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民族之家的幸福生活

敬请关注☞ 内蒙古日报 2022-06-24


【新闻回放】


 马鞍山村有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群众聚居。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村民张国利家。小院鸟语花香,瓦房干净敞亮。总书记察看了院落、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等情况,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来自赤峰市的10位干部群众代表也来到农家院,总书记同他们座谈交流。大家踊跃发言,争相汇报自己村里发生的新变化。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充分证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张国利夫妇的脸上。(图片由赤峰日报社提供)


 初夏时节,走进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只见青山环绕,草木葱茏。村内水泥路干净整洁,两旁的砖瓦房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依次排开,一幅祥和宜居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顺着一条整洁平坦的水泥路,很容易就找到了张国利家,房前屋后院里院外干净利落。庭院内有序停放的摩托车、三轮车、电动汽车,诉说着这户农家蒸蒸日上的小日子。门口悬挂着的“民族团结之家”“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光荣之家”等荣誉称号,彰显着这户人家的不寻常。

张国利细心擦拭着自己的爱车。记者 王塔娜 摄

 “我们家四世同堂,现在总共有11口人,有蒙古族、满族、汉族3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来时曾称赞我们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张国利说。

 “我妈,我们夫妻俩,两个儿子是满族,大儿媳和两个孙子是汉族,二儿媳和两个孙女则是蒙古族。”张国利介绍说,“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相亲相爱,就跟总书记说的一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说起总书记,张国利夫妇心中充满着回忆。在他家卧室和客厅的醒目位置,摆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张国利家人在一起的照片,画面温馨感人。

 2019年7月15日是张国利一家最开心、最感动、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总书记来到他们家,问收入、拉家常,察看了院落、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等情况,和张国利一家以及当地干部群众代表亲切交流。总书记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厚望如巍峨连绵的马鞍山,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三年多来,张国利家喜事连连。“我们迎来了小孙女,买了辆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收入也增加了,除了7亩地的收入再加上卖山货和打零工的钱,一年下来有七八万的收入。我们夫妻俩还被聘为红色讲解员,每人每月领着2500元的工资!” 张国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春种希望,秋收果实,张国利干劲十足。(图片由赤峰日报社提供)

 眼下正是山葡萄发芽的关键时期,张国利每天早起晚归,剪枝、打岔这些活儿他从来都不敢含糊。春种希望,秋收果实,想着秋季有好收成,张国利每天都干劲十足。

 张国利所在的马鞍山村,也借着总书记到访的东风,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从一个穷山沟发展成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旅游网红打卡村,实现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摘帽。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叶阳介绍,村两委班子认真谋划项目,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文化旅游公司,建设了红色教育基地,发展农家院和民宿,聘请了专业运营团队发展旅游产业,村里农家乐、红酒产业等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又流转了410亩土地发展林果产业,争取了水利项目保障山葡萄灌溉;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也在继续实施……

 “村里环境好了,大家收入增加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张国利夫妇和记者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共同团结奋斗  共创美好生活

 5月的内蒙古,草木葳蕤、百花盛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正值一年一度的内蒙古“民族政策宣传月”,全区各地各单位以“深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包头市为市民群众发放《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手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宣传册,组织群众参观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知识宣传展板。

包头市中小学持续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图片由自治区民委提供)

 阿拉善盟在各级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草原儿女爱祖国  中华民族共家园”等专栏,在全媒体、全平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和建立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兴安盟83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创新宣传宣讲形式,采用故事说理、文艺说理等方法宣讲,说“大众话”上“群众课”,用“家常话”讲“平实理”,用群众能听明白、看得懂的方式,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

兴安盟石榴课堂。(图片由自治区民委提供)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源地,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从久久传唱的“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到如今各族儿女众志成城抗疫情、战雪灾的团结新篇,民族团结的基因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

 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自觉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宣传引领上做文章、在助力发展上见实效、在强化保障上见真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

 全区各地各单位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主题宣讲;各级媒体常年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专栏;各大中小学持续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在农村牧区、大街小巷,醒目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内蒙古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着力推进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辽市“民族政策宣传月”启动仪式。(图片由自治区民委提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内蒙古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着力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出《文物中的内蒙古》等栏目节目;原创舞剧《骑兵》等数十部优秀剧目在全区展演;乌兰牧骑开展数千场演出宣传党的政策与声音……

 通过传播推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四个与共”理念在全区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内蒙古持续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统编教材“应推尽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育教育实现幼儿园全覆盖,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工作总体完成。

 多年来,内蒙古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前不久,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组织了一场“中华民族一家亲”青年联谊活动,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汉族等各民族单身青年通过这场活动相识,在交友联谊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清泉街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社区通过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各族群众空间上的接触、文化上的认同、情感上的交融更加密切,社区邻里亲如一家。

 “元宵节滚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庆团圆……我们社区的活动多着呢!每次活动,各族群众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生活在团结、和谐的清泉街社区,我觉得很幸福。”社区居民王先生感慨地说。

 不仅是在社区,全区各地各单位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内容与形式,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社区、进宗教活动场所、进连队、进网络“八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持续向好,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截至目前,全区69个地区和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2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34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成为各族群众的榜样。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进民族工作,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有关问题,定期检查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发展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夯实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

 内蒙古2400万各族人民将继续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大地上常开长盛、馨香永存。


记者:王塔娜 见习记者 李存霞


编辑:董柏杰

校对:胡浩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