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 建筑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工作和生活的美好空间环境。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通过体型和空间的设计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给人以艺术享受。立足以人为本、自主创新;注重与建筑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建筑的坚固、适用、经济、美观问题,是从事建筑创作的基本点。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创意、有个性、有特色。创新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论上,探寻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思想是建筑创新的基础。建筑创新还体现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方式上。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建筑造型设计,只要形式与众不同就是创新建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建筑设计刻意追求形式,追求造型的奇、特、怪,导致造型与功能脱节,甚至一些建筑成为标奇立异的代名词。同样,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城市建筑为追求自身个性而忽视城市的整体协调。每个单体建筑都想在城市中当主角,而业主也常常提出要建“五十年不落后”的所谓标志建筑,盲目标新立异。其结果恰恰相反,整个城市的肌理和空间格局受到破坏,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城市变得杂乱无章或千城一面。这样的教训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屡见不鲜。
一个好的建筑创作必须有好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每个建筑师理解建筑的方向、角度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的创作思想。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我们根植于建筑本体、环境融合和永续发展等多个层面,从大量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指导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受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就宏观而言,建筑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环境有密切关联;同时,建筑也涉及城市规划以及建筑体型、功能、内外空间营造和材料技术的应用等具体的技术问题。建筑师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因素统筹起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以其整体性为社会服务、为大众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就像音乐家一样,通过音符的组合谱写优美悦耳的乐章。
建筑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并非各要素的拼凑,而是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遵循正确的理念和法则,从城市整体、群体协调、建筑内外空间和细部延伸等不同角度,分清主次地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总体把握,贯穿始终。
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一个优秀的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有主旋律、突出主题,构成主题特征,并加以贯穿、提炼和概括,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作到丰富多彩。此外,还应注意细部的设计,使整体风格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得以延伸,让设计更趋完美。
建筑的整体观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建筑实施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综合的过程,需要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种、每一个环节协同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给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世界性的文化趋同使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逐渐消失。人类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同步发展。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建设的全过程中,也体现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技术和措施,建筑文化和空间环境的有效设计,资源的有效利用,经济效益等等。这是当今建筑师必须关注和贯彻的设计原则。
建筑是百年大计,而人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为此,建筑师对建筑的发展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应统筹当前的使用要求和今后的发展,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到园林景观营造等各个环节,既要考虑现在的使用要求,又要考虑能适应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建筑是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所在地域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造就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就广义而讲,建筑的地域性,受区域地理、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形成不同建筑环境。从狭义来讲,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建筑周边的城市环境以及地方建筑材料和技术。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具有生态观念,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师要具有城市视角,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师要重视地方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作出正确定位,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和色彩等诸方面下功夫,结合功能进行整合、优选,才有可能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与环境和谐的建筑。
建筑的地域性还体现在对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回应中。地区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建筑师应在地区的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并与现代科技、文化密切结合,表达时代精神,实现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人们常说,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大凡建筑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历史上各个时代都产生过不朽的建筑作品,例如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其文化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影响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美学理念、价值观念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建筑文化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但并非无章可循。从建筑创作的角度看,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自然环境并满足使用要求,表达建筑项目的文化特征。设计目标是明确的,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和差异可以是多元的。
当前世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地缘政治的改变、科技的高速发展,地区的界限被打破,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但这绝不等同于抛弃地域特色、抹杀地域文化。恰恰相反,世界文化正是由各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组成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整体。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开拓性、创造性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才能推动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特色、在协调中作到丰富多彩,“和而不同”,这是当今建筑师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好的城市是生长出来的。同样,好的建筑也是生长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时代的发展,最基本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对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改变着传统建筑的使用方式并孕育出了新的建筑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使建筑的形体和空间变得越来越自由。建筑的设计、建造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也提升了建造的效率。同时,时代的发展带来社会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时代发展所形成的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科学技术、新的价值判断必然影响建筑的发展,带来新的设计思想和观念。首先,建筑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满足时代所提出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新要求,并立足当下、融入到现实世界,这是建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建筑要用自已的语言来反映所处时代的特色,表现这个日新月异时代的科技、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方向。把握时代脉络、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最后,建筑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所处时代的影响,而一个经典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更在于适应时代变化和相对稳定性后于继承中创变,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道路,从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时代的进步、引领时代精神。这应该是建筑的不懈追求。”“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地域性本身就包含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纵观世界上许多优秀建筑和大量成功的创作实践都很好地体现了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一个合乎逻辑的建筑设计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方面加以把握,创作出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设计出有创意和特色的好作品,构成有文化和时代气质的新建筑。
“两观三性”是符合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理念并能具体指导建筑创作的合理内核。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两观三性”不是僵化刻板的教条,而是更趋向于一种方法、一套具有开放性的程序。“两观三性”为设计的全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在深层次上,“两观三性”是一种从事建筑创作的思维方式、设计方法与价值判定。我们遵循它,与设计项目所处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研究当地的历史、风俗、气候特征及发展状况,注重当地的具体需要及潜在因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量身定做”,以适应不同的设计条件和背景。“两观三性”不仅要求我们在诸多异质要素的冲突融合中把握和谐,更要求我们在冲突融合的辩证过程中把握创新。其核心思想是对建筑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关系的综合权衡与辩证思考。综合考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从事建筑设计的一个普遍性原则,是建筑创新的前提和依据。
”来源:中国建设报/编辑:刘天龙
免责声明: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建国70周年大型约稿活动是在陈轸秘书长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公益宣传活动,旨在宣传建国以来为建筑设计行业做出突出贡献设计师、宣传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宣传改革创新取得一定成就的设计企业和领导人,激发行业正能量,为行业创新发展呐喊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