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创优|薛明:和谐共生 大道至简 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

筑匠大家
2024-09-03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设协建筑设计分会 ,作者薛明

主创建筑师:薛 明


↓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设计





一、项目背景

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9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出版社之一,堪称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源地。人美社出版了上万种的美术读物,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已成为中国美术界和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权威美术专业出版机构。

自建社以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社曾数易其址,工作环境一直很艰苦。2011年3月,我们接手新址设计任务时,出版社位于北总部胡同一座简陋的小楼里。恰逢城市更新的机遇,人美社再次迁址,这次将搬进一座全新的业务办公楼。我们有幸成为人美社新办公楼的设计者。



二、设计理念

新办公楼应该建成什么样?人美社在热切期待,我们则在反复思考。三十多年的设计实践,我对设计的体会和认识不断地深入和更新。针对这个项目,我主要在思考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是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早期实践中,我习惯于关注空间、形体、风貌等美学因素。随着实践的逐渐丰富,开始越来越关心交通、安全、业态、居民等经济社会因素,并扩展到气候、生态等更加综合和复杂的因素。视野在不断开阔,对建筑与周边关联因素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第二是对绿色设计的意识。

随着气候变化、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紧迫,我们对绿色建筑的态度已经不再满足于符合某些标准或规范。绿色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底层逻辑。如何更加主动地在设计中践行绿色理念,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本分。


第三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虽然以人为本的概念几乎在每个项目里都会提到,但真正要做好是很难的。因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也很复杂。解决了表层的问题,不一定能窥探到深层的实质;解决了一方面的问题,又可能会带来另一方面的缺失。现代化和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带来了矛盾与冲突。建筑师要加强对人本的关注和对文化的反思,让设计以更深刻地思考回应人的本质需求和文化内涵。


第四是对设计品质的把控。

建筑是一种高度社会性的产品,品质上的懈怠是对社会极不负责的态度。建筑从第一笔草图到最后一块墙板安装完毕,是形体、空间、立面、材料、技术、构造、节点等一系列环节的连续思考和推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全过程去观察、分析和思考,也需要各专业和各环节紧密配合和把控,才能实现高完成度的作品。设计行为从方案贯穿到竣工使用,才能为社会提供真正的高品质建筑。

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上述各种因素,并非独立作用,而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三、设计策略

从以上的理念出发,我在设计中逐步形成如下策略展开人美社的设计。

第一,多维耦合,回应城市。

拿到用地红线图和设计任务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场地非常局促,四周的建筑也带来各种限制。既要满足任务书中功能的需求,又要满足周边建筑的日照和视线等要求,并保证交通顺畅、空间舒展、造型均衡、视觉愉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方案过程中经过反复尝试、计算和评估,不断优化形体和布局。最后达成紧凑高效的结果,是回应多重约束的耦合结果。

针对不同的城市界面,设计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为了满足西侧住宅的日照及减少视线遮挡,建筑在西侧以退台的方式,形成丰富的韵律,也为办公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室外休憩与交流空间;在面向三环路的东侧,针对城市快速干道界面的特点,造型简洁、方正并富有张力,加强了出版社的主入口提示性;在首层南侧面向街道的区域,设置了独立小型美术馆入口,此处以开放性的空间,以容纳展览、书店、咖啡等更具有城市亲和力的功能。鉴于用地紧张,小型美术馆设在地下一层,设计通过下沉庭院和轻盈的直跑楼梯,将地下与首层贯通融合,同时也将自然光线和参观者顺利引入美术馆。
整体造型生成后,发现逐层退台的体块在某些角度恰似几本立着的书籍。似乎冥冥之中要隐喻一下书籍出版这个主题。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天意吧。我很反感牵强附会的象征,但对于这个水到渠成的暗示,不妨顺其自然。


第二,因楼制宜,绿色浸润。

鉴于对绿色设计建立的自觉,尽管本项目没有设定星级目标,但绿色的理念却贯穿在设计的始终。我们不赞成用绿色技术堆砌出来的技术展示构筑物,而是坚持将绿色方法和技术有机地“浸润”在设计中。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巧”,也就是将各种因素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有效平衡,从而实现高度完整、协调的目标。

人美社的立面设计,除了要考虑美学和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是从气候因素入手。在被动优先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发挥建筑形体和外围护结构的作用,以应对气候的特点采取对策,达到节能和舒适的目标。因此不同朝向也采取了对应性的设计:建筑南侧采用了横向机翼形遮阳板,北侧采用与之呼应的横向构图,降低了其北向酒店及住宅的视线干扰,而东西侧则以有较大进深的竖向窄窗和竖向遮阳板加强遮阳效果。窗墙关系平衡了保温、采光、遮阳、降噪、视野等多重需求。



第三,技艺交融,人文映射。

将绿色设计“浸润”在设计全过程中的理念,使得绿色措施和人文关怀在立面的细部处理上得以同时体现。东西立面的窄窗尺寸和窗墙比,南立面横向遮阳构件的尺寸和间距,从室内使用者的感受均作了分析和推敲,既能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线,又能获得较为连续的室外视野,同时又能满足外围护结构的综合传热系数标准和遮阳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节能效果,达到多要素的平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美术出版机构,人美社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也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当代文化特质。厚重与活力兼备,艺术气息浓郁。这些气质通过具有重量感与具有轻盈感的表皮组合得以实现。东、西立面采用赭红色环保再造石作为外墙主材,象征了人美社在新中国成长的红色背景;并以条形竖窗上下随机交错的方式,呈现出篆刻的图案联想,体现出中国传统美术与现代技艺的巧妙结合。厚重外墙与穿插其间的通透玻璃以及轻盈的遮阳构件,形成力度和虚实的对比。整体建筑呈现出浑厚与细腻、苍劲与儒雅的对立与统一,表达了崇尚自然和大道至简的新时代中国人文精神。

人美社在成立时,周恩来总理专门为人美社题写了社名,成为人美社重要的文化遗产;另外,篆刻形式的社徽也是人美社重要的文化标志。我们分别将社名和社徽放在主入口门楣和美术馆入口处,不仅作为空间导向提示,同时也成为建筑文化表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研控细部,至善至美。

正如我们一直坚持的,人美社的设计追求清晰的形体逻辑和缜密的材料组合。以严谨的节点交接,呈现建筑秩序和空间叙事。以此实现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深入的节点推敲和反复的材料试验,达到构件和材料的质感、色彩、交接的协调和精准,呈现出精致的感受。正是我们从第一笔草图开始,就一直为最终一块墙板严丝合缝地落位而不厌其烦地进行繁琐甚至枯燥的尝试、对比、修改、协调甚至争吵,才使雏形逐步细化并从理想达成现实。虽然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仍难免留下不少遗憾,但看到大部分的坚持都得以实现,特别是落成后的建筑以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成为该街区既有特色又有融入感的地标,为使用者和街区带来有温度的城市生活,心中仍然有一份满足和欣慰。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尊重自然,对话环境,大道至简。这是我对人美社最简短的概述。




主创建筑师
薛 明: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PEC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全国百名建筑师。

198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8年7月至今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就职。现任总建筑师。同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伏协会光电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主要设计项目有: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李宁营运中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成都来福士广场、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研究、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金普顿酒店、通明湖信创园等。荣获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

图文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编辑|中设协建筑设计行业网

-END-


//往期精彩展示

↑欢迎投稿邮箱:894129294@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筑匠大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