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匠人|任力之:开拓国际视野,以建筑对话世界

任力之 筑匠大家
2024-08-31

引 

他是“非盟会议中心”的总建筑师,设计实践走进非洲、欧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是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中方主持建筑师。从业30余年获国际及省部级以上设计奖项逾80项,入选“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他工作上理性而勤奋、学术上敏锐而积极、教学中严谨而温和,他对大型团队与复杂项目的把控挥洒自如、成果丰硕。

本期访谈嘉宾:任力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分享他以设计改观城市、对话世界的故事。

访谈嘉宾简介


任力之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集团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中国监督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记 者:自1986年从业至今,您和您带领的团队完成近百个项目设计,既有技术难度高的大型综合性项目,亦不乏探索意味的小型先锋性实验项目。能否分享一下,您如何在“大院建筑师”与“实验建筑师”的实践探索中保持着难得的平衡?

任力之:

工作多年,适逢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能反映当代中国城镇面貌的变迁特点莫过于兼具技术复杂性、功能综合性的“大项目”,而这些项目基本上是由大型设计院为主承担设计。当然,中国建成环境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建设规模或以量取胜。就个人而言,主动聚焦这方面的思考,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探索高技术难度“大项目”的学术创新与文化性。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也不断涉足“小项目”,如数千平方米的世博会展馆、小型历史陈列馆等等, 深入诠释建筑的物质环境、形式意义及其内在复杂性。对于个人而言,我关注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建筑创作。

记 者:90年代您曾在法国留学、工作,并曾到香港大学访问教学,这段经历对于您后来的设计思想以及工作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任力之:

1995年,我得到香港大学建筑系为同济建筑系青年教师提供的访问讲学机会。赴港交流期间,我在香港大学建筑系兼授了部分课程,并在香港的事务所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那次交流为我创造了尝试用国际视野观察与思考建筑问题的机会,也是第一次在相对国际化的氛围中,体验设计创作,让我感受到建筑师不应局限于小的格局和惯性思维框架。另一方面,港大的英文教学环境也与当时的同济截然不同。无论从专业还是语言上,对那时的我而言,都有很大的促进。

从香港交流回来后不久,1997年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提出“50位中国建筑师去法国”的文化交流计划。报名后,我很幸运入选。1998年在北京接受了法语培训,9月赴法交流。我在巴黎建筑学院Paris Villemin学习,同时也在法国著名的Jean-Paul Viguier建筑事务所实习。我至今记得当时所选的一门课程“Habitera Paris”,教学场景历历在目。这门课程由Villemin学院与Belleville学院共同开设,旨在通过巴黎居住这个课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巴黎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与生活。回想起来,那段留学经历,让我有时间系统地研读西方建筑思想,从教学角度,真实地体验了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建筑学传承方式,同时也直观地感受到了法国建筑师同行的执业态度。

同时,与法国同行的深入交流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国际视野,建立国际语境下的建筑价值观,为自己后来在欧洲、非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开展建筑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记 者:您的设计作品涵盖文化、博览、教育、办公、酒店等多种类型,在面对不同项目类型和尺度之间转换时,您所始终如一的建筑方法论是什么?

任力之:

我早些年进行建筑创作时,以学习和理性思考方法为主。现阶段的创作中,手法未必更多,然而更聚焦于建筑本身内在的“生命力”。建筑应当是符合逻辑的,并从场地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它不是简单的体量堆积,而应当呈现出内在的生命力。

如何赋予建筑生命?我时常和团队里的青年建筑师交流,观察自然界,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会生长什么样的生命体?为什么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同理,在进行创作时,当思考清楚这样的关系后,建筑与环境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创作不应完全随心随欲,一旦主观臆断就容易产生混乱。

简单地说,“生命力”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结构的逻辑,也是关于场地的逻辑。场地的状态、自然气候等因素会影响建筑的走向。同时它也包含文化因素,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思考用什么类型的语汇去回应,这也是一种逻辑。


记 者:您的代表作之一非盟会议中心,具有里程碑式的国际政治、文化意义。不仅项目获得众多国内外奖项,您本人也因此被非盟委员会授予“个人贡献奖”。回望这一重大项目的建设历程,您对此有怎样的创作心得与个人感悟?

任力之:

非盟会议中心项目拥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国家层面上,它需要向世界展现中国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最高水准,而项目设计实施难点与其特殊性并存。首先,作为非盟总部会议和办公综合体,不仅要求建筑具有标志性的外观,更需实现非盟方提出的总部办公功能使用要求、会议技术标准以及非盟的安防设计要求。除此之外,项目在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及图纸深度、设计管理等方面均达到甚至超过国内同类项目的最高标准要求。此外,援外项目在造价控制上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审批流程非常复杂。不仅需要提前熟悉所有专业的大量图纸,熟悉各类材料、设备的成本,并特别针对援外项目“国内采购、国外组装、中国技术工人带队、部分当地工人参与”的特点对类似援外项目进行大量调研,确保造价管理的准确详细。

这一建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项目具有非同一般的政治与文化意义,其复杂程度远超预期。投标方案抽象演绎非洲建筑文化,以建筑语言表述的“中非携手,共促非洲腾飞”的设计思想很快为非盟方所认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放弃了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过多渲染,借鉴符号学概念为其赋予符合国际政治舞台的建筑意义。

从2007年到2012年,共5年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大,功能上经历了不断调整,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需要对建设时间和经费上进行控制。在与非盟方和商务部的沟通、汇报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完整地理解并实现各方需求。这些对于团队都是很大的考验,我们在多方协调工作中付出了不懈努力。2012年初项目交付时,各方对建设成果均表达高度评价,称赞其为“中国援外标杆性的项目”。

非盟会议中心建成后收获了CTBUH最佳高层建筑提名奖、教育部、中勘协一等奖、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学会一等奖,到邬达克建筑文化奖、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卓越奖等奖项。所作的努力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肯定,对于我们设计团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非盟会议中心

大会议厅内景

各国政要在非盟会议中心艺术墙前合影

非盟会议中心方案沟通


记 者:您和您的团队已经成功完成十余座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设计。近期由您主持设计的重庆“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更以470米高度打破国内原创超高层建筑高点纪录。对于超高层建筑之城市意义以及其发展趋势,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任力之:

城市化的高速化进程加剧了城市天际线的变化速率,人们对城市高度的探索逐渐走向理性。从已经落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到正在设计中的“重庆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综合体以“垂直城市”概念为基础,兼具“建筑属性”与“城市属性”,即外部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衔接与渗透,同时内部具有城市系统般的协同关系。

根据对以往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设计经验进行思考,可知城市性已成为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发展与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系统内部而言,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将从注重多元要素间连接的高效性和整体性发展为偏重于系统内各要素相关联的协同性和有机性,这种关联的核心在于要素间的互补和协作而非要素在交通上的联系;其次,服务城市的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将从以商务、商业等高收益功能为主导,文化、行政、居住等功能所占比率较小,发展为强调综合性与生活化,发展重心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公众利益的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生活服务空间、市政设施等功能所占比重上升,其以人本为内核的都市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关于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建筑建设热潮在未来仍将持续,对此保持反思的理智,思考现代城市性图景的合理存在,探索超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城市意义,考验着建筑师敏锐的社会洞察与深远的城市智慧。

陆家嘴核心区沿江风貌:城市中的上海中心(632m)

重庆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470m)


记 者:前面谈到多项技术复杂、功能综合的大型项目,与此同时由您设计的一些“小型”文化建筑同样备受关注,您的“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刚刚斩获2019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金奖。您在文化建筑创作中,有着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任力之:

新功能类型与新技术对传统的设计思路具有影响意义,地域特征与文化特色相互渗透、城市历史与建构语意相融汇的场域空间创造,构成了当代文化建筑设计的基本内涵。

在文化建筑创作中寻找建筑与自然、社会的关联,其中哲学思考是重要的桥梁。在这一层面上,建筑的形式并非至关重要,重要的是发现自然的规律和决定因素,建立建筑与历史、场地的联系,以形成建筑的内在逻辑性和生命力。从这一角度讲,“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的建筑概念正是建立在时空线索的交织与展开,将视野、内涵聚焦于如何物化时空元素,传达建筑本身的内在生成逻辑。


记 者:从“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到“非盟会议中心”,您的作品地点横跨亚洲、欧洲、非洲与加勒比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以作品对话世界的中国建筑师,您如何看待建筑设计中全球化与地域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控制本土性文化要素在海外项目中表达的适宜度?

任力之:

对全球化的理解有物质与思想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全球化提供了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平台。通过近年来在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建筑实践,我深有体会。思想层面的全球化与文化相关,实际上是以不同方式构建地方性的过程,且更加彰显不同文化的边界与多样性特点。

建筑介于文化与自然之间,其独特性在于涉及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的全球化应该是 “自下而上”,使地方性的优点与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而非相反。

关于本土性文化要素在海外项目中的表达方式,非盟会议中心的设计经历带给我更多相关思考。设计初期提交的方案中,更多延续了以往国内大型会议中心的设计模式,但非盟方希望更多地结合地域和文化上的期求。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座崭新的非盟会议中心展示了非洲未来的发展。首先,它不应是单纯意义上传统文化的再现,而应该体现现代性;其次,它的形象应当是非洲人民喜爱和容易引起共鸣的形式,并不过于深奥或学术化。为了最大程度地理解与实现非盟方的期许,我们与许多同济大学的非洲留学生进行了交流,将过程方案向他们介绍,欢迎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与建议。非洲留学生们希望这座建筑造型能够结合非洲人民的审美偏好,更加生动。最终方案得到了非盟委员会与国内主管单位商务部的认可。“非盟总部”的特殊语境,让我真实地体会到符号学里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所蕴含的建筑学意义。

任力之与到访的埃塞俄比亚大学校长代表团合影

任力之于康奈尔大学交流访问


记 者: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与科技创新推动着建筑行业飞速发展, 您认为数字时代的建筑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任力之:

数字革命改变了人的思想与行为,更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态治理模式。如果说建筑学千百年来以体系演变的方式存在与发展的话,未来可能会呈现愈加碎片化、无根化的状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在颠覆传统的同时,亦构建了数字时代的建筑生态:从虚拟化、网络化的建筑咨询业,大数据、云计算引领的设计协同,到新型材料技术支持下的空间架构与形态衍生,当代建筑实践亟需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化表意的手段合理运用。




代表作品

非盟会议中心 2007

Addis Ababa,Ethiopia

2012CTBUH最佳高层建筑提名奖;2013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13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室内设计获2013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2013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14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银奖;2019获首届邬达克建筑文化奖;室内设计获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2019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卓越奖。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 2015

Milan,Italy

2015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优秀奖;2017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17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2010

北京市

2015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16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入围奖;2017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17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 2016

遵义市

2017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七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19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金奖。


上海中心大厦 2008

上海市

合作设计:Gensler

2019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 2019

重庆市


滇海古渡大码头 2015

昆明市

2017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2017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2019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卓越奖。


浦东美术馆 2017

合作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 END ---

图文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 / “建筑匠人”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建国70周年大型约稿活动是在陈轸秘书长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公益宣传活动,旨在宣传建国以来为建筑设计行业做出突出贡献设计师、宣传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宣传改革创新取得一定成就的设计企业和领导人,激发行业正能量,为行业创新发展呐喊助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筑匠大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