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国企业发展大趋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企业管理杂志 Author 李锦
先进制造业·导读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将面临脱胎换骨的磨炼。有的随风而起,大展宏图,有的将在转型的痛苦挣扎中消失。在新格局前,每个企业都面临一场大考。
在“十四五”开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力图挖掘新动能与新的增长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传统战略的对接必将面临新旧战略转换所带来的调整成本,导致一些企业短板效应显化、局部风险增加,企业面临新的抉择。
今后五年,我国发展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可以预料的,大体上将呈现出十个方面的趋势。
01
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结构调整
国企重组继续加快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到2025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万亿元俱乐部”成员继续增加。然而,企业组织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得企业必须面对转型的挑战。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有效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重组将是结构调整中的重头戏。
解决过剩问题的办法是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不会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倒闭潮”,更大可能是出现“兼并潮”;对于民营企业由于高杠杆和股权高比例质押出现的风险多采用并购方式解决,部分国企将参与并购;并购使很多企业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模集成创新。
整合将在今后五年持续不断地推进,向重要行业集中,加大钢铁、煤炭、化工、交通运输行业重组,而A股上市公司对海外高科技企业实行股权并购,仍然是有效途径。国企还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强化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能力,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等领域的保障水平。
02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是今后五年企业改革的主题词。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发布与贯彻落实,使得“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力不足,改革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包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与网运分离,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标准,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等等。
国企改革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市场体制的完善,二是市场配置的优化,三是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将使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更加成熟稳定,使国有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03
重构产业链条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未来5-10年,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将进行重组重构,全球治理体系和新的规则体系也将逐步重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从国家产业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企业将从模仿、引进、借鉴转向自主创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占领产业链中高端。
“十四五”期间,将出现一个新现象,以国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而混改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以深度转化经营机制为主线,分层分类推进,加快速度,扩大规模。
混改主题由“混资本”为主向“混机制”为主转变。从外部看,由财务型投资向战略性投资方向深化;从内部看,支持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
当然,混改在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借混改推综改的新阶段。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应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则可以撬动庞大的央企资本,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更好地发挥其技术和创新优势。
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加大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装备投入,着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及缺失环节,构建完整的生产供应体系,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04
领先区域的大企业由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转变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
“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创新需求更加迫切。
近年来,由区域大企业带动的城市群将会在未来的创新协调开放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这些战略同之前的“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形成了一个区域大发展的格局。
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四个省市新兴经济500强企业数量占比达69.4%。新兴产业由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带动。大都市、大企业成为若干区域发展的强增长极,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
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发挥主体作用,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看准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在加速推动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要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产品,以破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约。
05
创新驱动成为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新动能造就 “变道超车”的机会
从2021年起,中国将逐渐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国应注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让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经济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保持在80%以上。这些企业互联网场景化明显,经营方式灵活,头部集中度极高,长尾特征明显,上市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势头在今后五年将继续保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绿色制造与环保企业将在今后五年得到长足发展,随之出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又能兼顾环境影响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先进制造模式。实现中国企业集约型增长,加速推进绿色制造,有利于维护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
在新经济企业初创阶段,上市则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企业的创新,一是外部投入,二是内部机制。今后五年,内生化机制将呈现出包括风险降低机制、市场动力机制、制度激励机制、政府促进机制在内的各种新机制爆发的趋势。国有企业将学习民营企业进行充分的激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06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数字技术的智能制造产业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资产及市场体量大、业务链较长、体系较完整,对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作用举足轻重。
但是,粗犷型模式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结构扭曲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汽车、家电等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正在加快信息化进程。
国有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夯实产业基础,提高产业水平,将自身打造成重要制造基地和产业链枢纽,优化产业组织,发挥好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在补链、稳链、强链方面担当主力。
当前,基于智能化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国有企业全力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培育数据基础端、平台端、应用端积累、开发与综合运用的能力。
同时,国有企业应加速基于大数据管理及应用的开放、扁平、灵活的组织体系改造,带头做好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业务、管理等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流通和消费将颠覆很多现有的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经济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07
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效带动就业随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安定和谐”趋向而得到恢复性增长
当前,全球经济风险明显上升,并与国内结构性、周期性调整相互叠加,给稳定就业形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是一个重要导向。
提前稳住内部经济循环基本盘是应对外部冲击和大国竞争的核心基础,全面扩充国内市场需求,快速促进市场循环的常态化是当前窗口期的必然之举。
在此背景下,坚持发展高效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坚持发展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电子产品组装、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加速行业整合、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另一方面,转型发展产能过剩、竞争力较弱的困难行业,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拓展产品应用空间,创造更多需求市场,以此稳定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我国应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现象,维护国内市场,减少终端服务行业被巨头垄断的现象,调整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国有企业反垄断问题也将引起重视,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08
新型消费品企业快速发展
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
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局面形成
中国企业要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所谓“供给创造需求”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等创造更高水平、更加新颖的供给,让高水平的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并重,这种“双侧改革”是对“双循环”的发展与保障。
未来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消费。国有企业应加大民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入新型消费领域。过去所指的“内需”是中间需求,靠投资和积累,如今所指的“内需”是靠消费直接拉动。充分挖掘内需,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费品产业,有利于减轻国民经济对出口、投资的依赖,为保增长贡献力量。
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超高清视频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前沿消费产品。
对这些新型消费品领域,企业应拓展挖掘用户需求、加强创新设计、丰富产品种类、创新营销手段、增值信息服务等。
今后五年,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与先进制造企业将占据第一梯队,节能环保活动与现代综合管理活动组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为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现代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
下一步,现代化农林牧渔业与新型能源企业也会陆续增长,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行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09
企业由投资为主转向内部管理为主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企业逐步认识到发展理念和认识转型的重要性。我国之前是以投资拉动、政策推动、外部资源配置为主,未来五年将逐步以管理技术推动为主,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内部资源配置优化为主。
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依靠创新,而是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如要打破这一规律,就必须从管理入手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唯有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才能够解决许多产业效益低的问题。我国企业应深化管理转型,提升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中国企业将形成主要靠创新、技术、人力资本和内需潜力的高质量发展环境。
10
企业更深层次开放
由单纯的世界工厂
向“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结合的转变
如何在全球化中实现发展,这对中国企业是一场考验,同样也是难得的机遇。中国的开放与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有关,贸易依存度最高时达到了64%。下一步,贸易依存度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不继续开放。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在服务方面,掌握全面扩大开放这张“王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通过扩大开放来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将继续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强化国内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支撑,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新变化、新挑战,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安全可控、多元多样、优质高效、自主开放的资源调度网络,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优势,积极倡导和推动多边合作机制,以开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性。■
相关阅读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先进制造业公众号(ID:amdaily)推荐阅读,转载请注明,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本文编辑:微明
商务合作:13386409839(同微信)
投稿邮箱:lilyzhang@wintimechina.com
微信号:amdaily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