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谋发展,砥砺奋进争一流 |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研工作回顾
编者按
风劲扬帆正当时。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科技工作以省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抓手,以实施“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为契机,以提升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能力为主线,紧密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重点培育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成果和建设重大科技平台,提高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努力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为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发挥科研支撑作用。
面对国家科技计划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前瞻谋划,适时启动项目培育和激励政策,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六年来,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8.35亿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863项,其中“杰青”和“优青”项目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仪器项目1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3项。新增千万以上重大横向项目13项。
2016年,由建工学院蔡袁强教授牵头联合17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滨海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原理与方法”成为学校首个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将有效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台风、暴雨、地震等极典型突发事件和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减少社会危害,项目获批中央财政资助经费3200余万元。
/项目负责人蔡袁强教授介绍项目基本情况/
/会议合影/
“大型装备中一些关键零部件一旦损伤,更换零部件造成的损失巨大,我们采用激光增材制造的方法在损伤的区域修补,变废为宝,让损伤件恢复使用。”2017年,机械工程学院姚建华教授牵头负责的“激光复合增材制造修复与再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资助,中央财政资助经费1443万元。
/项目负责人姚建华教授汇报项目实施方案/
/会议合影/
“针对我国精细化工园区大气污染突出的问题,构建先进的污染监测网络,提升园区大气污染综合管控能力,力争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环境学院陈建孟教授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优势单位共同承担的“精细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全过程控制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资助,中央财政资助经费2903万元,标志着自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以来,学校已连续三年获得该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资助。
/项目负责人陈建孟教授受邀
作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的主旨报告/
/项目团队承办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研讨会/
六年来,学校国家、省部级科技领军人才不断涌现:郑裕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蔡袁强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潘响亮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小龙、梁荣华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衍泰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姚建华、林强、王建国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陈建孟教授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陈胜勇、王建国入选国家杰青,贾义霞、陶新永、张文安入选国家优青;何锋、赵云波入选国家青千,共有4人入选省万人计划人才,20余人入选省杰青。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是培养和聚集高水平科技人员的重要载体。学校始终坚持平台建设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需求、面向区域发展,不断整合资源、凝练方向,积极构建具有研究型大学特征的科研平台布局,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部)、学校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格局,基本覆盖现有主要学科,总体呈现出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学校拥有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绿色化学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平台8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4个。
六年里,新增获批建设国家级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滨海软土工程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4个“国字号”平台,为学校科研事业向更高水平冲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会现场/
/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
视察我校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滨海软土工程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果应用:
中国首个海外百万机组/
新增浙江省绿色农药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手性生物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高端激光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六年里,学校省部级以上新增科研平台数量翻一番,基本实现省部级科研平台主要学科全覆盖,初步形成一院一平台格局。
六年来,“国字号”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我国原料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以“创新合成技术,做精做强原料药”为己任,在波兰成立分中心,与浙江德清县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园发酵中试基地建设完成,牵头建设的“绿色制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有机化工和原料药制造专家陈芬儿
受聘担任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苏为科和Stanislaw为波兰分中心揭牌/
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四年积累与建设,已形成了六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料药合成特色技术,并实现在100多个产品生产中的应用,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
/中心常务副主任苏为科向专家组介绍中心产业化成果情况/
/专家组现场考察德清生物医药产业园中试基地/
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完成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提出新时期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稳步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
国家大学科技园再获科技部“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佳绩。
重大科研成果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识和集中体现。“工大人的追求,是把学问做在重大产业上,把科研论文写在经济建设上,让校园里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贡献工大人的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名誉校长沈寅初如是说。六年里,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中国专利优秀奖6项,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21项,浙江省专利奖金奖4项。
/2012年,姚建华牵头完成的项目成果
”激光表面复合强化与再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郑裕国牵头完成的项目成果
“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高增梁参与完成的项目成果
“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高从堦院士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2008年1-2018年9月的十年间,ESI全学科我校共发表论文9153篇,总被引77726次,高被引论文77篇。在全球5701个进入全球前1%的机构中位列第1309位(前22.96%)。新增ESI 1%学科3个,使学校的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2015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016年)和农业科学(2018年)五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的1%。俞立、陈胜勇、周根贵教授入选计算机学科高被引学者榜单,郑建军教授入选建设与建造学科高被引学者榜单。
/数据来源/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最新数据,截止2016年底,学校以272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继续位居全国高校第10位,以累计12项中国专利奖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据中国专利保护协会《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影响力》报告,浙江工业大学入选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榜单,位居榜单第23位,是浙江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榜单的创新主体。2018年,科学技术研究院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获表彰的浙江省4个先进集体中唯一一个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影响力入选奖牌/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奖牌/
“科研要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一直强调要牢固树立“立地顶天”的科研理念。六年来,学校科研成果紧密对接我省八大万亿产业和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优势特色学科与区域支柱产业的深度对接。
在服务绿色化工与能源产业方面,学校的化工学科体系完整,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优势学科,为我省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许丹倩教授团队针对农业生产重大需求,深入系统地开展了防治作物病害的新农药创制开发与应用,目前已有6个噻唑锌相关产品取得农药正式登记,实现了产业化和商品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对提高我国新农药创制能力、调整农用杀菌剂产品结构和保障农业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噻唑锌车间/
/噻唑锌系列产品/
计建炳教授团队研发的超重力精馏技术,让传统化工设备“放下身段”,实现了过程强化和设备小型化的双重目标,已在化工、制药、精细化工等行业的230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研发的折流板式超重力床在世界范围内填补了超重力技术在连续精馏领域应用的空白,为全球已沿用了200多年的精馏塔创新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板式超重力床制造加工现场/
/板式超重力床用于氨氮废水处理现场/
李小年教授团队研发的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实现了高品质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生产关键的共性催化剂与工艺装备技术的突破和跨越,制造产品从原来应用于普通轮胎等低端市场向航空和赛车轮胎、高铁和导弹(火箭)与防弹衣等高端的跨越,满足了国家重大行业和“军民融合”战略的需要。
/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我校核心催化加氢技术生产车间/
/应用核心催化剂及其关键技术生产3-氯-4-甲基苯胺车间/
在服务医药产业和“健康中国”战略中,国家级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药学、生物、化工等优势学科,与华东医药、浙江医药、海正药业等制药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先后攻克了维生素D3、维生素B6、阿卡波糖、萘普生、阿托伐他汀等一批重大药品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了系列技术先进、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化成果,为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做出了“工大贡献”。
/维生素D3生产车间/
郑裕国院士团队研发的阿卡波糖片“卡博平”,打破国际制药巨头德国拜耳公司对技术和市场的长期垄断,建立了阿卡波糖“中国标准”。药品惠及千万糖尿病患者,累计为国家节省近30亿元医保支出,每位患者每年少花近千元,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证书/
/阿卡波糖片剂“卡博平”/
在服务环保产业方面,高从堦院士团队,面向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围绕“膜材料和膜分离技术开发”“污水与废水处理及资源化”进行集中攻关,合作研发国内第一款PTFE高能膜蒸馏器,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填补了国内膜蒸馏组件生产空白,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高从堦院士代表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中心
在中国膜产业发展(湖州)高峰论坛上发言/
/第二届先进膜材料与技术前沿研讨会/
陈建孟教授团队研发的“低浓度VOCs和恶臭气体净化新技术”,在10多个行业建立了120余套净化工程装置,实现了污染物显著减排,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工程实验室利用VOCs污染控制技术
在宁夏实施的废气治理工程/
/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废气净化工程/
在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军民融合”战略方面,姚建华教授团队的工业装备核心部件激光制造与增材再制造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内三大动力集团及工业汽轮龙头企业,全国85%以上的工业汽轮机组都使用了该项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汽轮机转子总成/
/叶片的CNC机床激光强化过程/
高增梁教授团队研发的核电设备结构完整性与可靠性技术,给核反应堆穿上了一件保障安全的“金钟罩铁布衫”。团队研发的冲拔式冷旋压大直径高压无缝钢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能用该技术生产大直径高压无缝钢瓶的国家。产品已批量应用在海军装备、天然气高压储运等领域,出口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
/冲拔式冷旋式大直径高压无缝钢瓶1/
/冲拔式冷旋式大直径高压无缝钢瓶2/
袁巨龙教授团队的研发的高性能滚动轴承产品,打破国外封锁,在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占有率达90%以上,为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以及其他卫星、火箭、导弹、核反应堆等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关键性轴承产品和重要技术与装备支持
左:项目组加工的高精度圆柱滚子
右:圆柱滚子轴承
左:大型轴承检测试验机
右:精密球体加工设备
为响应党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部署,在“军民融合”领域,阮健教授团队致力于液压基础控制元件的基础研究,研发了2D流量阀、2D压力控制阀、2D伺服阀等系列2D阀,以及2D活塞泵等液压基础元器件,并开发出与之匹配的高性能电-机械转换器、高速开关电磁铁和嵌入式数字阀控制器等控制器件,产品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舰船等军工领域,以及机床、工程机械等民用领域。
在服务信息产业方面,学校智能交通协同创新实验室与浙江浙大中控深度合作,基于阿里“城市大脑”,联合开展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域交通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相关成果在杭州城区高架和萧山区进行了应用,为杭州市交通治堵做出了贡献。
/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智能交通创新实验室/
为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不断探索科研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创新举措。
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科技项目认定办法》、《浙江工业大学科技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浙江工业大学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经费配套实施办法》、《浙江工业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计划”实施办法》、《浙江工业大学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
在科研平台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浙江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细则(试行)》、《浙江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浙江工业大学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
在科研成果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浙江工业大学专利管理办法》、《ZJUT TOP 100理工类期刊目录》、《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论文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知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学术交流繁荣计划”实施办法》、《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
迎接学校第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 officialzjut -
来源 / 科学技术研究院
联系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
点赞,喜迎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