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依然存在的现实: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
“工业互联网”已经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是“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等现实难题依然存在。
从2018年“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9年“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2020年“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再到2021年的“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而工业互联网又是5G应用的主战场。
但是“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等现实难题依然存在。
到2023年,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生态进一步健全,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21年3月15日,工信部召开干部大会,会议要求: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持续深化融合应用。
三是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四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
五是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据工信部部长肖亚庆透露,“5G+工业互联网”发展迅猛,全国在建项目超过1100个,其中有很多非常好的应用场景。
例如:上海的商飞、山西的阳泉煤矿、湖南三一重工和厦门港,都有很多好的5G实际应用场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指出“5G+工业互联网”在融合应用、网络建设、终端、产业生态、标准上都前进了一大步。
首先,融合应用实践步伐加快。
目前,“5G+工业互联网”从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应用类型从大带宽主导向多类型方向发展,典型应用场景逐渐形成,提质增效降本成效初显。
主要十大应用场景有工业设计、辅助装配、设备协同、精准操控、视觉检测、数据采集、远程维护、智能物流、无人巡检和安全监控。
其次,建网模式逐渐清晰。
“基于用户面下沉的建网模式为大型工业企业首选,基于用户面下沉的5G局域专网是主流。”王志勤说,“主要适用场景是大型制造企业、港口、煤矿等。这种模式UPF/MEC部署于企业内部,可保障网络低时延,企业业务数据不出园区,保障数据隐私安全。”
还有一种模式是基于公网的5G广域专网,它是利用5G切片技术形成端到端‘切片子网络’,适用于中小企业。
第三种模式就是基于资源独享的5G局域专网。这种模式需授权5G专网频段,由工业企业自建专网,目前探索较少。
第三,终端产品逐渐涌现。
截至2020年11月,全球一共发布工业级CPE设备达到21款,我国涌现一批具备5G通信能力的AGV、无人机、MES终端等融合终端产品。
第四,产业生态不断壮大。
例如:阿里巴巴携手浙江联通完成宁波舟山港的5G轻量化独立核心网全覆盖;腾讯在滨海总部落地5G边缘计算“一体化中心”,可以支持行业专网的部署。
第五,融合标准体系稳步推进。
预计2021-2022年,将会立项8项“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及技术要求。
尽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产业发展初期仍旧面临挑战。
王志勤表示,“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等现实难题依然存在。
王志勤:“产业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技术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初期研发和建设投资巨大、模组等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开放融合生态尚未建立。另外,我国5G标准尚未完全冻结、我国工业整体信息化基础也较差,支撑能力相对薄弱,在核心技术掌握程度、关键产品服务性能、解决方案供给、应用深度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
一是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内网5G升级改造、工业园区5G网络建设、先导区/示范区5G网络建设。
二是持续探索融合应用创新。
加强核心生产环节融合应用探索、加快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推动可复制案例的推广应用。
三是着力增强产业供给能力。
增加解决方案有效供给,加快芯片、模组、工业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是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库资源池的建设,标准体系、专利、测试床等建设。
相关阅读
来源:飞象网,先进制造业公众号推荐阅读,转载请注明,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本文编辑:微明
商务合作:13386409839(同微信)
投稿邮箱:lilyzhang@wintimechina.com
微信号:amdaily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