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后炮:2017,资本市场的不可错过!

2017-12-31 秦小明 凤凰财经

来源:秦小明(xiaoming_qin) 作者:秦小明


今天是2017年最后一天,我尝试梳理出本年度中国金融市场的十大要点,包括了对股市、债市、大宗商品、人民币、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P2P)、去杠杆、房地产、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总结论述,希望对各位复盘过去这一年有所帮助。



A股「二八分化」,但大部分散户却亏了钱。


二八分化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涨得凶的白马股,很多都翻了倍,如众所周知的茅台。但大部分股民却是亏钱的。


东方财富网的调查显示,今年收益为正的投资者仅占29%;亏损超20%的散户投资者比例高达55.4%,亏损在20%以内的股民也有15.6%。


作为对比,很多以价值为依托布局的公募基金,则业绩喜人。


以食品饮料和家电行业为代表的行业指数全年凶悍地暴涨了54.57%和44.94%。这还只是行业指数,如果你去挑个股,翻倍的股票遍地都是。中国平安、格力、美的,随便买一只都能赚得盆满钵满。即便是上证50指数,在2017年的涨幅也达到了25%。



但反观下面这张图,你会发现另外代表散户偏好的中小股票,题材股票,则是全年下跌。如传媒行业跌了21.65%,计算机跌了18.81%,而之前被热炒的国防军工也全年下跌17.44%。创业板指数则全年下跌10.71%



按照「白马股」上涨的幅度,2017年的中国股市,绝壁算得上是一个超级大牛市!然而,这里面的股票个数,却只占整个上证A股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中小股票,都沦落为不涨或者甚至下跌的通道当中,不少公司还成为了每日成交低于1000万的僵尸股。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2017年的中国股市,那就是冰火两重天。涨的涨得你怀疑人生,跌的也跌得你不敢置信。于是不免又让人想起了那句老话:


中国股市专治各种不服。



债熊一周年,下跌在继续


普通的老铁,对债市关注可能并不多。因为玩债券的,都是金主爸爸,银行什么的。


但是债市的走向,从某种意义上,对其他市场会产生根本性的牵引作用。因为市场利率的水平,就是在债市里交易出来的,而稍微有点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所有金融资产定价的锚。


自2016年10月,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底以来,债市就步入漫漫熊途。注意,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负相关,收益率上涨对应价格的下跌,是熊市,反之是牛市。


2017年,中国债市经历了3次明显的收益率抬升,分别对应了三次明显的债券价格下跌:


一是去年底债市崩盘以来延续到今年初的一波下跌,二是今年5月银监监管旋风下的下跌,三是10月11月市场对经济基本面预期转向后的下跌。



债券市场在中国来说,是最专业的金融市场。他代表的是主流金融市场参与者(银行、基金、保险等)对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监管、及外部经济环境一系列的综合预期。因此,经济金融情况的变化,也往往在债市上得到最快最灵敏的反应。


比如,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如果持续与存贷款基准利率出现明显的背离,央行就会有很大的加息压力。也有统计数据表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攀升,会在6个月左右传导至房贷利率。


总之,对老百姓而言,债市是一个观察利率水平变化及主流预期的好窗口。



商品高波动,老司机湮灭


大宗商品的交易,是在期货市场以保证金的形式进行,这意味着自带杠杆。


带杠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买的商品,涨价1%,你的收益就涨比如10%(10倍杠杆),跌1%,意味着你的收益也减少10%。


多少倍杠杆,就同比放大多少倍你的盈利和亏损。怎么样,兴不兴奋,刺不刺激?


因为商品商场里,涨价你可以做多赚钱,跌价你可以做空赚钱,所以涨跌理论上都有得赚,于是出现了一个和股市不一样的特点:


很多牛逼的做商品的投资者,都常年甚至很多年只盯住有限的几个品种来回做。


这是商品市场比股市更为单纯的地方,也是更有魅力的地方,当然也是风险更高的地方。如果你判断错,就可能损失惨重。


2017年的商品市场,分为两大类,有国内供给侧改革支撑产量持续收缩的品种,依然延续2016年的牛市格局,震荡上涨,如黑色系里的螺纹钢焦煤焦炭。



没有供给侧限产支撑的品种,则多数下跌,如橡胶和跌矿石。



期货市场的中流砥柱,做多螺纹钢的交易策略在整个2017年都非常拥挤,于是顺理成章地经历了非常大的震荡和波动。在这种高波动下,不少在期货江湖里行走多年的老司机,都折戟沙场。哪怕波动更小的橡胶,也爆出老司机因在上涨趋势中做空一周之内狂亏过亿而跳楼的悲剧。


因此,整体来说,2017年的商品市场,虽然部分商品看来是牛市,但并不好赚钱。



美元指数一路下行,人民币大幅升值


2017年,人民币从年初的最低6.9回升到最新的6.5,升值接近7%。而在此期间,美元指数,则从103一路下跌到了92,跌幅接近11%.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并不如美元指数下跌幅度大,可以视作人民币其实相对全球其他主流货币在贬值。


有人找了很多理由来支撑人民币升值的逻辑,其实是没有意义的。2017年人民币升值的逻辑只有一个:就是美元贬值,美元相对于全球货币平均便宜了11%,而人民币才升值7%。


至于美元为何贬值如此厉害,则要回到此前的「特朗普交易」对美元的过度自信,以及后续一些列的「特朗普失望」的过度看空。随着税改的落地和持续的加息缩表,我并不认为美元指数有持续走软的基础,届时人民币将再次进入贬值通道。


5 


大监管时代正式开启,金融自由化下的无序繁荣终结


7月中旬召开的5年一次的金融工作会议,定调了未来金融发展的主线是服务实体经济,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


在该次所有最高级别领导人都参与的重量级会议中,「风险」被史无前例地提及了31次,这和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2018年经济三大攻坚战之首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金融工作会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稳委),标志着中国金融大监管时代的来临。大监管时代意味着此前监管套利制度套利时代的终结。此后发布的第一份监管文件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则标志着大监管制度框架的正式落地。


简单来说,在大监管的制度框架下,以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金融的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不发生危机为根本,因此,金融创新会显著受到影响。


此外,金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呼之欲出,一批小金融机构破产在所难免,金融行业的好日子正式到头。



互联网金融繁荣时代结束,未来一大批互金公司要跪


从2012年左右开始兴起的互联网金融经历野蛮的生长,形成了几大流派,如P2P互联网理财,消费分期贷款,小额现金贷款等等。


虽然国内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号称要为普通消费者提供良心金融服务,但其实这掩盖不了行业的两个本质:


一是高利贷,二是次级债。


现金贷业务是高利贷的集中区,而消费贷款,分期贷款等则是次级债的主要形式。高利贷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而次级债则蕴含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看看美国的金融危机为啥叫次贷危机就知道了。


后来随着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赴美上市,国家开始出手强力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包括停止审批小额贷款公司,所有互金公司需要牌照经营等等。


趣店赴美上市两个月后股价狂跌76%


事实上,在此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会议就点名「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认定互联网金融里存在大量行业乱象。此后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可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此前的泛亚,e租宝,最近的钱宝,等一系列和互联网金融有关的骗局,都会引来更加强力的监管措施。往后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行业的繁荣时期,也会宣告结束,一大部分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公司(包括p2p公司)都会被淘汰。


往后看,金融的还是会回归金融,互联网改造不了金融为风险定价的本质属性,互联网金融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是时候回归本源了。



数字货币从疯狂到骗局,监管强力纠偏


比特币的价格从年初的1000美元附近暴力上涨14倍到目前的14000美元附近,最高冲击接近20000美元的顶点,此后在最近两周大幅回落。


比特币的疯狂,直接带动了各种区块链项目的繁荣,一时间ICO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很多没有实体项目的公司,凭借一个概念,通过ICO也能融到大量资金。


这一投机游戏在9月4日,央行牵头发布相关监管文件宣布ICO非法后得以终止。大量数字货币无法再在国内同人民币进行交易,且价格暴跌。再往后,中国国内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也悉数关闭。国内玩家只能转战海外平台进行场外交易。


中国数字货币的繁荣一时,以监管的强力纠偏而落幕。



金融行业去杠杆,居民部门加杠杆


去杠杆是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挥之不去的主旋律,特别是5月以银监会一大波强力监管文件的出台为标志的强势给银行去杠杆,一度导致股市、债市、商品市场集体连续大跌。


上面用力过猛,下面鬼哭狼嚎。后来监管力度有所减弱,配合央妈货币政策削峰填谷,金融行业才从撕心裂肺的痛当中逐渐缓和过来,但这次谁也没有信心再说上面不会当真了。


人们逐渐接受这次去杠杆是真的要去的现实。金融市场由此也经历了新的一轮定价纠偏,债券的持续大跌便是明证。


与金融行业去杠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部门在2017年的杠杆率显著提升,成功完成了为国分(jie)忧(pan)的任务。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库存大幅下降,对应的是房地产企业和银行杠杆率往居民部门的显著转移(见下图)。




风险投资往中后期转移,早期投资人纷纷转行


源于两个核心条件的变化,前两年风光一时的风险投资行业今年开始也已经黯淡无光。这两个核心条件是:


1. 宏观金融条件的收紧。2. 中国互联网渗透率触顶,行业从增量转向存量竞争。


于是我们观察到,很多人期待16年之后能迎来的2017年风险投资的回暖,不但没有如期出现,反而有更加「寒冷」的趋势。资金越来越往中后期的项目聚集,早期投资越来越谨慎,对应着早期创业者也越来越艰辛。


这也对应着另一个时代的正式结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创业热潮在前几年一时喧嚣尘上,配合宽松的宏观金融条件,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的浮躁气息。如今,这股浮躁,正在急速褪去。



接下来的风投市场,投资者投资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往中后期聚集,与(早期)创业者融资越来越艰难的趋势,将继续强化。


源于此,早期投资人的光环也迅速褪去。一些以前抱着对VC行业光环期待的从业者,也迅速打破幻想,认清现实,他们少数人要么跳槽到大机构做中后期的投资(含投后管理),更多的转行去了项目公司,或者干脆自己创业,稍微留意一下,这样的风投人不在少数。


10


金融条件温和收紧,不动产变「冻产」


尽管美联储今年如市场预期加息三次,但中国央行只在公开市场跟进两次,且第二次幅度仅为5bp,基准利率并没变动。考虑到中国今年强力的金融监管措施,金融条件整体是温和收紧的,尤其是对于货币市场,看看同业利率的变化便知。


在温和收紧的金融条件下,房地产则实现了一二线前期涨幅过大的城市的全面「封冻」,彻底从不动产变成了「冻产」。这一变化,显著地降低了房子作为最重要的抵押物的货币派生功能(房子的信用中介作用会和房价上涨相互螺旋强化),因此我们看到了M2(货币供应)的个位数时代。


打掉房地产的流动性和货币派生功能,配合逐步收紧的金融条件,辅之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挤压房价泡沫这盘大棋,就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PS: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回首2017年的金融市场,我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慨叹:


我本以为2017只是平常的一年。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finance_ifeng@163.com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赞支持凤财君

推荐一个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