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如潮!290万+点击量,这位浙工大教授的课从线下火到了线上
三尺讲台,满园桃李
二十五年专注物理基础教学
“对学生嘛,
我就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热情一点,耐心一点。”
“说到底,你只要把这个学生
当做你自己的小孩一样
去引导他就对了。”
他是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是我校基础物理系列课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
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五项和二等奖两项
他是理学院教授
施建青
从教25年 好评如潮
施建青从1994年进入浙江工业大学,至今已有25年。从学校科研处到学院,再到教务处最后回归学院,虽然岗位在变动,却从未离开过讲台。他说“我喜欢教书,学生就像我自己的小孩。”一句“我喜欢”,是他坚持二十五年的唯一理由,如今,已是桃李满园。
从教25年的施建青在工大学生中好评如潮。他们在谈论到施老师时,第一反应就是“耐心”“特耐心”,“每次施老师上课都从容不迫,和颜悦色,让我感觉物理并不可怕”,“施建青老师是热爱生活的大师”...更有学生评价:“施教授把一辈子奉献给了工大,奉献给了工大学子,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
对于教学,施建青表示:“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要从教会转变为学会,但学会也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会学,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凌晨3:22,助教007在MOOC平台上回复了睡前的最后一个问题。忙,是施建青主讲和负责的大学物理预科课程的老师们的常态了。
在学银在线的MOOC平台上,这门课程的总浏览量目前达到2992108人次。如今,这门火爆的课堂已经成为线上的“网红课”,累计点击量接近300万,并且设置了24小时内在线答疑功能。“只要学生有问题,想学,就一定可以找到老师。”在最忙的时候,这门课程安排了4位主讲老师和8位助教。
这门预科课程面向高考时未选考物理科目,但大学却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是新高考背景下第一门针对此类学生学习需求而开设的预科课程。物理和生物、化学不同,它强调自身逻辑体系的严密性,这就需要对高中知识进行补充。
面对知识点繁多而课时不足的情况,施教授和他的课程团队大胆创新,突破传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用32个学时,完成高中将近一年半的学习任务。
2012年,施建青曾去美国走访十几所高校,从全球顶尖高校到社区学校。他发现中国在高校教学方面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不足。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周的上课时间是25~35课时,有效学习时间按70个小时计算,国内实际教学中课内课外的时间比约是1:1。反观国外,分为三学期制,芝加哥大学的行政副校长表示:在芝加哥大学,每学期一般学生修读3门课,优秀学生修读4门课,非常优秀的天才型学生修读5门课。一门课一般为三个课时,课内课外的时间比达到1:5。国外高校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而国内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施建青选择从教材改革开始。“物理强调简单、对称、和谐、美,就是最好的,爱因斯坦也相信这一点。这是我做教材的基本观点”。
施建青从1997年开始编写讲义,2001年主编出版教材,2006年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12年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专注教材的编写工作,坚持基础物理教材领域的革新。他所主编的大学物理教材打破了传统以力、学、声、光、电为分类标准的教学模式,而以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性质为主线,从现代物理的思想高度来阐述基础物理的内容,是一部突破传统体系、改革力度较大的面向工科学生的新教材。
“最重要的是以课程的建设、教学的改革来带动教材的建设,编写一套好教易学、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有深度和特色的大学物理教材。”二十年风雨,二十年坚持,施建青一直走在基础物理教学改革前沿。
•组乐队、玩竞赛、放弃浙大直博...他不是你印象中的ZJUT工科男!
文字 / 王潇萱
照片 / 朱诗雯
推送 / 李泠珂
投稿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
点击“在看”,为施建青教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