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敬请关注☞ 内蒙古日报 2023-03-11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提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10日,内蒙古、安徽、福建、云南四省区党报推出联动报道,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话如何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闫宏光

  视频拍摄、剪辑:于涛 庄圆


  “生态价值就是绿色GDP。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内蒙古森工集团将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利用生态溢出效应壮大‘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闫宏光说。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闫宏光。


  闫宏光介绍,内蒙古森工集团承担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经营和保护工作,该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积10.33亿立方米,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林区还有984条河流和124万公顷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主要发源地,水资源总量192亿立方米。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护了呼伦贝尔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一环。


  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呼伦贝尔根河市木屋景区美不胜收。记者 李新军 摄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探索出一条持续以“含绿量”带动“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绿色是大兴安岭林区的底色和价值。在提高“含绿量”上,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站稳绿水青山“C位”,瞄准生态保护修复靶心,精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织密生态系统保护网络,全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稳步推进林草湿生态空间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提质增效。


  “过去的10年间,林区累计完成森林抚育5000余万亩,人工造林4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年增长2000万立方米以上与70年前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相比,有林地增加三分之一、总蓄积增加二分之一。据估算,大兴安岭林区每年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达7857.95亿元。”闫宏光说。


  绿水青山诠释生态之变,生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在提高“含金量”上,内蒙古森工集团构建了木材储备、旅游康养、林业碳汇、苗木培育、绿色食药等多元多极现代森林产业体系。


  最令人兴奋的是“森林保护好了,空气都能卖钱”。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主动融入区域碳中和市场,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的目标,搭建了国内首个碳汇资源管理矢量数据库,碳汇产品交易额达到3516万元,并与国内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探出了一条提升森林生态价值的新路子。




协同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聂磊

  “淮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淮河流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粮食产区,把淮河保护好、发展好,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聂磊近日接受采访时说。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 聂磊。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占淮河流域总面积的35.8%。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治理,在全国首推林长制等,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引江济淮工程,是辐射长江、润泽安徽、造福淮河、惠及河南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改善的民生工程,有力推动了淮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引江济淮工程。王闽 摄


  聂磊表示,我国大江大河保护进入到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淮河流域水生态的保护,需要更高位阶的法律规范来支持。


  他建议,加快淮河保护法立法工作,在总结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淮河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立法重点开展深入研究论证,用好法律武器推动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发挥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优势,用好“检察长+”“一林一警”等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积极推动跨地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淮河流域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努力推动淮河流域联保共治。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聂磊建议,全面加强淮河干支流两侧植树造林,全面构建优质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深入推进沿淮蓄滞洪区、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持续实施采煤塌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石质山绿化攻坚行动,不断提升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沿淮和皖北地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黄山云海壮美如画。水从泽 摄


  包括淮河在内,安徽以“三山三江二湖”闻名天下。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美丽安徽的基础愈加牢固。2018年至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展翅巢湖,扬子鳄扩繁到1.4万余条。全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由安徽省统计局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走高,连续三年稳居90%以上。




积极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访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这不仅符合福建实际,也契合福建比较优势,对于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 黄世忠。


  近年来,福建坚持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自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重大实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在林业碳汇生成、流通、增值、应用等环节积极探索“福建经验”,全省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排名全国前列。福建还拥有全国第二长的海岸线,具有明显的海洋渔业产业优势和巨大的碳汇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省建设,《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和《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均提出要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研究,探索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


  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生态省建设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扎实推进。绿色发展,为福建高质量发展铺就了最亮丽的底色。


  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三洲镇曾坊村河段。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如今,“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型。记者 林辉 通讯员 丘嘉瑞 摄


  黄世忠说,当前,福建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同时,福建省拥有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福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独特的贡献。


  武夷山国家公园。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梁天雄 摄


  黄世忠认为,福建应该发挥独特优势资源,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先行先试。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福建省建立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使示范区成为聚集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一大批骨干企业的平台载体,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谐共生的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


  “绿色发展正考验取舍之道,倒逼产业做‘加减法’。”黄世忠认为,福建作为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且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正逐步探索出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在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上迈新步

——访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


  多年来,云南上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上迈新步谱新篇,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以生态优势、绿色优势助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踏实开启绿美云南建设,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狠抓全省五级河(湖)长制、林长制、国家公园制度等工作落实,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最严格的执法推动环境问题整改。”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长期关注云南的生态保护实践,其中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效,让专注于现代农业产业研究的他振奋不已。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


  “近年来,云南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与全国其他区域错季发展,实现了优势农产品四季生产。目前,全国70%的鲜切花、50%的天然橡胶、99%的咖啡和40%的烤烟均出自云南,茶叶、中药材和核桃的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农产品出口额多年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国第6位,多种农产品出口额排名全国前列。”李学林如数家珍。


  云南澄江抚仙湖。陈飞 摄


  作为连任委员,李学林去年领衔提交的《关于实施“高原红土地保护利用”战略,筑牢西南粮食安全与生态屏障根基的提案》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红壤保护利用关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持续发展。这份提案的提出,弥补了我国红壤保护方面的空白。”李学林在提案中建议,要高位规划红土地保护利用战略目标,倾斜国家土壤治理和耕地保护政策支持,协同推进红土地保护利用与其他区域开发建设战略相衔接,同时建立完善高原红壤保育与质量提升技术标准体系,实施合理轮作、休耕、间套作等种植制度,推广深耕、浅翻、少耕、免耕等耕作技术,全面提升红壤生产生态功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泸沽湖风光。杨峥 摄


  谈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保护重点,李学林认为,云南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努力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案例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争当排头兵。



文字:内蒙古日报记者 帅政 安徽日报记者 李浩 张岳 夏胜为 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云南日报记者 张潇予 

统筹:赵文萃 于涛 兰天
监制:李霞 孙一帆 胡芳

编辑:陈超

校对:董柏杰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