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3年矢志不渝,只为锻造国之重器

江北区融媒体中心 江北新闻
2025-01-03

李雪松

重庆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加工中心操作工

“中国是大国,大国需要重器才能守卫,我甘愿一辈子做那个重器锻造者!”

01


中国兵装集团最大军工企业里的

“学徒工”

2020年8月28日晚9点,以往几乎不看电视的李雪松,一反常态地早早坐在了电视机前。

 

中央电视台7频道《国防科工》栏目激昂片头乐响起时,李雪松攥了攥拳头。

 

这期《国防科工》节目,耗时近27分钟,详细揭秘了一款中国国防重器“埋头弹多功能突击炮武器系统”。

 

该系统在节目中被称之为“颠覆战场”的武器系统,中国从2006年开始研制,2016年在航展上亮相,2020年才完全解密,其仅40毫米的口径却能击穿140毫米坦克装甲。

 

同时该武器系统仰角近90度且射速极高,兼具地面和防空双重打击能力,是直升机、无人机、甚至末敏弹的克星,被誉为亚洲首款未来火炮。

 

“这‘大杀器’我参与了制造!”坐在沙发上的李雪松语音都有些颤抖,这个秘密他保守了14年,直到央视播出他才告诉妻子。

 

作为重庆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那个普通的夜晚对李雪松来说是人生中难得的“阳光下的骄傲”时刻,但事实上他胸中类似的骄傲还深埋着许多许多。

▲李雪松专研机床操作

2001年,年仅19岁的李雪松带着几分懵懂走进戒备森严的彼时还叫做望江机器总厂的单位,一家坐落在重庆江北区郭家沱街道的历史悠久的兵工企业,开始了他23年来不断挑战、迎难而上的职业历程。

 

“实际上,我们进厂就是为了参与当时一款重点国防装备的研发。”与李雪松一同进厂的是27名精挑细选的数控专业年轻人,当时赋予他们的身份仅是“学徒工”。

 

但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却是在这个传统制造型军工企业里,建设同年开建的精密加工车间。

 

“师傅,我们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出师?”望着满车间的进口精密机床,李雪松有点怯场。

 

“几年?要是打仗,你说敌人会等你几年?”师傅淡淡一句话,让19岁少年心头巨震,一股沉甸甸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激荡全身。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这工作和其他机床操作工很不一样,我的工作关系到中国的国防,关系到祖国千家万户的安危。”李雪松回忆,那一瞬间他就彻底明白了自己从今往后的身份烙印:中国军工人。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仅仅8个月后,李雪松成为第一个能独立操作进口精密机床的“学徒工”,并立即投入到一个国家重点国防工程项目。

2004年,李雪松凭借在该项目中异常出色的表现,升任为精密加工车间2组组长,时年仅22岁。

 

同在2004年5月,李雪松带领的2组,被授予“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班组”称号,一时震动军工行业。

 

唯有身处这个特殊行业的圈内人,才大略能猜出这个称号背后,蕴含着多么重要的贡献或重大突破,那背后甚至可能隐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重大进步。


02


“人脑数据库”+自磨刀具

一个军工工匠的惊人绝活


升任组长,拿到巨大荣誉,可李雪松什么都不能说,只能是将荣誉深藏,继续围绕着他身边那些机床转。

 

“我们组长那个时候,就已经练就了一手绝活,可以同时操作三台精密机床!”同事道出了李雪松的秘密,但他却对当时的一件棘手事犯难。

 

原来,经过多年高强度运转,那些精密机床的加工精度在不断下降,但我国武器装备的加速升级对工件精度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这两者构成了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李雪松(左一)和同事探讨专业技术知识

当时一款最新装备的零件精度要求是0.008毫米,但彼时车间机床公差却是0.01——0.02毫米。即便是外行也知道,这已是两个数量级的差距,理论上无法弥补,除非换上更精密的机床。

 

面对这种理论上的不可能,李雪松发了狠。他家也不回,天天泡在车间,靠着一点点摸索和既往经验,硬是像悬丝诊脉一般,摸透了旧设备的各种微妙精度变化,甚至还为不同机床建立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动态精度数据库”。

 

同时,他又据此建立了一个“星形对系及相应机械补偿参数数据库”,等于是把机器最微小的公差脾性全部摸了个透。用通俗的话说,李雪松等于是依靠经验和细致,依靠人力与技术,组建了一系列的“人肉数据库”。

 

最终,依靠这系列远超毫厘精度的科学数据库,让李雪松用旧机床加工的该批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就达到了不可思议的99%以上。

 

事实上,彼时的李雪松已凭借类似科技创新和革新的一系列绝活,获得了重庆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在内的一系列大奖。但由于他更多的高精尖技术创新因保密原因等,根本无法参评,只能是在军工行业内部成为标准性规范。

 

不过,完成重任的李雪松没感受到多少喜悦,反而眉头紧锁。

 

“因为我发现,随着技术进步,我们精密加工行业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超精密加工领域。”李雪松强烈的危机感,始于国防科工一型高端空防系统的试研制。

 

当时该武器系统一个零件,精度要求远超现有机床所能达到的极限,必须进口超精密机床才能胜任。但从国外进口超精密机床,即便最快速度也要一个月,根本来不及。

 

“雪松,你能不能试试?”望着领导焦急又热切的眼睛,李雪松默默点头。

 

但超精密机械加工不仅是机床的问题,还有刀具。当时现有刀具根本无法胜任超精密机械加工,车间三次试车,就连续干废了三支刀具。如重新进口整体式硬质合金镗刀杆一支就需2万元,且同样面临时间来不及的问题。

 

这意味着李雪松得从磨制出合适的刀具开始。他拿着千分表打表测量,用车间普通刀条开始修磨加工,从0.01毫米的基础开始调整刀具孔径,直至修磨到符合技术标准。

 

当李雪松修磨的刀具首次试车成功时,车间沸腾了。

 

大家清楚,李雪松这是以200元的刀条,替代了2万元的进口刀具,两者差距高达100倍。仅这批零件加工就节约刀具成本和减少废品损失,价值300万元。

 

“李师傅,你这是跨界成了高级磨刀匠了哦!”当试车成功后,同事庆贺时打趣道。


03


新技术试验

实现“抡大锤打磨不锈钢镜面”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所有土法上马的临时性技巧,在数字加工时代都注定无法走得更远,李雪松迎来了技术生涯的再一次考验。

 

2010年,我国一型主战装备试研中,一款零件系高复杂性不连续、不规则曲面,且加工精度远超之前,原有精密机床已经完全无法胜任。

 

为解决这一重大科研项目卡脖子问题,望江工业从国外进口超精密加工机床,属非英文的全外文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全外文操作界面。更棘手的是,该机床甚至连基本运作逻辑,都和以往机床截然不同。

 

语言关、文字关、操作逻辑关,还有编程语言关、编程架构关……这一关又一关,仿佛重庆的崇山峻岭,一眼看不到尽头。

▲李雪松(左二)向年轻人传授工作经验

“别的机床工只管加工零件,我却需要清空旧知识和技术体系,从头开始学机床最基本操作。”从零开始的李雪松压力多大无从知晓,众人唯一知晓的是,不到3个月后,李雪松已可以如臂使指地操作这台全外文超精密加工机床。

 

可一切不过回到起点,因为该主战装备的关键零件,仍静静躺在图纸上,停留在概念中。

 

开机、试切、没日没夜地干,这一干就是整整两个月。两个月后,各路验收组齐聚,最后给出结论:关键部位边缘角出现裂纹,废品。

 

耗时两个月、价值4万元的零件,一夕之间打了水漂。但军工人没有时间沮丧,再度试制同一天就启动。

 

又是两个月后,坏消息再度传来,仍不合格,依旧是关键部位边缘角出现裂纹。此时,时间已经过去4个月,损失已达8万元,继续下去将会延误装备定装生产,干系甚大。

 

紧急质量分析会上,各环节负责人众说纷纭,有说材料不达标的,有说工艺有问题的,唯独李雪松独辟蹊径地表示:“有没有可能是圆角打磨不规则、粗糙度不达标,导致的应力聚集引发断裂?”

 

相关环节负责人不服气,表示这种粗糙度已经是工艺极限。李雪松也不恼,就轻轻说了一句“要不我来试试吧?”

 

李雪松一语惊四座。拿机床调整粗糙度,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抡起大锤打磨不锈钢,还必须打磨出可以清晰照出人脸毛孔的镜面效果,也就是俗称的抛光效果。

 

众人不可置信的眼神中,李雪松解释,如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再光滑的金属表面,也是一层层类似梯田的结构,只是越光滑那梯田间隔越小罢了,而现有的进口超精密加工机床,“我感觉可以试试它的最大潜力”。李雪松解释得生动,可过程充满了晦涩和艰难。他利用完全自学的UG建模,对进口机床进行重新编程,压榨出了这台机床的最大潜力。

 

同时,他还编程研发出了一种崭新的人字形曲线槽、高精度同轴孔程序和工艺,靠着新技术、新创造,他硬是实现了“抡大锤打磨不锈钢镜面”的效果。

 

最终,该高难度加工零件顺利通过验收。


04


未雨绸缪

提前锁定“未来金属”超精密加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钛合金就因具有强度高、密度小,机械性能好,韧性和抗蚀性能好的特点,被全球各大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火箭、导弹等高尖端领域。

 

但钛合金的加工,一度是世界各大国都极为头疼的难题。钛合金的硬度大于HB350时切削加工特别困难,小于HB300时则容易出现粘刀现象,也难于切削。

 

这一世界级难题,毫无征兆地摆到了李雪松面前。

 

2022年,一个重点国防工程项目的核心工件材料,就是全钛合金材料,这一加工重担再次落到李雪松身上。

 

从未接触过钛合金的李雪松,赶紧又恶补材料学。初步了解就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变形系数小、切削温度高、极易造成崩刃等等,这么说吧,所有机械加工的不利特点,几乎都集中到了这种金属上了。”李雪松深感棘手的同时,萌生的不是退意而是进取之心,“武器轻量化是全球大趋势,今后钛合金的超精密加工可能是常态化,中国绝不能掉链子!”

 

凭着一个军工人的敏锐嗅觉和超强责任心,李雪松在不断攻关钛合金超精加工技术难题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同步把自己所思所学所得,一一记录在册,希望寻找到钛合金超精密加工的共性特点和工艺特点。

▲李雪松记录生产进度

超精加工钛合金需要什么样的刀具、什么样的机床、加工速度多少、角度多少、进刀幅度、余量把握……没有任何人交给李雪松的任务,他却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对着钛合金这种未来金属的超精密加工全流程进行深度研究。

 

一年后,一本超过5000字的《钛合金超精密加工工艺手册》在李雪松的笔记本上诞生,里面涉及到了该特种金属的切削、打磨、攻丝等方方面面的工艺,以及最为宝贵的各项核心技术参数。

 

“这是长安望江工业首个钛合金加工工艺规范性文件,属于不传之秘。”这本完善的加工工艺手册,填补了钛合金加工技术空白,一举获长安望江工业科技创新成果(技术革新类)二等奖。

 

鉴于李雪松在特种材料超精加工领域的卓越见解,2023年9月,中国国防邮电工会主办的“佳力奇杯”技能竞赛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数控加工竞赛中,组委会特邀李雪松为大赛进行命题,并且还主持裁判工作。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到建军90周年朱日和大阅兵,经李雪松之手加工的国防重器,一次次见证祖国的强大和辉煌,而他作为幕后英雄只能一次次在电视机前看着那威武霸气的大国重器,默默攥紧双手,默默喝彩。

 

唯一陪伴他的,是23年来500余项工艺改进、工艺攻关、质量攻关项目;是他荣获的两项兵器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三等奖;是他国防重点领域的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

 

“我做的都是小事,但国家没有忘记我的这点贡献。”守卫人民者,人民恒记之。从业23年来,李雪松先后荣获“中国兵装集团公司技术能手”“重庆市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届“最美兵器人”等荣誉称号,荣誉满身。




总编辑:张千里

副总编辑:刘昆责任编辑:廖致涓编辑:唐维迪摄影:曹检通讯员:陈波

推荐  阅读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北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