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岁末感言|杨筱平:城里 城外 城中

杨筱平 筑匠大家
2024-09-03

图文/杨筱平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中设协建筑设计行业网

我和所有西安人一样,是在封城的状态下走进2022年的,又是在全面放在的状态下迎接2023年的到来。

要说封城,从公元前180年的西汉到公元1926年的民国,西安历史上曾有过5次封城,而每一次封城,都是这座都城走向中兴的开始,文景之治、贞观盛世等都无不是开封之后所造就的辉煌。

2022,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这一年,我作为普罗大众的一员,经历了封城,静管和静黙。在非常态的生活中,空间似乎被冰封,时光悄然被减速,只有那些核酸的贴纸拼成了生活的图景。

这一年,我卸下总师的担子,实现了从总建筑师到建筑师的回归。不是逃避,不是跑路,只是传棒予接续者,企业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机才会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一年,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完成早已规划的几本书,是总结也是卸载,以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建筑曾经思考过、奋斗过。结果己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过程。

▲ 杨筱平著作

这一年,我在不知不觉中升级,在女儿选定的吉日520,外孙女降生,给了我期待己久的惊喜,同时也使我感受到生命生生不息的张力和日常生活的怡乐情长。

这一年,在疫情防控的间隙,我也曾南下、北上,去完成早已预排的各项工作,即便是在非常时期,仍有一些不可推脱的必须,是责任,也是担当。

这一年我们随波逐流,也跌宕起伏。静观花开,也冰火两重。我们困惑过,也彷徨过,但一切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前行的步履。困局依旧,变局加速,新局迷茫,一切都在改变,一切皆尽茫然,但谁人又能置身于局外?或许不变的唯有变化,而改变的也不仅是生活的日常,更多的则是被重新定义的非常。当裂变和重建成为关健词的时候,助力的是信心和勇气,我们相信,勇气是生命在艰难时间奋不顾身的相信,而信心是时间赋予生命坚韧恒久的勇气。

城市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创造物,几乎承载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经历上千年的演进变革,生命机体的属性特征更加显著。人有生、老、病、死等生命性状,城市也在经历兴衰荣辱、用进废退、更新增长等历史过程。人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生命的密码,城市通过场所精神保持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变革、历史的演进都在作为生活载体的城市中终留下故事,犹如封城开城、在场下场。

西安作为中国文化的原点,从悠远的历史中一路走来,经历早期先民的渔耕牧歌,周礼王城的鼎立天下,大秦帝国的一统伟业,汉城宫阙的壮丽重威,大唐盛世的无上荣光,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最为重要的文化标识地之一。从韩建新城到洪武明城,无论是宋京兆府,还是元安西路……褪尽帝都繁华的长安城,依然延续着城市的生命节律,明代又以“天下第一藩”扩城筑墙而成为西北重镇。

近代以来,西安如同进入暮年的老者,背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面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则尽显失落。城市经过不同时期的空间营造累积融合、叠加衍生形成的历史层,既是城市的文脉基因,又是城市发展更新的基础。当代西安作为西部地区最重要国家中心城市沿循历史文脉在国家西部开发、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

岁末年初,西安因疫情而封城虽然是一次可以预知的暂时停摆,但无疑也是一次大考。城市在高速发展所沉积的问题和短板必将在疫情防控中显现出来,城市治理能力、城市服务水平、城市发展韧性自然会接受检验,其结果终会促使各方的反思,籍此给未来发展以补缺纠错的机会。城市作为生活场所的意义不应被经济总量、人口数量、规模增量的宏大叙事和华丽建筑图景的光环所遮蔽,人才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不是神圣的宫殿,不是英雄的舞台,不是资本的领域,而是人人的家园。城市终将要回归聚落空间的基本内涵,人的日常生活得到真实的关切。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史不是其炫耀的资本,而应关照的是文化的持续生命力。人作为城市的主角、生活作为城市的基本内容应深入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城市正是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的日常生活中展开,延续着历史的传说,述说着当下的历史。

我和西安这座城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1974年在我11岁时,之前我从未离开过扶风农村。那年春节期间随舅舅来到省城,当火车驶过北门时,高大雄伟的箭楼给我的震撼至今仍难以忘怀。6年后我到这里读书,毕业2年后我辞去公职又回来追逐梦想。从1985年春天以临聘入职位于东南城角的西安市建筑设计院至今已过去近40年,期间虽曾去武汉、北海、广州等地短期工作,但始终未离开西安和设计院。

建筑师作为我终身热爱的职业,缘于少年时师从徐小昆先生学画时他给我的指点,为此虽几经周折但终未放弃。因此也使我与城市、与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设计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同时也为我的人生凭添了靓丽的色彩。浸淫其中,虽时有困惑、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在西安的城墙脚下,在这个市属老院大院,从普通的设计人员到设计院的总建筑师,一路走来,岁月蹉跎,青丝霜染,恍然如梦。

作为建筑师,我的职业生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幸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见证和助推了其更新和变化,这无疑是人生的荣光和职业的荣耀,但所经遇的困难也考验着坚守的韧性,其中的艰辛和心酸又有谁人能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资本逐利和政府公权的夹缝中,建筑师就像挥动长矛的唐吉坷德,为的是坚守建筑的本原、坚持技术的底线而不被非专业的因素所裹挟。

10年前我被聘任为总建筑师,作为设计院的技术总负责人,是全院技术的引领者和管理者,重担在肩,责任在心。我深知,一个设计企业只有以质量赢得尊重、以创新赢得价值、以特色赢得市场、以服务赢得信誉才是硬核,没有捷径。10年来围绕质量和创新,无论是设计观念的重塑、技术系统的建构、管理体系的提升、运行机制的优化等皆因此使然,冀以使这个老院渐入现代设计企业的新途。没有好坏,只求适宜。

在一个新的时代,设计企业需要同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对接,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前沿专业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同时强化作为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单一而孤立的发展已无法适应这个巨变的时代,同时还应看到,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来设计文化的同步提升,作为设计企业依然任重道远。

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或就是变化本身,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是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去坚守,于我而言不变的是一个建筑师的初心。 从少年励志到行将退休,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一直是我的梦想,这些年从建筑师到总建筑师、从设计者到管理者,我的岗位在经历不断的变化,而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也似乎成了新常态,但初心依旧。重新回归建筑师的本职是缘于对我对建筑设计工作的热爱,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坚守,对建筑设计品质的坚持。

钱钟书先生所写小说的《围城》,通过故事揭示了人的生活状态: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城市作为人的生活场域空间,城里城外都关联着人的日常。城墙的东南脚下曾是唐代的平康坊,设计院从1952年在此立院,至今已有70年历史,我在这里也工作了近40年,如果把设计院都看作是一座城的话,我则始终在城里,尽管中间有多次机遇可以离开,但我仍旧选择了留下,我与设计院、西安城已无法分开。

在当下,作为地球人,城域的概念其实已越来越模糊,城里城外、入城出城都是生活的常态,城作为物理范畴上的界面已在融合、开放、共享的一体化语境中也失去意义,城里城外都是城,出出进进也只是人的行为在时空中留下的轨迹,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城外,其实都在城中,无论是入城还是出城,都在演绎着生命的价值。作为一个建筑师,在这座古都,在这个风云跌宕的时代,我入场、出场、下场,都是一直在场,也必须在场!

大疫不过三,到了岁未防疫管控全面放开,看似突然,实则必然。一片混乱中,相信每个家庭必都有“阳”,尽管如此,人家还是相互鼓励“进入次赛!”因为人们坚信疫情终会消散,巨变终归平静,日常更显珍贵。是常识回归了生活的价值并重建了其本来的边界,消弭悖逆科学与人性的谬误。好在思想的激荡不必受制于地理,即使不得不根植于一隅,只要你心有微澜,仍可随时探头仰望星空,听朔北的风,沐江南的雨,观中秋的月,看寒冬的雪。

想一想,生活是如此沉重、如此艰辛,而生命又是如此单薄、如此脆弱,何不让日常丰盈而温暖如初。浩渺的世间,也许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卸载减负,轻装前进,无问西东,与己为伍,放眼远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花信已传梅,春风必应律。我们有理由重树生活的信心并重塑专业的信念。“我的城市因我没有变差,而是变得更伟大、更好、更美丽。” 这是古雅典的年轻人准备成为公民时的誓言,也应该成为我们作为建筑师终生坚守的誓言。

谨以此文致敬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以及这个巨变的时代!



作者简介 

杨筱平Yang Xiaoping

1963年1月生,陕西扶风人,正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专家。1983年至今先后在建筑施工、设计、教学等单位工作,2011年至2021年任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兼任副总经理,同时在10多个政府机构、学术组织担任技术专家和学术委员,任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委勘察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府规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注册建筑师分会理事、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委员会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技术专家、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技术专家、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在建筑理论、设计、技术等方面成果甚丰,主持设计的建筑工程项目逾百项,有20多项分获全国行业奖、省优秀工程设计一、二等奖,4项科研成果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参编行业和地方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13项,拥有技术专利14项。1992被评为西安市青年科技明星,1993年被评为西安市优秀毕业生和青年突击手,1995年获全国自学成才奖,2005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优秀设计师,2019年获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优秀总工程师奖,2020获中国中西部地区杰出建筑师荣誉称号。


 END 


//往期精彩展示

↑欢迎投稿邮箱:894129294@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筑匠大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