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9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这是不是在走政府投资拉动的老路呢?

2016-09-05 凤凰财经

来源:谭浩俊(tanhaojun1962)获授权转载


几天前,出来了一个数据,就是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PMI为50.4%,比上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创2014年11月份以来新高,也超出了市场预期,呈现出生产和需求回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征。


尤其在分项指数中,代表生产经济活动的“生产指数”以及反映未来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反弹最为明显,分别从上个月的52.1%和50.4%上升至52.6%和51.3%,改善幅度分别达到0.5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在改善,更反映了企业信心在增强、生产活动在恢复。这样的改善,显然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复苏,有利于经济发展信心的提升与增强。


毫无疑问,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基建投资对稳增长的影响,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不仅如此,最近2个月国家发改委在基建项目审批方面,速度也在明显加快,重点涉及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这也意味着,基建稳增长将是下半年及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许有人会说,转来转去,最后还是回到了政府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从以往基建投资的情况来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原因是,过去的基建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来完成的,相当一部分还变成了政府负债。


但是,当下的情况有所不同:


一方面,基建投资不再是政府及其国有企业的“专利”,大量的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也参与到了基建投资之中,成为基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经济的拉动力更明显,对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则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稳增长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基建投资政府及国有占比较大,就放弃这一手段,就认为会带来很多问题。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政府及国有企业包办基建投资会产生负面作用,那就在基建稳增长中,尽可能地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降低政府及国有企业的投资比重,而不是回避这一问题,任凭经济出现下行。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来说,在积极稳增长的同时,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实质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将过度刚硬的高速增长转化成刚柔并济的中高速增长。自然,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对增长方式进行修正。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很显然,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其中,经济增长速度将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追求低质量、低效益、低水平的高速度,将不再是选项,但是,也不代表经济增长速度可以无限制地下降、断崖式地下降。如果那样,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需要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加大基建投资力度的方式稳定经济增长,是可取的,也是必须的,是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以基建稳增长,在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外部条件的同时,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不利影响。如影响去产能效率、恶化负债结构等。所以,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能再陷入政府及国有包办的泥潭。如果政府及国有包办基建投资,那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将十分严重。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作用,让更多的民资进入到基建投资领域,从而有效改善基建投资的结构,化解基建投资可能留下的风险。


二是严密关注去产能工作,加大对去产能工作的监督力度,防止地方政府及企业借基建投资带来的机会,不对钢铁、水泥等受益于基建投资的行业进行去产能,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以向前推进;


三是掌握节奏,不要过度使用基建稳增长手段。毕竟,基建投资是把“双刃剑”,过度超前,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损失,并给未来发展留下风险隐患;四是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房地产再度出现泡沫性增长,避免给稳增长带来负面冲击和影响,避免对政策制定形成不必要的阻力。


总之,依靠基建稳增长,是当前可供选择的一种手段,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好处。但是,必须依据经济稳定和复苏的实际,适时地进行调整,而不要过度使用,尤其不能被政府及其国有垄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来源:谭浩俊(tanhaojun1962)获授权转载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finance_ifeng@163.com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赏赞支持财经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