少药,贫下中农需要我们成为一个多面手。如果这叫‘万金油’,我甘心情愿做这样的‘万金油’。”


为了掌握多方面的医疗技术,李月华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就拿外科手术的打结来说,开始的时候,李月华每分钟只能打一两个结,她到处寻找结扎用的废线,用锁扣、床架、板凳腿......练习打结。一天晚上,已经是半夜十二点钟了,李月华还在宿舍练习打结。一位值班的医生走到她身边,发现她每分钟能打五个结了,高兴地说:“你进步得真快啊!”李月华想了想说:“光着手打结,与做手术时戴着手套打结不同,现在能打五六个,戴手套就打不了那么多了,我还得练。”


一年零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对李月华来说,这是一段多么宝贵的时间啊!她没有辜负党的期望,学习归来,她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是一个会看妇科、儿科、内科、外科常见病,能做二十多种大小手术的医生了。


高职的进修结束了,她在工作中的学习又开始了。为了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她把办公桌搬到一位老中医的对面,随时请教;为了掌握针灸穴位,她不知在自己身上扎了多少针;为了寻找一个民间引产秘方,她三次访问一位贫农老大娘;为了学习化验,她把化验员李守信的有关书籍全部看完......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李月华不仅反复阅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写下了不少政治理论学习笔记,而且也读了二十多种中西医学理论书籍,写了六七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


“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


在专区医院进修以后不久,李月华被调到泗县草沟医院。


李月华心里也有团火,她要把在专区医院学到的技术,全部献给贫下中农。她像一部开足的马达,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不论是上班,还是在家,病家一叫就出诊,病人一到就看病。正在吃饭时,把碗一推就去;正在喂奶时,把孩子一放就走。她夜间很少睡过安稳觉,有时一夜出诊四五次。


那是一九六七年的中秋节,李月华家里做的节日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还不见李月华回来。


她是头天晚上深夜出诊的,黎明才回来。刚刚疲倦地躺在床上,就听见有人来找赵斌,低声地告诉说:“稻王大队贫农社员王翠侠难产,小孩一天多没生下来。现在抬到了医院。由于出血过多,昏迷不醒......”李月华听到外面的低声细语,立即披衣起床,她看见赵斌关切的神色,便笑着说:“我去看看。我不累,不要紧的。”说着,就匆匆走出门去。


经过检查,产妇是横位难产。李月华迅速地给王翠侠做好麻醉,施行内倒转手术,矫正胎位。就这样, 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孩子才生下来。但是,大人、孩子都没气了。李月华赶忙抢救大人,大人醒过来,她又把婴儿嘴里的羊水吸出来,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婴儿也终于得救了。


李月华从深夜出诊起,到这时已经连续忙碌了十五个小时。她两顿饭没有吃,低血糖病又发作了,满脸汗珠往下直流,一下就瘫倒在地上......


月华有多少个节日是这样度过的?贫下中农说:俺们说不全;李月华有多少次像这样带病工作?她家里的人说:俺们记不清。


贫下中农看到她日夜工作,眼睛陷下去了,他们多么心疼!有人对她说:“你再不注意休息,俺们以后不找你看病了!”李月华笑着说:“过去白求恩同志哪里枪声急、伤员多, 他就去哪里。比起白求恩,我差得远哩! ”有人劝她说:“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呀! ”李月华说:“对呀!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


一九六九年一月,李月华生下了最小的女孩冠英。直到临产的前两天,她还在工作;产后第二天,她又坐在床上给人看病。


就在生下小冠英第五天的深夜,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李月华坐在床上看书,直到十一点多才睡下。朦胧中她仿佛觉得有人踏雪走到门外。“是不是有急诊?”她立即起身点灯,问道:“谁呀?”外面一位老大娘颤抖的声音回答说:“月华,俺外孙子没气了。”“我就来!”


大门一开,一阵寒风吹进片片雪花。李月华认出是草沟大队西南生产队的蒋大娘,赶紧让她进屋坐下。老大娘不肯坐,慌乱地叙述着她外孙的病情。


李月华穿上套鞋,背上药箱,拉着蒋大娘就走,并催着说:“快!快!” 可是走不多远,一阵风传来小冠英的哭声。蒋大娘一把抱住李月华:“唉呀,俺想起来了,俺外孙子比你家冠英还大十天,你才是月子里第五天,怎么能在大雪天出来呢?都怪俺老糊涂了。快回去吧!俺找别的医生去。”一边说,一边把李月华往回推。李月华赶忙说:“大娘,不要紧,快走吧!”说罢,头也不回地赶到了蒋大娘的前面。


来到蒋大娘家,只见孩子浑身青紫,眼睛紧闭,呼吸微弱。她问了一下情况,断定是孩子妈妈睡觉不慎,把孩子捂得窒息了。她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过了半个钟头,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李月华又给孩子打了针,孩子渐渐安睡。这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钟了。


李月华走了以后,蒋大娘母女俩激动得泪流不止。大娘对闺女说:“俺孩子金贵,人家孩子不金贵吗?你是月子里十五天,月华月子里才五天哪!可是人家没听到一个‘请’字就来了。闺女,你一辈子都要记住,毛主席教育出来的李医生,是你做人的榜样。”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好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的壮丽事业”


一九七一年四月,李月华夫妇调到了丁湖医院。


八月中旬,李月华向丁湖公社党委交了入党申请书。这天晚上,她异常兴奋,对党无限热爱的激情,在她心中翻腾。她在日记里写道:“我虽然还不是个共产党员,但是我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的壮丽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八月二十七日,她忽然病倒了。


八月三十日是李月华连续高烧的第三天。


这天上午,贫农社员李文用拖车拉着他的爱人,来找李月华看病。一见李月华病倒在床上,就说:“李医生,你休息吧。俺们等几天再来找你看。”李月华说:“有病哪能等啊!” 她让爱人赵斌搀扶着,走到拖车前,仔细地给病人作了检査,开了处方。李文夫妇走后不久,李月华的体温又上升到摄氏四十一度,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


晚上十点多钟,产妇邓彩靈生下婴儿两个小时以后,胎盘还没有下来,大量的出血引起虚脱,被送进丁湖医院来了。郑海泉医生为产妇进行子宫按摩,不见效果。产妇的丈夫丁持东焦急地问:“是不是去请李医生? ”郑医生为难地说:“看来要做胎盘剥离手术,我们医院也只有李医生能做。可是,她高烧三天了,上午还休克一次,我……”


时间在飞逝。产妇的病情越来越危急。丁持东忍不住了,悄悄来到李月华家。看着李月华仍在昏睡中,他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这时刚刚清醒的李月华觉着来了人,轻声问道:“谁呀?”“李医生,俺孩子娘快没命了!……”丁持东说着忍不住哭出声来。


李月华强撑着要起床,可是一阵眩晕,又倒了下去……“老赵,快扶我起来,救病人要紧! ”李月华的声音十分微弱,但语调是那么刚毅坚定。赵斌把她从床上扶起来,同丁持东一左一右搀着她走出门外。


淮北平原上的初秋深夜,大地沉寂,清风凉爽。持续高烧四十一度的李月华,被凉风一吹,“哇”的一声吐了。从宿舍到门诊室只不过二十来米,可是,李月华接连呕吐了三次。看着这情景,丁持东激动地说:“李医生,你回去吧!”李月华艰难地走着,轻轻地摇摇头。她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那二十米——这是不能用普通尺子衡量的二十米,这是她生命途中光辉的二十米!


李月华终于跨门进了诊室。她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坐在椅子上,一面听郑医生叙述病情和抢救的经过,一面让他给自己戴好手套。李月华吃力地站了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到病床边。赵斌扶着她,郑医生为她举着煤油灯,李月华倾住全部精力,为这个贫农女社员开始了胎盘剥离手术。


手术在紧张地进行。李月华的两腿渐渐支持不住了,几乎全靠在赵斌的身上。汗水沿着她的发梢往下流,全身都湿透了。每做一个手术动作,每坚持一分钟,李月华要凝聚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多么巨大的病痛啊!


手术终于结束了。


人们把李月华扶到椅子上,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胎盘……完整……吗?”郑医生立即做了检查,告诉她胎盘完整。这时,李月华的脸上微微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李月华喘息了片刻,向赵斌要过听诊器,让他扶着又为产妇作了一次检查。“心音很好。”说罢,便昏倒在床边。


“李医生!”“李医生!”……


李月华苏醒过来了。大家劝她立即回去休息,她摇摇头说:“等一等,我再观察一下。”郑海泉热泪滚滚,激动地说:“李医生,你回去吧。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李月华回到了宿舍,可她的心还在产妇身上。她对守护在床前的赵斌断断续续地说:“要给病人……打一个星期的……青霉素,服一个……星期的……长效横胺,防止感染。”


赵斌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下,他一把攥住李月华的手:“月华,你放心吧,我们会办的!”


三十一日凌晨,李月华正躺在床上输盐水,郑医生来看望她,她不安地说:“这两天我生病,你们辛苦了。等我烧退了,就去接你的班。”李月华,这个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医生,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还是这样满腔热忱地想着工作,想着同志们。谁料到,这几句话竟是她最后的遗言!


半个多小时以后,李月华的病情急剧恶化。尼克刹米注射了。无效!山梗菜碱注射了。无效!肾上腺素注射了。无效!强烈针刺、物理降温都做过了,李月华仍在昏迷中......


李月华病情危急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正在开公社党委会的同志们停止了会议,正在上课的师生们走出了教室。正在田头的社员放下了锄头……人们怀着焦灼的心情纷纷跑来探望。


上午十点,泗县县医院的一辆救护车,载着垂危的李月华,载着丁湖人民的焦虑和期望,疾驰而去。


县医院立即组织抢救,但已经迟了。根据诊断,李月华患的是脑型疟疾。由于在持续高烧中劳累过度,岀汗太多,抢救无效,下午三时四十五分,李月华同志光荣殉职,年纪只有三十三岁。


激励千万人前进


下午,不幸的消息传到丁湖公社,许多人痛哭失声。李月华救活的那位产妇邓彩霞,一听到这消息,受到极大的震动,她泣不成声地说:“李医生,李医生!你最后一口气也用来救俺,你这样好的人怎么能死呢!”这一天,丁湖大队三百五十多户,多少人家晚饭凉了没人吃一口,多少家屋里传出了哭泣声。噩耗传到了草沟公社,传到了曹场公社……人们想起李月华背着药箱,风里来雨里去,为贫下中农日夜奔波的往事,辗转不能入睡。


丁湖公社召开了追悼李月华同志大会,许多贫下中农自动地来了,草沟公社的贫下中农也从二十里外赶来。追悼会开始的时候,已经到了两千多人,人们还在陆续不断地赶来。


夜已很深,草沟镇的一间草屋里,仍然亮着灯。参加追悼会回来的贫农张成坤,抚摸着两个被李月华救活的小孙子,想着李医生,止不住泪水纵横。一天清晨,这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又默默地来到李月华的墓地。他围着坟墓走了一圈又一圈,抓起一把坟土,看了又看,攥了又攥,把它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月华,好闺女,俺和俺的全家永远忘不了你,俺的两个小孙子长大后,一定让他们像你一样……"


李月华同志去世以后,她父母原来想把她的遗体运回原籍安葬。可是,丁湖人民恳求两位老人:“李医生是为俺丁湖贫下中农累死的,还是把她葬在丁湖吧!让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让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教育着俺们的下一代!"李月华的坟墓,现在在丁湖公社村东口的高地上。来这里致哀的人,从她去世以后,一个多月里一直络绎不绝。


中国共产党宿县地区委员会根据李月华同志生前的申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安徽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李月华同志学习。李月华的光辉事迹,越过淮河,跨过长江,传遍了整个安徽。广大群众赞扬她,说她是社会主义时代英雄谱上又一个高尚的人。她短短的一生,是全心全意把健康和幸福送给阶级弟兄的一生;她走过的道路,是共产主义战士所走的道路,正像鲁迅所说的:是“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的道路。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共产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人,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 诵读介绍 /


徐曼,原名徐乃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主席团委员。1960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班学习,1961年分配到中央人民电台播音部任播音员。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节目,徐曼担任节目主持人。





主创人员

总策划:杨立平

总监制:陈永斌

策划:杜晓红 戚鸿峰

主编:高国庆

制作:梁和芝(特邀)



聆听经典声音

重温百年党史


下期“回忆篇”

让我们一起品读


 瞿弦和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方明播音 

《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

 于芳朗读《军礼》





百年恰是风华茂,学习党史正当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官微推出"学习党史"专栏,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系列重要论述,引导浙传师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不懈奋斗。

● @全体Cuzers,事关返校,你一定要知道!● 无“薇”而不至!● 嗷呜~cuz限定表情来了!● 浙传“年夜饭”,五湖四海共团圆!● 浙传“年夜饭”,五湖四海共团圆!


——  浙江传媒学院官微出品  ——


来源 |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责编 | 李木子

责审 | 何  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