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伦敦雾霾下的文学世界,灾难与黑色幽默的昨天

2017-01-05 罗永浩

▲浓雾中执勤的警察


1952 年的 12 月,伦敦发生了那次众所周知的雾霾事件,仅仅 4 天的时间里就有上千人因“毒雾”而失去了生命。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上个世纪都曾发生过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公共卫生灾难。


可你也许不知道,近百年前伦敦的重重浓雾虽然同今天一样带来了灾难,但也或多或少为当时的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灵感,从某种角度上帮助他们重塑了“雾中世界”。



▲左:1935 年 10 月 17 日,芬斯伯里公园的点灯人。右:1948 年 12 月 1 日的特拉法尔加广场


“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就这样描述道。他说,伦敦当时的雾,不是那种“柔软的、鸽子灰色”的雾,而是散发着恶臭,呈黄色或黑色,几乎让人窒息。


▲“全副武装”的行人


而早在 17 世纪,《日记》的作者约翰·伊夫林就开始抱怨来自四面八方的石灰窑污染了空气。直至维多利亚女王 1837 年登基时,浓雾已经严重影响到市民的日常出行,连续多天的能见度过低已是家常便饭。


“那是 9 月的一个傍晚,还没到 7 点,但整天都是阴天,密密的、毛毛雨似的雾向城市笼罩下来。”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在《四签名》中的感叹,如果没有浓雾衬托或许真的少了几分神秘。


▲1934 年 1 月的林肯律师学院


其实在早期的科幻小说中,浓雾俨然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880 年出版的《杰出城市的厄运》中就精准地预见了有毒空气令大批市民窒息而死的惨况。《伦敦的末日》的作者罗伯特·巴尔也形象地将致命大雾比喻成“一张巨大的、令人窒息的空气垫子,向整个城市压下来”。


▲1952 年 12 月 6 日的舰队街


所有关于“毒雾”导致世界末日与灾难的猜想,在 1901 年出版的《紫云》中达到了制高点,该书中被“毒雾”毁掉的不仅仅只有伦敦,还有全世界。



▲一名正在雾中点燃烟斗的男子


当然,除了科幻小说,也有一些有趣的创作。法国作家于斯曼作品中的主角就曾将巴黎有雾的日子幻想成自己在伦敦生活,既省下了旅行成本,又不必受舟车劳顿之苦。王尔德作为于斯曼的追随者,更坚持认为作家和画家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英国首都的气候特征,“人们看到雾,不止是因为有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们教会了他们雾的效果的神秘魅力。”


▲1919 年 10 月,雾中的运冰人



▲1952 年大雾中的一对情侣


进入 20 世纪后,英国政府开始治理污染与排放,尽管许多企业并不愿意花费高额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革,但政府仍然利用强硬的法律手段逐步降低了污染的超标排放。现如今,伦敦曾经“小偷和杀人犯作案后都能轻易借助浓雾逃脱”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空气中也只剩下干净的水蒸气。


▲浓雾中接吻的一对恋人


虽然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似乎必然会为自然环境带来持续性的伤害,但无论文学作品或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怎样变化,保护环境与城市健康,仍然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否则,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也定将会大打折扣。


素材选自 The Washington Post&DIGIPHOTO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相关内容:

 罗永浩:“创业,是对人生最好的历练。”

 拥有智慧,你也将拥有这 6 个烦恼

► 新的一年,这 12 种方式或许会让你变得更好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罗永浩“教你如何学习和掌握足以改变命运的演讲能力”的在线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