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岁前基本平庸!曾国藩从“禽兽”到“圣贤”之变

2016-10-04 张乾昌 公大资讯
版权声明
  • 作者:张乾昌,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管理创新联盟联合发起人,HR经理人部落创建人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华夏基石e洞察原创,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 管理咨询及内容合作:szy20121014(微信)


曾国藩是中国近现史上一个非常牛逼的人物。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被称为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同时也是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又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真是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 ,是毛泽东,蒋介石都很赞赏的人,也是当代很多企业家崇拜的偶像,深刻影响着数代人。这样一个牛叉的人,他的出身不凡吗?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书香门第?他是像王阳明一样天资聪慧、少年成功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探探究竟。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出身。


       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离县城有100多公里,虽说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惠风和畅,但也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乡里。曾国藩曾在诗中说这里是“世自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尘埃”。在晚清时代,我们可以想象其闭塞落后的程度。在曾国藩父亲曾麟书之前,几百年这里连秀才都没有出过,甚至也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之族,那里就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角落。整个乡里都是这样,那么曾国藩家族能好到哪里去呢?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子孙们靠读书走出这片天地(写到这儿,作者是感同身受,因为我的家乡和我父辈们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不惜血本,供长子曾麟书读书,然而曾麟书资质实在太差,秀才考了十七次才考上……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出身既非名门望族,也非将相世家,而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屌丝”。


       看韩剧多了的朋友可能会认为一个”屌丝逆袭“的人,一定是资质聪颖,面容姣好。那么曾国藩是这样的人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曾国藩从14岁开始参加县试,一连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并且还是倒数第二名,可见曾国藩的资质平庸。对于曾国藩的”笨“,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少年曾国藩读书非常用工,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都要背诵一篇文章的任务,一天有一小偷想偷他们家东西,就早早的潜伏在曾国藩家的房梁上,想等曾国藩睡着了他再行动。谁知曾国藩从傍晚就开始背诵,一直到凌晨还在秉烛夜读,也没有背诵下来。小偷都在上面睡了好几觉了,看到曾国藩这么笨,小偷急了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你这文章我都能背了,不信我背诵一遍你听……于是小偷当着曾国藩的面背完文章后便扬长而去。这当然是笑话,不一定真实,这说明曾国藩的笨是出了名的,他的朋友左宗棠也是经常说他笨,甚至他的学生李鸿章也称曾国藩”儒缓“,反应迟钝。可见曾国藩这枚这个”屌丝“还是一个比较“愚笨”的”屌丝“。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既无背景又无才华的人,是怎么样逆袭的?他是从小胸有大志,偶获秘籍而成功?他这么笨是不是脾气特别好?他是不是很勤奋从不贪玩吗?他有没有像古代才子那样喜欢美女呢……疑问很多,请听我慢慢道来。


       曾国藩自从中了秀才之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久先后中了举人,进士。之后便到了北京,开始了他漫长的官宦生涯。一个农村青年到了京城,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自然是喜出望外,觉得世界太美好,必须要好好把时间浪费在这美好的事物上。曾国藩这个人也是社交达人,他天生喜欢热闹,喜欢交朋友,也诙谐幽默。因此初到北京,便每天都要出去参加各种老乡同事聚会,走亲访友,喝酒吃饭,下棋听戏,穷侃熊谈,不亦乐乎。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初出社会,天天四处蹦跶到处游玩,唱k泡妞,打游戏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那时没这个条件而已。虽然他依然给自己定了自修课,但是执行的不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初出社会的他,也是一个心性浮躁,坐不住的一个普通年青人。


       曾国藩虽然资质比较愚钝,但是他在湖南乡下的朋友圈算是“鹤立鸡群”的,并且后来中举人,进士也比较顺利,因此初到京城也是锋芒毕露,自视甚高,比较傲慢,同时脾气还比较火爆。他的好朋友陈源衮就说他有怠慢之气,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刚到北京时,还曾打过两次大架,并且还是跟老乡打架,起因都是一言不合,恶语相向。年青人的傲慢和修养不佳在曾国藩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曾国藩的脾气暴躁,其实从他后来的事迹中也可以看出。比如在长沙办团练时,成立了湖南省审案局,并命令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直接送到审案局。只要送去,一不需要参照法律,二部需要任何事迹证据,只要有人举报,稍加询问就立即结案。处理方法只有三种:一是立刻砍头,二是活活打死在棍下,三是施以残酷的鞭刑。四个月内处死了近150人,因此还获得了“曾剃头”的著名外号。


        还有一件事件也可以看出他脾气火爆,就是在他大权旁落,为父守孝期间,整日生闷气,动不动就骂人,与弟弟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发生口角。弟弟们都不来走了之后,他又开始骂弟媳妇,并且语言粗俗,蛮不讲理,理学家的风度荡然无存。


       不仅脾气火爆,年轻时候的曾国藩也喜欢吹牛,夸夸其谈,说话言不由衷,不懂装懂。在他的日记里,多次反省这个缺点。这样的记载很多,例如:“客来,示以时艺,赞叹语言不由衷;席间,面谀人,有要誉的意思,语多谐虐。便涉轻挑,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也。”


        除了以上的一些缺点,曾国藩自认为还有一大缺点,就是好色。比如曾国藩多次在日记多次记载自己犯这样的错误: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在另一家见到了几个漂亮姬妾,“目屡邪视”,并且批评自己:”真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其实这些今天年轻人也都有这个现象,比如在街上看到美女多瞄了几眼或者看到性感的美女有了意淫之心。曾国藩在这方面要求比较苛刻,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对色欲的恐惧,认为纵欲,是大忌,又如他记载有一天一大早读书,心不在焉,读不进去,然”人欲横炽不复能制“,然后就和夫人“啪啪啪”了,事后则骂自己”“真禽兽矣”。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年轻时,也是一个凡人,现代年青人的缺点在他身上都有,那么他是怎样“脱胎换骨”的?那么他又有怎样的特殊之处,让自己步步为营,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的呢?成功必然是有原因的,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曾国藩成功有哪些个人因素?他做了哪些努力和修炼?(对于时势和机遇,这里我们不探讨,因为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的,无法掌控的,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修炼好我们的自己内心,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三十而立,这是中国人成长路上的一个节点和里程碑。对于曾国藩来说,三十岁,也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曾国藩三十岁之前的人生目标就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但是他到京城之后,视野更加开阔,社交层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结识了很多比他更加优秀的人。他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他以前的朋友大有不同,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这些人给了他极大的影响。因此他在三十岁这一年,确定了自己人生的梦想,立下了“学作圣人”的人生目标。“圣人”是儒学信徒的最高生命目标,所谓的“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体悟天理,掌握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可以“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圣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合适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这就是“内圣外王”,这就是曾国藩的梦想和人生目标。


      “古之成大事业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立志,梦想和目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多么重要。有了梦想,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执行力了,有梦想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现梦想,取得人生成功的人的却凤毛麟角。曾国藩真正的不同之处就是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了自己志向。


       从道光22年开始,他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


       首先是“日课”,类似于现在的写日记。把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进行记录,并且都要用楷书写,写的时候与圣人的标准进行对比,时刻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发现哪些思想行为与圣人标准不符合,就自我批评,进行深刻反省。(这个方法后来蒋介石也学到了)


       除了日课之外,他还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如: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些是必须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没听读《易经》,练习写作。这样每日坚持,日积月累,使他的整个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当然一个人要改变行为方式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曾国藩来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前面提到他是坐不住的,也是喜欢热闹,喜欢交朋友的人。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也会有影响学习的事情发生。


       比如立志当年10月17日,曾国藩早起读完《易经》,出门拜客,又到了杜兰溪家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下午本想回家用功学习,但是又想到今天是他朋友何子敬的生日,于是又顺便到了何家庆生,饭后又听了昆曲,到了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当天晚上,他就进行反省:说何子敬的生日本来可以不去,但还是去了,说明自己立志不够坚定,行动不能斩钉截铁,决心改正。


       于是一直坚持到11月9日,他上午到陈岱云家给陈母拜寿,饭后本打算回家学习,结果在朋友的劝说下一起到何子贞家去玩,在那里和人下了一局围棋,接着又旁观了一局。在看别人下棋时,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一方面是想放纵自己一次,痛痛快快玩一天算了,另一方面却是不断想起自己许下的种种诺言。但是他最终战胜了自己,“急抽身回家,仍读兑卦”。


       这样的经历,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周五晚上一个朋友叫我去酒吧玩,出发之前我就犹豫不决,但是酒吧的灯红酒绿,香艳美女们又吸引着我出了门,在路上我一直在做艰苦卓绝的思想斗争,最后一直纠结到酒吧门口,心里想着:我每周读一本书的目标还没有完成,如果今晚去了酒吧,就必须喝酒,一喝酒就会喝到凌晨一两点,喝了酒又不能开车,不得不开房休息,第二天又会因休息不好而睡懒觉,这样既伤身体又废钱,还耽搁了我的读书计划。最后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到了酒吧门口又开车回去了。这与曾国藩的经历非常相似,我想很多人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通过日课,他日日反省修炼,戒骄戒躁戒色,做的实在太超绝了,每一分钟都在和自己自然本性搏杀,真实针针见血,刀刀剜心,作为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丧失了很多人生的乐趣。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虽不必设立这么苛求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可以借鉴他的方法来自我修正。


       除了自我反省修炼,他还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所以曾国藩第二个入手处是“师友挟持”。为了得到挟持,曾国藩从城外搬到城内住,目的是为了更朋友靠的近,可以互相监督(跟孟母三迁也有相似之处)。


       同时他还讲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阅读评点,以便交流修身体会,现存的曾国藩日记还有很多当时朋友们的批注,这些话当然多数是鼓励,劝谏之言。如倭仁的批语:“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静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式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到批复后,感叹“安得此药石之信”。这个批语就像我们在朋友圈看到《请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摒弃无用社交,让自己更加优秀》的深度好文类似……不过是我们是看过了就忘了,而曾国藩则是当真了,并且认真改进了。难怪有人说,看男人就看他的朋友和圈子。所以交流分享是很有必要的,良师益友也是非常重要的,印证了我一直坚信的“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信条。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他取得第一个成功就是戒烟,对于戒烟成功,曾国藩非常自豪,并以此为例子,常常教育弟弟们。戒烟成功给了他很大的自信,极大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他自以为通过日课修炼可以改正所有缺点,成为脱胎换骨的圣贤之徒。实则不然,后来他发现戒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要改正其他缺点,则远不如戒烟那么容易。比如立誓“夜不出门”,却经常晚上出去看热闹;立誓不再吵架,却在道光23年又与人爆发冲突。对于妄言,名心更是几乎每天都犯。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是很难一下子根除的,一个人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肯定会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


        领悟了这些道理,他也不再急于求成,也渐渐的修正了自己圣人观。也明白了学做圣人是终身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曾国藩的一生都生活的纠结之中,过的很苦,做事从无恒到有恒,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心里磨难。


        曾国藩的资质一般,所以读书做事都用“笨功夫”。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读书的启蒙老师是他父亲,笨父亲教笨儿子想想也是醉了。他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和捷径,这跟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是截然相反的,今天的年轻人动不动想走捷径,想一步到位,喜欢拿来即用,写方案喜欢“度娘”,或者直接找人要,学习坐等别人的笔记,老师的PPT。结果呢,看似学了很多,功夫却没有用到实处,效果可想而知。


        他的“笨拙精神”不仅用于自己学习和做事,他在选人和打仗等方面也是用极了“笨拙精神”。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选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认为他们老实淳朴,少浮滑之气。打仗也是靠笨拙精神,善于“结硬寨,打呆仗”。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从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作战之前,他花大量心思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比如湘军攻城,也是用最笨的方法,先挖壕沟,还不止挖一道,而是一道一道的挖,像蟒蛇一样把城活活困死。他攻城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一年,两年。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从这可以看出,曾国藩绝对是一个战略导向者,而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他的笨拙来源于他的“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避免了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中国式思维崇尚直觉,重视体悟,善于类比,却轻逻辑,一般的才子文人也都是天马行空给,任意跳跃;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总想一言以蔽之,总想放之四海而皆准,彻底解决一切问题。而曾国藩不是这样,他非常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他每遇到一事,都要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而正反这两面,他还要再细分,直到不能分析为止。通过这种笨拙的思维方式,曾国藩能精确的把握度,能把事物分析的分外透彻。


        除了笨拙,曾国藩还有虚心,平实,喜欢亲身实践。他无书不读,却又不尽信书,他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迷信古书的结果常常是错误的。曾国藩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


       他善于从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提炼智慧,善于从所接触的一切精神资源中探索有用的东西,因此他才具有大眼光,大力量,大智慧,才能成就大智慧。用郭嵩焘的话来解释曾国藩的成功是最恰当的。他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当我写完这篇读书感悟的时候,刚好也读完另一本书《清教徒的礼物》,《清教徒的礼物》把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美国企业的成功,美国的成功,以及后期的日本,金砖四国的成功都归结于企业家们的清教徒精神:集体主义,勤俭持家,亲力亲为,组织能力和技术革新。从曾国藩成功来看,他所坚持的精神与清教徒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在这个时代,我们追求效率,追求快速迭代,追求一夜暴富,追求井喷式增长,追求指数增长…… 我们聪明,我们想走捷径,总想复制互相网时代一夜暴富的奇迹。我想这样的成功不可复制的,倒是曾国藩的“笨拙精神”是可以复制的,曾国藩的逆袭成功是能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的。


华夏基石e洞察

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由我

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咨询业开拓者、《华

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剑锋教授领衔创办,

权威、理性、睿见,管理精英必读!


原创中国管理思想策源地

中国顶尖管理智库平台(撰稿人包括但不限于):

彭剑锋、施炜、黄卫伟、吴春波、杨杜、魏杰

田涛、孙健敏、周其仁、朱武祥、吴晓求、文跃然


出品:华夏基石新媒体实验中心

总经理兼主编:宋劲松(微信:szy20121014

投稿及建议:617989295@qq.com


华夏基石是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中国最专业、规模最大的专业管理咨询机构之一

《华为基本法》是我们团队第一个经典案例

服务过包括华为、联想、海尔、三星在内的数千家企业

咨询电话:15967150643(宋劲松老师)

或010—58752786(市场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华夏基石e洞察”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