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四)——卢梭:爱国主义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赵皓阳 大浪淘沙 2016-11-06
1苦大仇深的法国


18世纪的英国早就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然而海峡对岸与之相爱相杀了几百年的法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在法国,自然经济顽固不化,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封建的生产关系还占统治地位,法国小农并不比英国羊吃人运动下流离失所的农民好过多少。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森严,全国的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前两个等级作为统治阶级,占有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财产,但却不用向国家缴纳赋税。可见全世界哪个国家的特权阶级都是一个尿性,中国两千多年“缙绅不纳粮”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被高瞻远瞩的雍正帝废除了那么几年,身后还被他宝贝儿子反攻倒算了。而占总人口90%以上的第三等级的居民,作为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无权利可言,在经济上承担着沉重的地租、赋税和封建贡赋。劳动人民很难维持温饱,而资产阶级则面临着国家不断提高的税收、林立的关卡、对企业的种种限制政策。只有统治阶级享有各种特权,过着饱食终日,消遣快活的日子还记得历史课本里这张著名的漫画么:



下面那些鸟啊、兔子啊就在抛荒的土地上撒着欢,为啥不能种地啊、为啥不能干掉这些糟蹋粮食的畜生啊,因为贵族老爷要打猎取乐。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789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以三级会议的召开为导火索的。但是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科技领域,思想永远先行一步。18世纪初期开始,法国的思想家们就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启蒙运动”。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随着政局趋于稳定,政治思潮逐渐趋于保守,长达半个世纪的极富创见的政治哲学的突飞猛进走向了终结,于是法国接起了引领人类思潮前进的接力棒(下一个引领者就是德国,说起来西欧这哥仨还挺有意思)。与英国政治哲学不同,法国的政治哲学中有一种特有的“苦大仇深”感,而且其激进、浪漫、富有战斗力的特性是在四平八稳的英国政治哲学中见不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法国底层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比英国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过的更惨。在法国的政治论著中,充满了阶级意识和对剥削的认识。而法国大革命在三四年内就完成了没收教会土地、国王土地、流亡贵族土地的成就,而同样的事情在英国做了近一百年。

 

而在苦大仇深的法国政治哲学中,有一位尤其苦大仇深的人,让-雅克·卢梭。在卢梭出生的第十天,母亲就不幸去世;十岁那年,父亲受到通缉被迫流亡;叔父送她去做学徒,又备受虐待;十六岁那年,卢梭只身在社会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讲真要不是他又帅又聪明,有不少红颜贵人相助,真的是早不知道死在哪了。卢梭晚年又回到了穷困潦倒的状态,死因有说是因为精神分裂而自杀,有说是被马车撞翻,又被恶狗咬伤……相比于同为重要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生前身波澜壮阔后哀荣备至,卢梭连死因都有争议,可见他晚年完全到了没人关心的地步,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总而言之,卢梭的出身决定了他的观点立场,纵观人类历史,他可能是底层人民出身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

 

看看启蒙运动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伏尔泰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狄德罗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孟德斯鸠更厉害,大贵族出身,波尔多那个著名的拉布雷德城堡(以葡萄酒闻名)就是他们家的。卢梭的出身影响到了他的性格,他在当时几乎与每一位思想家交恶,无论是正直的狄德罗、热情的伏尔泰甚至是英国的老好人大卫·休谟,也就是小跟班康德默默地崇拜着他。也正是因为此,在特有的激情与战斗力的法国政治思潮中,卢梭的思想是尤为激情和富有战斗的那个。



2《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3年,第戎科学院举办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苦大仇深的卢梭看到之后眼前一亮,哎呀这个我熟,立刻着手写作,自信要把奖金揽入怀中。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这样回忆到:“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森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所振奋,竟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随后比赛结果隆重宣布,卢梭这篇论文————落选了。


获奖的是一个叫塔贝尔的神父,他的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世上的一切都出自上帝的安排”,整篇内容无非是“不平等是上帝的意志,是对人的罪恶和欲念的惩罚”这类老生常谈的论调。卢梭对这次评奖耿耿于怀,即便多年之后他还念叨这个事,他在《忏悔录》中说道“我早就料到它不会赢得奖品,因为我知道各个科学院的奖品不是为我这样的文笔和内容写的论文设置的。”虽然读着颇有酸葡萄之意,但是卢梭的论文没有获奖的原因确实是他的论点太具有革命性、太具有颠覆性了,自然不会被守旧的学院所接纳。不过,历史会给予公正的评价,那个什么毛神父谁知道他是谁,而卢梭的文章则光耀万丈,长传百年,历久弥新,成为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当我们用冷静的和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人类社会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种恃强凌弱的情形,于是我们的心灵对一部分人的冷酷无情感到愤慨,对另一部分人的愚昧无知感到痛心。”——序言

 

卢梭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本身就具有进步性和落后性共存的双面性质(这与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类既在进步,也在退步,因为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愈发加剧。“后来的种种进步,表面上看起来是使个人走向完善,但实际上却使整个人类走向堕落。”卢梭把不平等的问题上升到了“人类堕落”的层面,可见其道德观中“平等”这一因素有多么重要。

 

说实话哦,好喜欢写关于卢梭的文章,之前无论写霍布斯、洛克还是边沁、康德,都得把他们艰深晦涩的语言吃透,然后再变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而卢梭本身就以文笔优美、行文流畅而著称,写起小说都手到擒来,我就可以直接引用卢梭的原话,一起来欣赏这种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卢梭首先指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奴役的链条是由于人们的互相依赖和使他们联合在一起的互相需要形成的。”

 

“人们不久就发现,随着庄稼地里收成的到来,奴隶制和贫困也开始产生……使人类走向文明但使人类走向堕落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黄金和白银,在这人看来是铁和小麦。”卢梭用一步一步的推理来接近,“不平等的起源”究竟在哪里。

 

相信不少人看过这句名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但是,如果有人拔掉他插的界桩或填平他挖的界沟,并大声告诉大家:‘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如果你们忘记了地上的产出是大家的、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你们就完了。’——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他将使人类少干多少罪恶之事,少发生多少战争和杀戮人的行为,少受多少苦难和恐怖之事的折磨啊!”

 

——可以看出,卢梭用辩证法的思维,辩证的否定了自由主义的根基之一——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因为“多少罪恶之事,多少战争和杀戮人的行为,多少苦难和恐怖之事”都是出自于此,从道德上人们就会怀疑,私有制真的是完美的么?

 

上个周末刚刚看了哆啦a梦超长篇电影《大雄和日本的诞生》,大雄离家出走,去空地说已经被人买了,去后山又遇到了房地产开发商,然后哆啦a梦告诉他,日本已经没有一寸多余的土地了。然后大雄就跟小伙伴们吐槽,凭什么他们占了这块土地就是他们的呢,这不是先到先得么。于是几个主人公就乘坐时光机,回到了日本还没有人类居住的年代,说不是先到先得么,那我就回到最早咯。——这就是我非常喜欢哆啦a梦的原因,不仅仅是一部天马行空的漫画,里面讨论了许多教育、环保、日本阶级固化、科技发展等宏大的社会问题,还能引发哲学上的思考。

 


“先到先得”就是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确切的说我先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劳动,这片土地就归我所有,具体的解释我写自由主义那篇文章里说的很明白了。同霍布斯为自由主义构建的理论基础一样,卢梭也从人类的“自然状态”中寻找论点,因为那些西方的学者们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才能展现出人类的本质状态,才能从“人之所以为人”这个角度为他们的理论提供依据。自然状态就是本性的存在状态,而“人的本性”是什么则是一切政治讨论的出发点。卢梭跟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观点一样,认为人与人之间生来是平等的,这和动物中的情形是一样的。——但这就是洛克自由主义的命门,他既然认为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来源于人类的原始状态,那么还有一种更原始的状态是大家公认的,土地公有、生产资料公有、劳动成果公有,那么为什么选择性的忽视了人类公有制的时代呢。也正是因为此,洛克之后的自由主义者如大卫·休谟,就果断放弃了自然法这个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根基,转而构建了解释自由主义的其他哲学架构。

 

当然,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并没有想从哲学上摧毁自由主义的意图,他的一切出发点是道德观。卢梭认为,自然人具有的两种情感:一是自爱心,一是怜悯心。他说:“(怜悯心)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

 

“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

 

卢梭还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来洛克说的话写在书里:“在没有私有制的地方,是不会有不公正的事情发生的。”——反正我觉得卢梭是挺坏的,“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不过这句话洛克说没说过我持保留态度,至少我自己没见过,而且他在与狄德罗等人的论战中,有给对手强加观点的坏毛病。

 

到这时候卢梭就图穷匕见了,直接指出了,什么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私有制。

 

“总之,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和敌对,另一方面是由于利害冲突,使人们个个都暗藏有损人利己之心;这种种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后果,是与新出现的不平等现象分不开的必然产物。”

 

“后来,当人们的产业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范围扩大到布满大地一直彼此接壤的时候,一个人便只有损害他人,才能扩大自己的土地,那些由于体弱或懒惰而没有占有土地的人,尽管没有失去什么东西,但却变成了穷人,因为,他们周围的情况都变了,只有他们自己没有变。结果,要么接受富人的施舍,否则便去窃夺富人拥有的东西”

 

“平等的状态被打破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可怕的混乱,富人的强取豪夺、穷人的到处劫掠和人们疯狂的贪欲,这一切扼杀了人的天然的怜悯心和微弱的公正的声音,使人变成了吝啬鬼、野心家和恶人。”

 

“一个巨人与一个矮子在同一条道路上行走,他们每走一步都会使巨人拉大他与矮子之间的距离”——卢梭非常感性的描述了财富的马太效应——贫富差距是处在一个加大的趋势,虽然他没有坚实的数学和经济学上的理论基础做支撑,但他能够敏锐的感知到这一点。二百年后他的一位法国老乡通过严谨的数学证明和金融论断,证明了这个理论,就是托马斯·皮凯蒂的那本《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富人挖空心思提出了一个以前的人们从未想过的办法:利用那些来攻击他的人的力量来为他自己服务;把敌人转变成他自己的保护者,并向他们灌输一些新的说法,给他们订立一些新的规章,这些规章对富人是有利的,而自然法对他们是不利的”——卢梭更进一步地指出,富人在社会中是占据优势地位的,所以社会规则的设定包括法律、政策、制度等,都是对富人有利的。

 

“富人编造一些动听的理由,使穷人接受他的主张,他说:‘让我们团结起来,保障弱者不受欺凌,不让有野心的人得逞,保证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为此,让我们制定一些无论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保证公正和安宁的规章……我们不但不把自己的力量用来危害我们自己,相反,我们要把它们集合成一个最高的权威,按照贤明的法律治理我们。’……其实,用不着说这么多话,就可以是那些头脑简单的容易上当的人落入圈套,何况他们的内部还有许许多多的争吵,需要富人去做他们的仲裁。”——感觉卢梭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口号都黑了一遍……

 

“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带上了新的镣铐,使富人获得了新的权力,并一劳永逸地摧毁了天然的自由,指定了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现象的法律,把巧取豪夺的行径变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权力。此外,还为了少数野心家的利益,迫使所有人终日劳苦,限于奴役和贫困的境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句话做了一个衍伸和提炼:国家和法律,从来就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说到这里,卢梭和自由主义者的面皮算是彻底的撕破了——虽然学界习惯于把卢梭依然归为自由主义者,因为他的理论根基与自由主义根出同源,也认为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同时社会契约论也是自由主义一贯的重要论题。但是,卢梭的理论一旦衍伸出来,是可以要自由主义命的。

 

“强者和弱者这两个词的意思是模糊的,最好用富人和穷人来代替这两个词,因为,在法律出现以前,一个人若想控制他人,除了强夺他们的财产或者把自己的财产分一部分给他们之外,便没有其他的办法了。穷人除了自由意外,便没有其他怕失去的东西。”——到这里卢梭已经有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味道了,一切都是经济基础,社会上的“强者”“弱者”说白了就是“富人”“穷人”。

 

再来看看卢梭犀利的话吧:

 

“君主剥削臣民,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而他让他们有一碗饭吃,竟被认为是君主的施恩。”

 

“社会制度是由那些可以从制度中获益的人发明的,而不是那些受制度之害的人发明的。”

 

“(社会制度)它给富人所有的巨额财富以强有力的保障,而几乎弄得穷人不能安保他们亲手搭起的草屋”

 

“我知道一些人经常吹嘘他们在枷锁的束缚下所享受的和平与安宁,其实,他们是把悲惨的奴隶状态成为和平。”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伟大的思想都是相同的。

 

卢梭进一步分析,人类的不平等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不平等,就是人类出生之后有的美有的丑、有的壮有的弱、有的胖有的瘦、有的聪明有的蠢,这是先天决定的;另一种是社会上的不平等,有些人必须损害他人的权益才能享受种种特权——比他人更富有、更尊荣、更有权势(比如奴隶主和传教士)。

 

卢梭接着指出,自然状态的不平等在很多时候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比如说从小吃不饱饭的人身体肯定发育不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肯定有利于智商的提升。所以归根结底所有的不平等,就是政治上的不平等。而政治的不平等,就是财富的不平等。

 

“其他各种不平等最后都将归纳到财富的不平等之中。”——继续历史唯物主义的味道

 

“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人们称为强与弱、富与贫这类由偶然的因素而不是由智慧造成的外在的关系更不稳定。”——在这里卢梭的公正观和政治道德观就初见端倪了——“平等”就是公正,就是道德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不同哲学体系下的公正观,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是目的论;比如自由主义者认为只要我的初始财产合法并且在市场环境下自愿交换,那么我无论获得多少财富都是公正、道德的;比如边沁等功利主义者的公正观就是福利最大化;再比如康德,道德和正义就是绝对理性。那么卢梭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人,要平等,不只是在政治权利上,更是要在经济上。

 

卢梭的好学生,《正义论》作者罗尔斯指出,“对于卢梭来说,在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社会中,自由和平等———如果它们能够得到恰当的理解并建立了恰当的关系的话,是不会发生冲突的。这是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必要条件。人格独立的缺乏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而这种独立要以平等为前提。”

 

卢梭否定了自由主义者坚信的“自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动机”这一观点,甚至和康德一样,把prudence(精明、审慎、节俭)也排除在了道德范畴之外。卢梭认为,美德以最为纯洁的方式存在于普通大众之中。

 

卢梭进一步推进他的理论,犀利的指出——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富人,是因为他们剥削穷人:“人们之所以看到一小撮权贵和富人享尽荣华富贵,而大多数人挣扎在黑暗和贫困之中,是因为前一种人能剥削后一种人,获得种种供他们享受的东西,因此,如果情况不变的话,只要人民不受剥削,不再贫困,则富人和权贵就不会再那么趾高气扬,养尊处优了。”——这进一步削弱了富人财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进步一动摇了自由主义财产观的思想根基。

 

自18世纪中期起,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英国,还是封建专制下的法国,底层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也慢慢开始在思想界体现出来,而卢梭出场可以看作对传统财产观批判时代到来的标志,在他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一股思潮推向了巅峰。卢梭第一次引导人们怀疑传统自由主义者坚持的“私有财产天经地义”的正当性,提出了私有财产并非人类的普遍权利,颠覆性的见解。卢梭犀利地指出,私有财产而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是富人剥削穷人的结果,根本不足以充当现代人自由的普遍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到来打下了思想根基。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卢梭一套明晰的理论体系和逻辑了: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双面性,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人类天然具有怜悯心——平等是人类最高道德观之一——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是通过剥削穷人——富人在制定法律、制度、政策中占据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财富——?

 

所以,结论是什么,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晰的世界观,但是方法论在哪里?卢梭的答案,要等到在《社会契约论》中给出了。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契约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分化明显、贫富差距悬殊,对此伏尔泰等人力图回归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来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卢梭更多的是向前看,这就有了他的《社会契约论》。

 

我们先从上一节中的一个观点继续说,卢梭认为,美德以最为纯洁的方式存在于普通大众之中,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继续阐述他的道德观:社会是一种首要的道德化力量,因此也就代表了最高的道德价值。卢梭的核心论点:由人民组成的“公意”是政治的道德基础。他说:“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

 

卢梭说:“政体也是一种有意志的道德存在;而且这种‘总体意志’将始终有助于整体及每一个部分的维续和幸福,而且也是诸法律的渊源;它为国家所有成员规定了何为正义或何为不正义。”通俗点讲,就是大家都觉得对的就是正义、道德,大家都觉得不对的那就是不道德。这一点看起来可要比费尽心力规定道德界限、想要具体解释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省事多了。

 

当然,缺乏一种完备的哲学体系和逻辑推理,也使卢梭的这一理论备受批评。就比如说他批评了洛克等人“人的自然权利是不证自明的”这一观点,但是有提出了“总体意志永远是正当”的这一观点也使不证自明的。因为“总体意志”代表了社会利益,它本身就是是否正当的标准。卢梭指出,大凡不正当、不道德的就不是“总体意志”。这语焉未详的道德观,是否能推出“为多数人利益牺牲少数人利益是合理的”这一功利主义主张的观点,是否意味着社会的意志就是以一种粗暴的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的,一直是后来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由“公意理论”出发,卢梭把爱国主义确定为了最高美德,并把它视为所有美德的渊源。他说:“可以肯定的是,美德所具有的最伟大的神奇一直是由爱国主义造成的:这一美好而可爱的情感因为赋予了自爱的力量以美德所具有的一切美而使它具有了活力,而这种活力能够在不损害其形象的同时又使它在所有的热情之中最富于英雄气象。”

 

与霍布斯“自然人”的观点不同,卢梭认为“自然人”不能称之为“人”,因为在最原始的状态下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而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们组成了社会,于此同时,人就不能单独称之为“人”了,他们还是社会的“公民”。换句话说,当没有“公民”的身份时,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卢梭指出,公民的社会是一个“联合体”,亦即一种道德人格体和集体人格体。卢梭这一套理论,旗帜鲜明地与自由主义指导下的“个人主义思潮”唱起了对台戏,为以后的完善的集体主义思想打下了根基。用当时的批评家沃恩的话说,《社会契约论》“表现出了赤裸裸的集体主义”

 

卢梭把自由主义者自然的任意的自由上升到公意指导下的社会自由。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凌驾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卢梭认为,由于现代政治以保护每个人追求私利为目标,结果使金钱取代美德成为人性价值的标准,自私自利取代仁义慷慨成为人际关系的普遍状态,虽然带来了平等和安逸,但却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公民对政治体制的忠诚。“公共事务却被忽视,或者单凭私人利害的需要和指导去处理。”

 

按照卢梭“公共意志”理论继续推理下去,就是著名的“人民主权说”。卢梭指出,社会契约赋予政治共同体以支配它的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力,正是这种权力,当其受公意所指导时,就获得了主权这个名称。所以说国家主权应该而且只能属于人民,而人民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主权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主权是不可转让的;第二,主权是不可分割的;第三,主权是不能代表的;第四,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民主权说”是卢梭所有思想中最有战斗力、实践最为广泛的学说,不但影响了三十年之后的法国大革命,还为亚非拉地区人民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卢梭认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时,每个结合者即订立契约的人,都必须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整个集体。这是人们订立社会契约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上述原则所组成的集合体,就可以体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最高的共同意志,也就是可以保护全体缔约者的“公共利益”。

 

社会契约论最早是由霍布斯、洛克提出的理论雏形,就是“同意”的理论,到卢梭彻底发扬光大并成为切实有效的方法论,到了罗尔斯又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完善。在洛克的理论中,订约者是这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自然人转让部分权利成为政府,余有更多权利留于个人,政府只是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职能存在。在卢梭的理论中,订约者是个人与公共集体,转让出去的是全部权利。“公共意志”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也由此整个公共集体的主权在于全体人民。因此,有人称洛克的契约论为“小契约论”,卢梭的契约论为“大契约论”,这也是“小政府”和“大政府”的思想根基。

                                                                               

那么如何解决他在《论不平等》一书中提出的不平等的问题呢,卢梭终于给出了他的解答——法律。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必须给人以“法律下的自由”,必须提供物质福利并消除财富分配上的重大不平等,才能“使人成为公民”。卢梭设计了这样一种结合形式: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完全交付给集体,所有的人因此而结合成一体,并以这种结合产生的全部共同力量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同时每个人又依然只服从自己,像从前一样是自由的。为什么是法律而不是政府,卢梭说:“创制政府的行为绝不是一项契约,而只是一项法律;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仆人;只要人民原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罗尔斯对卢梭的法律观有一个精彩的评价:“康德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和证明卢梭的观点:即自由就是按照我们给予自己的法律而行动。”卢梭说:“你将在书中处处都可看到法律被置于一切人之上,书中虽处处都在要求享有自由,但它主张的是在法律治理之下的自由; 没有法律,自由就不可能存在; 在法律的治理下,不论用什么方式统治,人们都是自由的。”同时,卢梭特别强调,公民要服从的法律必须是自己所立的因为法律来自于公共意志,而公共意志就是来自于个人同意,个人同意订立社会契约才形成公共意志的。经过个人同意形成公共意志,公共意志订立法律,所以法律是自己订立的。总之,公民自由就是服从法律——所有公民都平等地参与立法,并且平等的遵守法律。

 

卢梭并不主张把所有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统统拉到同一个水平,他的观点是一个人的财产应当以满足个人真正需要为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应体现在财产多寡上,而是应该体现在个人才能的天然差别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财富而言,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外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请的不得不出卖自身。”

 

按照卢梭的观点,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恢复和保障人们的天赋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就必须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的国家制度。他说:“政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他的成员的生存和繁荣。”在卢梭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和平等,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每一个订约者的自由、平等、人身和财富。而只有民主的国家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建立人民民主的国家,既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归宿,又是他的社会契约论不同于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结论总觉得差了点事,前面构筑了那么恢弘有创造性的世界观,最后的落脚点却只是“通过法律缓解不平等状况”,而且又是说的不清不楚。卢梭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幻想只要用法制代替君主的人治,就能够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则带有纯粹的理想色彩,其实他自己在《论不平等》一文中就说了,富人在创制法律、制度、政策时占据绝对优势,那如何保证在制定社会契约的时候富人没有这种优势呢,卢梭没有说。就现实社会,我们从西方国家的选举来看,民主依然只是富人的工具。其实按照卢梭的一整套理论看下来,只要再往前推一步,就是到了马克思主义了,然而就像黑格尔所说的“每一哲学属于他的时代,受它的时代的局限性的限制……个人是他的民族,他的世界的产儿。个人无论怎样为所欲为的飞扬伸张一他也不能超越它的时代、世界。”我猜他可能看到了一个方法论,然而他在怀疑自己的推断:真的是这样吗?要这么激进吗?太颠覆三观了吧。于是最后就是弄出了一个中庸而平淡的结论。但是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敢的迈下了这一步,彻底颠覆了近代思想史的三观。


4新时代


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对现实社会的剖析,到《社会契约论》为现代政治重新构筑基础,卢梭的理论上承霍布斯、洛克,下启马克思、恩格斯,中与康德相映生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在卢梭之前,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是两个概念,而卢梭首倡“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础上,而这个公意和普遍性,也就是道德。同时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现代政治的非道德化。与卢梭相映成辉的是另一位自由主义大师康德。可以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政治道德观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老宅男康德可谓是卢梭的深度粉丝,从青年粉到晚年,经常捧着卢梭的著作爱不释手废寝忘食。要知道,当时卢梭的形象非常非常的差,差不多跟牛顿当年在欧洲大陆学者心目中的形象一样,但毕竟英雄识英雄。康德不但通过哲学印证了卢梭“自由就是按照我们给予自己的法律而行动”,同时社会契约论也是康德哲学在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但是虽然受到了卢梭的启发,康德的道德结论与卢梭是恰恰相反的。我们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卢梭政治道德观的核心是什么——平等。而康德的政治道德观的根本出发点是——自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康德以其博大精深而卓越浑厚的哲学基础,给在卢梭打击下的自由主义强行续了一命(虽然卢梭并没想着要对自由主义怎样,但是按照他的学说稍微往下推一下,自由主义就彻底断气了)。康德给人类的自由赋予了最高的哲学表达,将自由从一个政治问题提升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康德将自由先验化,认为自由不同于一般的人类特性,而是道德的先验原理,自由的本意在于它是一种超验的对象,是理性的本质。此种自由就超出一切自然的经验性规律是人性的最高根据。

 

康德这一套石破天惊的理论可以说当时把所有人都下的懵逼了,根本就没有人去反驳他,因为——看不懂。毕竟像柏拉图、卢梭、伏尔泰这样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恣意纵横的思想家还是少数,而且德国人嘛,本身就没多少文学基因。再加上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也确实太高深了,大致的感觉就是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人类语言发展水平了,只能用复杂晦涩的语句来阐述。反正康德那一套理论刚提出来的时候,整个欧洲学界的反应就是“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看起来好厉害的样子”。不过中国那句老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科里没有绝对的真理,对于康德这一套哲学理论的反驳,是另一位大哲学家黑格尔举着“辩证法”这把倚天剑完成的,这要说的话就太远了,本文不再赘述了。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影响最直接的,首先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和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极大地鼓舞着法国广大的农民、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等下层人民群众,唤起了他们的民主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激情。社会契约论中核心的“立法权在民”和立法原则等思想集中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民主、彻底反对封建专制的强烈愿望,在革命成功后成为了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石。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马拉、圣鞠斯特等,都是卢梭的崇拜者和忠实信徒。就连1789年8月颁布的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为中的许多条文,几乎原文引用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词句。例如,《人权宣言》第一条说:“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第二条说:“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类不可动摇的权利。”第三条说:“整个主权的根本上属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这些都出自于卢梭优美的笔触。

 

法国大革命后,卢梭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此时距他逝世已经十六年了。跟他棺木遥遥相对的,就是生前吵了半辈子嘴的伏尔泰。



前三篇: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一)——古希腊三贤的思想之光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二)——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灯塔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三)——阿尔萨斯的斯坦索姆困境


本文首发于凤凰新闻客户端,系特约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