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制造的前半生,会不会是下一个罗子君?

2017-07-29 小小涵 凤凰财经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


中国制造的前半生是一条怎样的路,布满荆棘,又充满着希望和奇迹。


你被中国高铁“复兴号”刷屏了吗?“复兴号”用纯血统的“中国标准”,开启了世界高铁的崭新时代;行业领跑者的中国无人机,正在逆袭全球市场;中国吊机独占鳌头,全世界船厂都在用中国制造。中国奇迹正在上演,可是为什么中国能制造超级导弹却造不出圆珠笔球珠?为什么中国小商品那么发达,中国人还要跑去日本买马桶?


在《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上演了一出从家庭妇女到职场女强人的逆袭,而中国的制造业会不会是下一个罗子君呢?


中国制造,有点像罗子君(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中国也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后来却给外资当代工厂,曾在高精尖领域打下的竞争优势去哪里呢?


当人口红利优势逐渐褪去,工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中国面临两难困境:前有一大波欧美国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后有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吞噬低端市场。即便有华为的后来者居上,也有中国家电军团的奋起直追,中国制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制造会不会像罗子君一样,抛弃对外资的依赖,来一场产业升级的改革,上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华丽蜕变?任何时候,制造业的敌人不只是外国的对手,还有自己。


制造业如何振兴?首先要解决两个困惑。


1、重振制造业,没强大资金支撑怎么办?

 

有人说,中国人多底子薄,发展制造业要有足够多的钱,否则一切是空谈。逻辑全错,看看美国经济作死的故事吧。


美国也曾是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更在希特勒的战争帮助下获取了大半个欧洲的科学天才,科技发展一步登天。然而,强大起来的美国却被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德日超越,甚至连逼迫德日签下的城下之盟——广场协议,也救不了底特律汽车城的衰败。为什么战后的德国和日本能够崛起,因为它们都把资本投到了制造业上,以严谨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态度发展经济,而此时的法国人正在非洲开矿捞钱,美国正躺着世界霸主的地位上享受。所以,朗普上台之后重提“重振美国工业”的伟大计划。


2、国家一穷二白,没有资源怎么搞发展?


韩国也是从一穷二白中崛起,为什么它能完成一场跨越拉美国家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当年的拉美国家输在走“卖资源创造出口利润”的捷径,经济过热发展,一片歌舞升平。一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尤其是油价大跌,这些国家就陷入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收入剧减,外债压顶,外资出逃,经济一片狼藉。


韩国却没重蹈拉美覆辙,虽然没有拉美国家坐拥矿山油田的天然优势,它却走对了一步棋——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韩国的通讯产品在全球异军突起,三星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与美国的苹果手机不相上下,而一些拉美国家至今还在靠买资源为生,这差距一目了然。


世界总有些国家,即使没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也在制造业逆袭的路上赢得气壮山河。虽然它们披着金融业的光鲜外衣,却走向了制造业的巅峰。


卢森堡除了金融业,钢铁和卫星也是在全球市场上大名鼎鼎。


列支敦士登号称邮票王国,最牛的产业是高精密仪器和高尖端制药,尤其是假肢假牙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然后排下来才是金融行业。


瑞士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不是金融业,而是发达的制造业。奢侈品店里的钟表和美国大兵身上的军刀只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瑞士的化工、制药、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军事工业(中立国瑞士竟是军火出口大国)笑傲全球。


这些国家有个共同点,金融很发达,而最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举个例子,中国生产了全世界76%的钟表,而瑞士只制造了世界3%的钟表,但卖得最贵的手表是瑞士制造。换句话说,当你还在卖面粉的时候,人家早做成了精美的蛋糕去卖更高的价格了;当你在制造水果刀时,人家早就造出了精美实用还有收藏价值的瑞士军刀了。


不靠海、没资源,它们靠什么创造了经济奇迹?


论经济发展条件,这三个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也没有丰富的资源,甚至国土面积大部分是山区(比如瑞士)。


它们没法像新加坡一样依靠独有的马六甲海峡,占领着欧亚大陆的海上运输的闸口,服务船来船往的商队;它们也没法走日本的路,进口一大堆原材料,造出汽车、轮船等大件(或许它们国家太小人口太少压根没地方制造),再卖力销往全世界;它们更没法像中东土豪国一样拥有地下黑金石油,国民躺着挣钱。


即便是资源的荒漠,它们却将技术发挥到极致,不靠人海战术,也不去抢资源,却能在产品性能上秒杀全球。它们是如何做到的?以瑞士为例说明。


第一招,都说日本的匠人精神变态,这个国家更牛!


以手表业为例,瑞士绝对是“垄断”,人家的垄断靠着民企的力量,生产出了不同价位不同市场定位的手表:江诗丹顿,百达翡丽,劳力士,欧米茄,万国,天梭,浪琴,雷达…应有尽有,每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品牌。瑞士能把一个品类的商品做到如此垄断和极致,利润嘛,自然就滚滚而来了。


第二招,小国寡民,颠覆了读书“出人头地”的世俗偏见。 


800万人口的瑞士却走出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均诺奖比例世界第一。打个比方,瑞士每100万人中有1.111个诺奖得主,相对于英国的0.840、美国0.712、德国0.341,法国0.187。


它是怎么做到的?瑞士仅有12所高校,却全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个国家没有“教学型大学”,却有类别齐全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才诞生那么多能工巧匠,与世俗意义上的 “差生进职校,好生进大学”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归根到底,中国制造业的前半生输在了哪里?


第一,廉价的世界工厂,输在产品附加值上。


当中国在最快最廉价最大批量地复制低端制造时,工业发达国家却在小批量、精细化、高价格地制造高精尖产品。


举个例子,进口德国的机械产品,中国人不需要材质报告、不需要尺寸检验报告,拆开包装就用,而采购国货时,却百般严苛,不仅要提供第三方检验报告,甚至还对采购的产品抽检。


最后,中国制造业给人一种廉价、落后产能、低端血汗工厂的印象,而且年轻人也不愿意流入制造行业。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也抱怨:利润率很低也很辛苦,很多人不愿意干


这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制造业附加值低,产业升级一直不太成功。制造业的利润没有拿来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实现低端廉价工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而是重复扩大低端生产,周而复始。还有更严重的,实体经济是一个长线投资,有的老板觉得回报率低,而且回报时间太长,拿搞技术升级的资金去搞金融或者炒房地产了。


第二,追求赚快钱,输在工匠精神上。


为什么中国被扣上山寨的帽子,随便上网翻一下:能搜出好几页山寨的大牌衣服到大牌鞋子。


首先,中国制造就图一个便宜,为什么比不上欧美?一个重要原因是输在了工匠精神。企业都想挣快钱,除了高精尖行业,大部分企业的目的是如何把产品卖掉,如何迅速打开市场,无心去做产品研发,什么赚钱跟风做什么,这一波行情的钱赚完了,就换一个行业做,所以百年老店屈指可数。


其次,中国人贪便宜,有便宜的产品,为什么多花钱买贵的?即便企业把东西做得再精细,少有人愿为工匠精神买单,能花1元钱买到的东西,为什么要花6元钱去买?所以中国制造的1元人民币的打火机秒杀了日本生产的1美元的货。


所以,总理曾公开点名中国圆珠笔芯都要进口的悲哀,中国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而且,常用的圆珠笔,美国卖1.99美元,中国制笔厂利润才1毛钱,利润薄得可怜。


尤其是当全球经济低迷,中国对外出口之路受阻,制造业赚不到钱,大量的货币就会抛弃实体经济转向资楼市股市,挤压了中国人的消费,也压抑了制造业的销售与盈利,这又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也降低了利润,蓬勃的楼市把制造业压得喘不过气,陷入一个经济恶性循环。为什么老百姓相信房价不会跌?为什么炒房远比办厂挣钱?这就是原因。


这种心态,从中国企业蔓延到中国人,大家都在想怎么赚快钱?有人会说:不赚快钱如何能跑赢房价? 有时候,也不能全让虚拟经济背黑锅,看看瑞士金融业也很发达,制造业照样牛逼哄哄,关键是中国人浮躁,缺乏工匠精神,只想挣快钱,不想静下心做实业。


第三,崇洋媚外, 扼杀中国制造的创新基因。


别看LV包烂大街了,真货价格不便宜。一个普通LV包,成本在500到800元,专柜价10000元照样有中国人疯抢。而一个用心做,成本在1000的国产包,售价5000中国人可能都懒得看一眼。还有,你为什么买苹果?仅仅是因为苹果手机质量好功能新吗?还是觉得用苹果更显档次身份。不如回头看看,国产华为的质量也不错。这就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


这能全怪中国企业吗?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就需要更多工时,更多成本,卖更高价格。这些成本谁来负担?当然是消费者。前提是生产的高端产品能卖出去,才有利润回流继续支持研发,生产更好的商品。可现状是中国人瞧不上国货,没有利润哪来动力支持一个良性的生产循环。


后来,很多企业主动避开高端产品的竞争,去制造价格便宜的商品,结果产业升级变得阻碍重重。


第四,当书呆子遇上技术工人,谁能扛起创新的大旗? 


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核心是技术工人,是蓝领阶层,光喊口号提振本科生工资没有意义。相对德国制造,美国和英国等国背后经济疲软,也显示了技术工人的短缺。所以媒体呼吁特朗普重视职业教育,中国也如此。


创新这种能力不会天上掉馅饼,要培养很难。当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横行,以分数论英雄,谁来教你创新。


很多企业家也知道要创新,但成本高想走捷径:抄袭和山寨泛滥。每年出国参加各类博览会,抄抄创意,回来再做个90%的仿品,照样能赚钱。比起质量而言,山寨产品漏洞百出,安全事故不断。长久以往,谁再买中国制造。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工人的培养是一个良性循环。


光靠国家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够的,学生投身教育职业也要求有回报。他们会考虑能不能赚钱,能不能稳定就业?不能今天学了造船,明天航运行业就衰退了;也不能今天学了太阳能,明天太阳能企业就被欧盟封杀破产了。为什么瑞士的学生愿意选择读技校,因为这个国家有很多家百年老字号企业,越做越强大,就业完全没有问题,不用瞎担心企业消失,产业变迁。在中国,很多家长不敢送孩子去学技术,大多担心学了以后会不会这个行业都撑不到十年就变夕阳产业呢?


制造业之路,是一条要坚持上百年的路,匠人精神也是要传承几代人的精神,决不能半途而废。


现在连美国也出手重振工业,当货币超发周期终结,美国填补产业空心在很多州早已争分夺秒。无论是“玻璃大王”曹德旺给中美制造业算的成本账,还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摇旗呐喊,制造业的争夺战一触即发。


富士康已在美国开设首个大型工厂,这笔投资将创造最少3000个、最多1.3万个工作岗位。谁是下一个富士康?大洋彼岸正虎视眈眈。


中国制造,还很年轻。只要踏出了产业升级的第一步,直面过剩产能的阵痛、减税降费的改革,拥抱工匠精神,离开了对低端产业的依赖,中国制造业也完成华丽蜕变,吸引海外企业归来。


工业发展就是如此,必须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更通畅,而投机取巧走捷径,虽然成本低、见效快,但时间会证明,捷径会遇到瓶颈,经济迟早会掉下来,唯有一个个台阶向上积累,才能走向制造业发展的巅峰。

新媒体运营编辑 史晗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finance_ifeng@163.com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赞支持凤财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