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课堂有点“甜”!
有这样一位年仅32岁的青年教师
从教仅仅两年
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好评如潮
“幽默”“生动”“受益匪浅”
这是学生对他课堂的评价他是一名理工男
但,他的课堂中极具人文情怀
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
他荣获工科组一等奖
取得了浙江工业大学
在此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他是谁?
他就是浙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刘育京
水和糖有机溶解,调和出最甜的教学味道
“刘老师总能抓住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趋势,将知识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
在刘育京看来,简单地将一堂课的一半时间拿来讲课本知识,另一半时间讲科研经历,这不算真正的科研与课堂融合。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无法完整接受基础知识,还会产生对科研的排斥心理。
他把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比喻成水和糖的关系,二者是有机溶解的关系。
刘育京曾设计过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系列课程。在讲到材料测试技术领域最前沿的部分——冷冻电子显微镜时,由于传统教材关于这项技术的介绍很少,他便拿出自己所在科研团队近期的科研思路来举例:
“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与普通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相比,有着极大的优势。因为普通透射电子显微镜有着原理上的缺陷,会对材料造成不可逆的热损伤,继而无法对材料最基础的结构单元做精细化表征,而冷冻透镜正是克服了这一缺点”。
通过介绍科研团队在显微镜这个项目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刘育京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很多前沿知识往往也是课程中亟待增加的重要内容。只有让学生知道学科制高点在哪里,才能激发他们攀登、创造新的制高点的信念。”刘育京表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姜驰说:“刘老师总能抓住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趋势,将知识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
理工科课堂上的人文情怀
“他总是会给我提出一些特别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也是带着对老师的这份信任和鼓励,我才能去不断地尝试并最终解决问题。”
刘育京是个标准的理科生,虽然日常打交道的是精密的科学,但闲时还是会沉醉在诗意的文字之中。大学时期的刘育京就阅读了大量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这极大地开拓他的视野。
“我特别爱读历史。”刘育京说。他家中的藏书中,一大部分是古代的历史原著。除了享受阅读,也能从过往中汲取知识,在他看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并非一句空话。
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使刘育京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感染力,一方面他总能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氛围,幽默诙谐,张弛有度,另一方面学生们平时也特别喜欢向他寻求建议和帮助。
“老师的文学素养真的很高,在冷冰冰的测试基础课上也能感受到人文情怀。”姜驰说,“他总是特别的正能量,可以让身边的人特别相信他。之前有个课题涉及自组装单分子层,实验过程中我常常不自信,不断怀疑自己。但每次跟刘老师交流之后,他总是会给我提出一些特别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也是带着对老师的这份信任和鼓励,我才能去不断地尝试并最终解决问题。”
刘育京坚信,即使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懈怠文字功夫,文学不仅仅只是用来阅读的,还是用以提升自己写文章的逻辑能力与表述的文字功底的一剂良药。
浙江工业大学的“书香沙龙”活动中,刘育京曾作为嘉宾分享了《菜根谭》一书。“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他将阅读《菜根谭》时的思考提炼,为同学们提供人生建议。而“青椒”刘育京作为五名研究生的导师,也常常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学生们,“因势利导”是他常常强调的。
“没有哪种标准可以定义个人成功或失败。”刘育京一字一句地说,“大学生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活出自己的颜色。”
问及对学生的期许,刘育京说:“希望他们能在研究生阶段建立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早日确立个人的发展方向,踏实学习、勤勉科研,努力去更高的平台看看,视野也会更开阔。”
|往期回顾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