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回本源 砥砺奋进育新人 |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编者按
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中国共产党浙江工业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隆重举行。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全力冲击国家“双一流”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回眸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和我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为新时代谱写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总结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首要政治任务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强大动力,满怀信心地迎接第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浙江工业大学报》、浙江工业大学网站、浙江工业大学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喜迎党代会,建功新时代》专栏,回顾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各项成就。本文从人才培养角度,对我校过去六年多来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昭示未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始终是浙江工业大学办学治校的不懈追求。六年来,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构建起了多元、开放、协同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育人为本,坚守大学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2012年12月,学校召开第八届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的目标,深入阐释了“什么是一流的本科教育”、“为什么要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如何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等三个基本问题,强调全校上下“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内涵发展,为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而努力奋斗”。
2016年3月,学校制定出台《中共浙江工业大学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决定》,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将提高学生和社会满意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建立体现研究型大学特征的一流本科生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
2017年8月,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在学校暑期中层干部会议上强调,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成长平台、发展空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
立德树人,初心不改;教书育人,一路奋进。
六年来,学校获得了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超过以往历年获奖数量之和。
六年来,学校在浙江省属本科院校业绩考核中连续总体稳定在第一名。
六年来,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推进。到2017年底,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认证,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五名,学校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六年来,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排行榜中,浙江工业大学以227项奖励数名列全国第19位。
六年来,本科学生继续深造率从22.2%跃升至31.5%以上。
六年来,6名学生入选全国百名大学生“创业英雄”,1名博士生获评“全国百篇优博”,3名博士生获评国家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位博士毕业生入选“香江学者计划”。
六年来,2位教授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位教授当选为2013-2017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委员。
……
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将本科教育始终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持续加强研究生教育,通过榜样引导、制度激励、职业培训和氛围营造,真正让教师回归教育本源。
2018年10月9日下午,屏峰校区丹桂飘香,图书馆报告厅里掌声雷动。一位身着西装的银发老人稳步走上讲台。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校生物工程学科首席科学家沈寅初教授。就像往年一样,80岁高龄的他坚持站着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沈院士的这一课,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丰盈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下课,等候多时的大一新生郑子航就冲到沈寅初院士面前请求签名。“我希望能成为像沈院士一样的人,始终保有‘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科研精神。”
沈寅初院士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提出:全体教师要始终牢记“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使命,把育人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六年来,学校深入推进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建设,一批专业(学位点)、核心课程责任教授岗位得到优先设置,一套全面的教学工作奖励体系逐步形成。
首度设立“教书育人贡献奖”,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潜心育人;开始推出课堂教学“优课优酬”,每年投入400余万元奖励25%的“优课”;开始实施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开设研究生导师学校,让更多思想素质硬、科研水平高、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加入到研究生指导队伍;开始实施本科教学投入每年“六个一千万”,深入推进本科教育全面建设……
2017年校首届“教书育人卓越贡献奖”颁奖
多媒体教室设备全面更新,标准化考场、空调成为教室的“标配”,一批“智慧教室”崭新亮相;一批批教学示范课陆续推出,一批批spoc课程纷纷上线;“青年之声∙我与校长有约”定期推出,学生的声音被仔细聆听;“我最喜爱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展现风采,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MATLAB创新奖,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最高奖项,每年在全国本科生组中仅设1项;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竞赛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比赛。2014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美国的1338所院校、25347个队、7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我校信息工程学院陈超、经贸管理学院唐梦珏、计算机学院杨克宇组成团队,从全国本科组22233个队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本科生组最高奖——“MATLAB创新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全国唯一非211院校。
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本科生组最高奖——“MATLAB创新奖”颁奖
一项项成绩的取得,一份份荣誉的背后,是学校坚定推进立德树人、坚守育人初心的使命与担当,是广大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
二、德育为先,激荡社会新潮
“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校党委书记蔡袁强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全员育人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学校通过落实全体教师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纳入教学计划,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通过实施责任辅导员制,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十项计划”培养体系,促进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通过全面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生德育导师”制,把教师课外育人工作量纳入职称评聘条件和学校年终绩效考评,营造了“人人皆是育人之师”的浓郁氛围。
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大会
2018年元旦前夕,浙江工业大学的一张“请假条”意外走红网络,各地媒体争相报道。这是学校食堂的厨师何师傅,在回老家前在窗口前留下的:“母亲大人去世两个多月了,至今心一直好痛,子欲养而亲不待,老人家渐行渐远了……天真的好冷,同学们有否给父母嘘寒问暖?如果还没,赶紧打电话,现在就打,好好地用行动去孝敬给予你生命的人”。很多在食堂的同学都看哭了,很多人随后便拿起手中电话问候父母……
全过程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学生学习、接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包含着“思政元素”、育人机会。机械工程学院的核心通识课《振动中的科学、技术及艺术》,将国际最前沿的声学振动科学知识和技术探索纳入课程体系,带领本科生参与国家大飞机“C919”工程的飞行声学振动试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立志科学报国的理想抱负,同时通过严谨的工程实践教学,将复杂工程领域的职业伦理润物无声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2017年12月,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读会”正式揭牌。而创赛于1998年的浙江工业大学“知行杯”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届,每年直接参与学生近5000 人,成为学生理论学习的思想盛宴。学校还通过“五四”火炬接力赛、文艺演出、话剧、漫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排演了以学校英模人物、“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杨济源同学为原型的校园先锋话剧《遗失的美好》,多年来在坚持校内公演的同时还在兄弟高校巡演。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和引导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青春杯”五四火炬接力赛
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健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全面实施大学生成长助航计划,构筑起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和谐稳定与成长帮扶、接轨社会与理想就业”三大育人综合平台,搭建了本科生“X1+4+X2”学生工作格局和体系。探索文化育人、党建育人的途径,连续六年举行研究生毕业冷餐会及学位授予仪式,形成了具有工大特色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举办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案例大赛、研究生党员“先锋引领”“红色锤炼”等系列活动,构建起“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体系。推出“和山青年论坛”,开展“百名博士话成才活动”,一批优秀青年博士教师通过讲述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激励在校学生追求卓越、奋发成才。
首届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案例大赛
学校通过实施“民生工程”等积极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成长环境,建成党团之家、青年周末影院、书咖书吧、众创空间等“第三育人空间”8000余平方米。2016年3月,学校推出“书香工程”,通过在生活区普及阅读文化场所,征集百本工大书单,开展阅读征文比赛,组建读书沙龙俱乐部,每周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帮助学生领略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打造具有人心向学、积极向上的“书香校园”。
书香工大沙龙主讲人评选活动
截止目前,学校构建起具有930个微博、101个微信公众号、50余万粉丝的学校新媒体矩阵,“印象工大”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精弘网络入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建立了1200门次的数字课堂,累计访问达490万人次;100多位教师坚持15年为学生提供在线答疑,“E路良师”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过程中,想方设法利用校园里的一切育人元素,努力使各种教育形式都回归教育的初心。每年9月,为在报到期间过生日的新生举办集体生日会,为过年不回家的学生举办温馨暖人的“留家庄”,营造学校如家的育人氛围。逐步建立育人育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形成普惠型资助与发展性资助相结合的资助工作体系,陆续建成一批育人特色基地,包括“最强党建宣讲天团”、“发展性资助计划”实践基地等,深入实施招生“四个一百”工程和就业“百千万”工程,建立“家长学校”,实施“师友计划”,不断推出品牌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成长成才。
三、能力为重,深化建设内涵
学校全面落实“产出导向”教育理念(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根据需求导向、能力导向和目标导向,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课堂,不断促进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
“做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上最受学生欢迎的课”是生物工程学院裘娟萍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她的课,时常在学生的期盼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裘老师的《微生物学》课程,将人生规划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开展研讨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90后毕业生在感谢裘老师时说,把他们从网游世界吸引到了微生物的奇妙之旅,不仅指导学业,还在工作、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不是妈妈胜似妈妈”。
裘娟萍老师的教学改革,正是六年来学校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坚持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学校努力推进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外结合的“三个转变”,通过实施探究式、项目式、研讨式、案例式和混合式等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等能力。
第九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颁奖现场
专业建设审时度势。六年来,学校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按照“面向需求、优化结构、突出优势、打造特色”的原则,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布局新专业,将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近些年主动适应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万亿产业发展,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制药等“新工科”专业,同时面向产业发展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本科专业和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业“瘦身”、“强身”计划,主动停招7个本科专业、调整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现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7个浙江省优势专业、12个省特色专业。
专业认证先人一步。六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学校已有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住建部专业评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4年10月,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通过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参与的专业认证。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此专门发函,认为我校两个专业在认证工作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为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联合专家组来校现场考查
全面推进培养模式改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2017年,学校成立“健行书院”,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完善按类招生办法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通识、求创新”的思路,对学生实行“1+3”两段制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亮点纷呈。六年来,开展本科“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建设通识核心课程52门、大类基础核心课程(群)14门、专业核心课程111门,分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教育部研究生课程体系试点建设,开展“百门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牵头并联合省内五所高校,探索浙江省高校研究生课程的协同建设,实践成果获首届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成果一等奖。课程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六年来,投入300万建立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化课程教学平台,打造一批在线开放课程(SPOCs和MOOCs),目前已上线课程700余门,建成国家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省精品在线课程6门。
实践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学校通过打造校地、校企、校校、国际合作和协同创新中心五大平台,构建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2018年,将所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入库,184项实习计划上线,4487名学生注册云管理平台,全面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习教学指导和过程管理。化工等专业不断推进“四位一体”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诺基亚等单位长期向计算机学院“捐教”“捐课”,将最新的技术、工程案例、管理经验等引入课堂教学;恒生、阿里巴巴、浙大网新等则将企业“搬进”了浙江工业大学校园,在校园建立“模拟企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学校已建设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对接区域产业经济,深化“产学研”协作育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1人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2人获得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通过对接区域制药企业需求,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同时,解决产业技术难题。2016级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尹实参与同浙江花园生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二十五羟基维生素B3研发”,为企业创收逾千万元;2016级博士徐峰等人参与的项目发明并采用新型催化剂,优化原有工艺,为企业成本降低50%。机械工程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入选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2016年产学研合作好案例(共13家)、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
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通过推进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培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研究生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数实现倍增,2017年占比全校发表总数的近60%。本硕博均就读于我校的张文安,见证了工大教育飞速发展的六年,更是成为了工大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缩影。201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浙江省属高校的零的突破;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18年入选全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理想决定高度,当我们还年轻就应该去逐梦。我始终坚信既然做研究就要永远保持这种滴水穿石、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这是张文安的追求,也是全体工大学子共同的信仰。
2018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
四、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要求,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前行。
责任教育,让家国情怀扎根学生心灵。学校通过“书香工程”、最美毕业生系列等主题教育活动和研究生支教团、暑期社会实践与“双百双进”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努力提升学生的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六年来,学校累计选派6批共33名志愿者赴四川万源开展支教服务活动;以寻访“红船精神、美丽浙江、一流高校、知名校友、青春榜样”为主线,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伍3500余支,参与学生近5万人次,工大学子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选拔近万名“小青荷”“小梧桐”等各类大学生志愿者参加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全国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169名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西藏专招工作,工大学子参加人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
最美毕业生活动
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创新精神融入学生成长的血脉。学校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和科研训练为抓手,将创新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全校已开展40余个学科竞赛项目,覆盖所有的学院和专业,每年参与学生超13000人次。六年来,全校累计获国际级奖项82项,国家级奖项453项,省级奖项1205项。研究生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三大索引论文1682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94项。越来越多的学子在Nature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出他们的学术创新之声。
让技术创新作为创业的支撑点,双创教育和成果转化不断推进。六年来,学校建设“创新工坊”、“工创梦工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校级众创空间2530平米;合作共建富阳“工创谷众创空间”、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苗圃等36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4余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资助基金。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校党委书记蔡袁强看望慰问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邓建波,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本科生,他从大二起投身于创业大潮,曾经两次创业失败,欠下不小的债务,却不言放弃,最终创建“青团社”平台,五年内融资7000万,免费为200多万注册大学生提供兼职服务,入选2018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消费科技领域),获得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6年全国百名大学生“创业英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时任中财办主任刘鹤、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等领导先后到访和考察。
“青年之声 我与校长有约”活动
宽视野,就是要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学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历留学生将近1200多名,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我校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建立中外合作培养、访学、游学和国际化短学期相结合的4S国际化培养模式(Sandwich、Scholarship、Second Campus Experience、Summer School),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就业力和竞争力。“我喜欢这样的国际化课程,可以与不同国别和背景的人交流和互动,也许不能在当时立刻获得什么实际的知识增加,但是眼界的开阔和新得到的想法一定会在未来,用我不知道的形式影响着我。”2014级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鲍鹿鸣在完成《中外联合设计》暑期国际化课程学习后这样说。学校2014年开设首门暑期国际化课程《跨文化工程问题解决》,2016年启动暑期国际化课程项目和海外名师讲坛项目,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过去六年多来,学校联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开设暑期国际化课程30多门和海外名师讲坛14个,共有1200余名学生(含160多名海外高校学生)参与学习。
学校设立建设“第二校园经历资助基金”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资助基金”,重点资助本科生一个月以上、研究生三个月以上的海外访学和参与各类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累计资助近四千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交换学习,在校具有国(境)外交流交换经历学生占比逐年提高,2017年占比近10%;加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推荐和宣传,项目申报和获资助研究生人数屡创新高,近三年年均增幅超50%。在一系列举措的激励下,研究生和中外导师结成了学术共同体,大大提升了研究生学术水平。2013届博士生张丹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联合培养,归国在读期间,在中外导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2篇;毕业后,成功入选“香江学者”计划。2017届博士生蔡秋霞曾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归国后在中外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坚守初心,回归本源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六年风雨兼程
六年春华秋实
站在新的起点上
浙江工业大学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奋力哺育时代新人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
迎接学校第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校庆大事件 | 创新创业论坛暨《中国大学校友创新创业采风》丛书首发 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
▶六五校庆 · 相聚工大 | 校友代表大会暨第七届理事会议顺利召开
- officialzjut -
来源 / 教务处 学工部 研工部 团委
封面 / 沈书涵
推送 / 张禹辰 何启浩
联系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
点赞,喜迎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