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垄断和泡沫:互联网产业的冰火两重天

2016-10-15 赵皓阳 大浪淘沙

把之前的两篇文章整合了一下,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看看,看过的也再复习一下


(前言)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当今生活的世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就以中国来看,BAT等大公司独领风骚,小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华夏大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等概念引发热议。

 

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一直在危机重重中艰难爬行,科技、殖民、战争成为了资本主义续命三板斧。科技可以大幅提高生产力,把蛋糕做大,缓和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殖民能产生新的原料产地和市场,输出过剩的生产力;战争不但是获得新殖民地的手段,也是消灭过剩生产力的途径,曾经一些国家缓解经济危机的方法就是军国主义法西斯化,把整个国家绑上无法停止的战车。对于个人来说,如我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搭上科技革命的东风是在固化的社会中个人阶级晋升的重要途径。现如今世界经济在泥潭中徘徊,我们应该来全面地审视一下科技——最主要的是互联网行业——的现状和前景。


(一)华丽的泡沫

 

说起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现状,最好先从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讲起。

 

经历了石油危机和滞涨之后,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了十年发展的黄金期,直到2000年6月,经济持续增长110个月之久。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新经济繁荣期”。“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IT革命和金融繁荣,在科技革命的促进下和多样金融玩法的助推下,IT股和网络股的热潮使纳斯达克指数从322点狂飙至5132点,涨幅超过14倍。可以简单地理解美国的股市跟美国的大学一样,是“宽进严出”,美国上市比中国要容易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早年许多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在美上市,但上市后监管很严,退市资格也很明确。在90年代末,很多美国拟上市公司纷纷改名比如在公司名字上添加“i”“e”甚至“.com”,只要跟IT稍微挂钩,不管主营业务是啥,股票都会得到上到投资机构下到股民的疯狂抢购。在IT热潮的催生下,疯长的股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彼时互联网公司又没有形成完全的、转化为盈利的生产力,只能靠着不断疯长的股价维系。于是乎财务报表一难看,投资人信心一减,市场一旦嗅出了恐慌的气息,那就是“兵败如山倒”一般的大崩盘。2001年4月4日当天,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至1638点,总市值从6.7万亿美元蒸发至3.16万亿美元,3.54万亿美元全部吹了泡泡。随后IT概念股一路下跌,大量互联网科技企业破产,失业率激增,进而影响到大投资公司、债券公司,经济直接丧失了增长的动力,虽然靠小布什两次反恐战争拉了拉内需,但是终究没有逃过08年金融海啸。媒体人邓璟是这样描述当年互联网泡沫的:

 

很多网络公司没有可行商业模式,不提供产品服务甚至没有用户,手中只有百万千万风险投资和IPO融资。比如时尚网站boo.com烧掉了1亿美元,这些钱来自摩根大通、高盛和贝纳通家族,但boo.com只建了个网站。1亿美元都花到哪里去了?疯狂地在各大媒体做广告,给旗下员工开出高昂工资,为员工配备近万元办公椅,创业者整天飞来飞去赶场露脸,到处演讲吹嘘……

再比如宠物用品电商网站Pets.com,上市前经营和亏损一塌糊涂,上市后竟然拿到数十亿美金。有一些上市网络公司员工,工作日就在公司附近闲逛散步,或在公司沉迷电玩和桌上足球……


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美国十五年前经历的泡沫,不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最真实的写照吗?就在两三年前,互联网创业潮火遍大江南北,让你感觉随便一个人,随便一个扯淡的项目,都能随随便便的拉到投资。有人吐槽这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模式P2C(PPT to VC)。

 

随便举两个例子,可以一窥这个行业:去年某90后霸道总裁,在节目里夸口要拿出一个亿来分给员工,结果交给投资人的财务报表里,公司月收入只有5.5k,不知道今年有木有“天使”投资人能帮他还了这个愿;某二手车网站,上线第一月一单都没成,然后自己员工买卖刷了几单,就靠这个拉了两千万风投。


还有某电动汽车,号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发布会刚刚一结束,就被网友们欢乐的吐槽,有人说这是伟大的C2C (Copy to China ),被网友扒出来这就是买了辆特斯拉,然后把车改装了一下换了个外形,结果还被行家发现改装后的车窗根本摇不下去。还有网友吐槽说这车离量产上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概十几个亿那么远吧。引用知乎网友媒体撰稿人@maomaobear的说法:

 

我揭一下底吧,XXX同学就在知乎(为该公司CEO,此处隐去名字)

 

恩,他传媒大学毕业以后不找工作,和几个同学利用这两年风投钱好拿的机会来创业。

 

前后,创业了5、6个项目吧,没有一个坚持过1年的,基本是风投的钱花完了,上36kr看看什么项目新,能拉到风投,就搞个商业计划书再来一轮。

 

给自己和同学开很高的工资,把风投的钱烧掉,其实比找工作好。

 

这个XX电动车大约是1、2年前,X同学看到特斯拉的灵感,然后把这个创业n次的团队转行搞电动车。

 

一开始是给一辆现代酷派换上电机,跑了几百米,然后拿着这段视频开始融资。

 

最近这批投资好像就是在知乎拿到的,然后这个钱真买了一辆特斯拉来拆,包括今天这个发布会。

 

恩,发布会上的车,大家仔细看一下照片,和他3D设计那个车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前脸尾灯有点类似,为什么呢?

 

因为发布会上那辆车,就是他们买的一辆特斯拉ModelS,然后改了前脸和尾灯、把车标换成自己的……

 

看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是不是跟泡沫破灭之前的美国互联网很像?这些都不是个例,“拉一笔投资就烧,反正我也不亏”的思想在互联网创业圈中比比皆是,花投资人的钱理所应当合法合理,然而开始就抱着不干事的念头就很可怕了。生意有风险做砸了和你知道这生意压根就做不成、或者压根就不想做是两码事。

 

2015年,创业公司扎堆进入的O2O行业已经呈现出倒闭潮的趋势,这是网络流传的部分倒闭的O2O企业名单:

这只是选取了主要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倒闭案例,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一年中,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近300家O2O公司关门大吉,而2014年全年,拿到风投的O2O企业不过450余家。创业圈有一种说法,“从A轮到B轮之间有60%的公司会挂掉,B轮到C轮差不多接近70%的公司都挂掉了,A轮到C轮其实会死亡88%”

 

与O2O创业公司的倒闭潮相映成趣的,是P2P公司的跑路潮。也就在两三年前,借用“互联网金融”的大招牌,P2P公司进入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绝对增量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

但是,2015年底,全国倒闭的P2P平台超过了1300家,跑路的平台有将近700家之多。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目前P2P问题平台共1607家,其中跑路平台1163家:


仅2016年开头的25天内,出事P2P平台就达97家,其中不乏泛亚、e租宝这样的“超级大案”。随便举一个三月中旬跑路P2P平台的例子,短短的十天的数据就已经触目惊心:

 

“3月10日:平台鲁信宜贷、多利金服被爆长期未发标,客服也联系不上。

3月14日:平台正祥资本、财富宝投融、毅客网、保本儿被爆官网打不开

3月15日:平台投牛网失联

3月16日:平台庭好贷、火狐投资被爆停业、幸福贷限制提现

3月17日:苗木之家被爆停业……”

 

同时,各地政府收紧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深圳更表示对P2P网贷平台“不仅要停增量还要清存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也加速了对投资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银行存管,形成了客户资金保护预期。风险补偿下降的背景下,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呈下降趋势,1月份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2.18%,环比下降了27个基点。

 

在一片虚假繁荣的泡沫中,凡是能够扯上互联网金融的,都似为自己戴上了“互联网+”的光环,甚至有主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改名“匹凸匹”,传为笑柄。我们看一看,这些跑路的P2P公司,美其名曰“互联网金融”,但是他们跟互联网有关系么?不能说做了个网站、编了个APP就是互联网行业了,其内核完全是传统理财的内核,这些跑路的平台跟那些街上发传单、骗大爷大妈退休金的理财机构完全没有本质区别。

 

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泡沫的关键,科技革命能够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然而我们市场中这些打各种概念、各种“互联网+”的企业跟新的科技革命没有多大关系,他们顶多是“+互联网”像谷歌、亚马逊这样的“硬核科技”的企业,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甚至于像360、搜狗,这些都可以算是科技革命下的新兴公司,而大多数O2O、P2P“互联网创业公司”,徒有虚名而已。来看这份洗车O2O公司的现状,我怎么看这怎么都是传统行业加了一个互联网工具,但是就可以拉到风投、扎堆创业,这如果不是泡沫,那什么是泡沫。

网上对于“互联网伪概念”的吐槽很多,其实像“屌丝经济”、“饥饿营销”、“粉丝经济”、“用户体验”,基本没有什么新概念,都是传统行业玩剩下的还了一个新名字而已,跟电视购物“限量999枚,现在已有 900 人打电话预订纪念金币”没啥区别。

 

确实,看那些喜欢打各种概念、善于做各种“极简概念PPT”的创业公司,无论多么华丽的说辞都改变不了其背后苍白的本质:“采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把数据存在了虚拟主机上”;“实现O2O产业闭环”——“在楼道里帖微信二维码小广告”;“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各种业务”——“全部日志有用没用的一概不删”;“面对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是消费者愿不愿意给我们花钱就不一定了”;“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拿到钱的同行上个月倒闭了”;“这是我们的SWOT分析”——“抄了一下工商管理大一课本”;“我们将全力占领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压根没想好怎么赚钱”;“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烧钱给用户补贴”;“我们将对员工给予一定的股份和期权奖励”——“说实话我们的基本工资很低”;“对于员工来说你得到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不好意思我们加班没有加班费”;“正在寻求一个合伙人级别的工程师”——“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不过有人问了,投资人是傻子么,怎么随便一个PPT,随便一个特别扯淡的项目、特别浮夸的团队,都能拉到投资呢?也并不是,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某财团做风投的项目经理,他给我讲:第一,在2013创业潮做火热的时候,他们都是由项目指标的,一个月要投多少多少个项目,有时候根本没有精力去考察,否则你就完不成指标业绩,当时甚至会出现几家风投机构抢项目的情况;这第二点嘛,就是赌徒心理,我觉得我投了天使轮,那么公司有人投AB轮我就赚了,我投了BC轮,那么就等着有人投DE轮我就赚了,我投了DE轮,那公司上市我就赚了…。一个劣质项目就靠资本的推动最终走向上市这一步、赚全世界股民的钱,也有非常多的案例。

 

我从理论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升华,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在分析行为市场中所提出的“套利行为理论”。经济学家认为: 市场中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行为套利者,这些人会受到动物特征“潮流与时尚”“过度信主”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市场中会积极寻求套利交易。理性套利者虽然明白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但是在面对泡沫时,他们都想在泡沫成长的过程中利用泡沫来获取一定的利润。这种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击鼓传花,大家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只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寻求资本,资本也会非常渴望地去寻求这些创业公司。因为资本不能闲置,闲置的资本就是吃银行的利息那么通货膨胀会让资本方蒙受巨大损失。可以想象一下,茫茫多的资本就像体内拥有洪荒之力躁动异常而无处发泄的少年,终于逮住一个创业公司虽然说扯淡点吧但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啊。

 

在金融市场,有一种叫做“正反馈交易”的理论。正反馈交易是指在前一期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基础上采取继续买入或卖出的行为。很多投资者最初价格的上涨导致更大的价格上涨,或最初价格的下跌导致更大的价格下跌,即通常所说的追涨杀跌。于是乎,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吹泡沫可以吹很久,但是一旦破的话,那就是瞬间血崩的局面。所以“泡沫”这个词非常形象——吹吹吹吹吹“biu”的就破掉了。

 

泡沫破裂会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大航海时代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比较著名的还有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1990年前后的日本,是经济泡沫崩溃的典型: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将财富装进日本国民口袋的同时,也积淀了大量从实体经济投资中游离出来的“投机资本(热钱)”。在资产保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原始冲动驱使下,投机资本会迅速向各种可能更快盈利的投机方向——房地产、股市、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领域腾挪——咦,为什么这么眼熟?

 

我还是那个观点,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经济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地产救国救的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国家不断地强调“全民创新、全民创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无限、无止境的,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明显进入了一个放缓期,已经产生了BAT等垄断巨头,就是这个行业成熟、平稳发展的一个标志。那么大公司是什么一种状态呢?


(二)互联网寡头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第一次科技革命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全面确立,资本主义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各国也纷纷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互联网革命,究竟是算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亦或是第四次科技革命,需要后世史家重新定义。不过对于一个新兴事物——互联网行业,也不会跳出经济规律,同样经历了从自由的野蛮生长到规模化、体系化的垄断模式。

 

先回顾一下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大事记:


·  2012
年3月12日,优酷、土豆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

·  2013年5月7日,百度宣布以3.7亿美元现金收购PPS视频业务,并将其与旗下爱奇艺合并。

·  2013年9月16日,腾讯向搜狗注资4.48亿美元,并将旗下的腾讯搜搜业务和其他相关资产并入搜狗,国内两大搜索引擎正式合并。

· 2014年3月10日,腾讯2.14亿美元战略入股京东(占股15%),并将QQ网购、拍拍的电商和物流部门并入京东。

· 2015年1月26日,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合并成立为“阅文集团”。

· 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正式合并。

· 2015年4月17日,58同城与赶集网达成战略合并协议。

· 2015年5月22日,携程宣布通过购买Expedia所持有艺龙的部分股权实现了对后者的战略投资。

· 2015年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新公司将实施联席CEO制度。

· 2015年10月26日,携程宣布与百度达成一项股权置换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

· 2015年12月16日,微影时代和格瓦拉正式宣布合并。

· 2016年伊始,美丽说和蘑菇街宣布合并。


可以明显的看出,互联网行业已经从自由竞争时代走向了垄断竞争时代,2015年之后,合并、收购的案例更加频繁的发生,且规模远超以往。根据《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解释,所谓垄断,是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企业,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的同盟和联合。

 

垄断是从生产集中产生的。自人类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存在着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集中的趋势,关于这个我们在第三章已经探讨过了。垄断的产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大型的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毫无疑问互联网科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先进的科技既为大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对大生产提出了要求,因为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只有在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才能加以推广和利用。另一方面,除追逐利润外,自由竞争也在迫使资本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所谓规模效益,是指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规模扩大而使单位产品所需的生产成本降低。

 

所以说,竞争的一般趋势总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大资本吞噬小资本。因此,伴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来的必然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人力和资本)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就算互联网是科技革命下的新兴产业,但它既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范畴,也不会跳出这个客观规律。生产扩大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生产不断集中的过程。而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当一个部门的生产和资本已经高度集中时,就会使竞争遇到严重的困难和阻碍,这时,不但这些部门原有的许多中小企业已很难与少数大企业进行较量,从而不得不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而且还会使新的企业很难建立和挤入这些部门。现在互联网创业圈有一种说法,“已经不是BAT抄你怎么办的时代了,而是如果BAT不投你怎么办了”。对于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或小型企业来说,BAT等互联网巨头掌握了几乎所有的上游资源和下游渠道,如果无法获得他们的青睐,也就意味着企业无法在这个行业立足。

 

由于企业规模空前扩大,除了使竞争更加困难之外,还增大了竞争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少数大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常常互相让步,暂时妥协,达成一定的协议来共同瓜分市场和原料来源。由于大企业的数目很少,他们之间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了。我们可以看到,上面茫茫多的细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企业纷纷选择合并,这是经济客观规律决定的。明显的,这些企业合并后形成了行业内的准垄断,可以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也不用在跑马圈地中做更多的消耗。作为消费者来说,肯定不喜欢看到O2O企业合并,因为他们联合后烧钱少了,消费者因市场竞争享受到的福利也就少了。例如滴滴与快的合并以后,优惠券给的少了,先是专车涨价随后快车也涨价。之前还有Uber的存在,现在Uber中国也被合并了,可以预见到快车的价格应该会是与本市出租车价格持平的。除却消费者,对于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来说,两个相当体量的巨头合并,还往往意味着大量的裁员(如土豆和大众点评),然而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残酷,一切都以资本的利益为先。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从自由竞争中自然而然的生长出垄断,这是客观规律、基本趋势,无可回避的。垄断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卡特尔。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所建立的垄断联盟。参加卡特尔的企业仍然各自独立,他们经过协议来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的产量和各自占有的份额,规定统一的标准价格等等。

  

(2)辛迪加。与卡特尔不同之处在于,参加辛迪加的企业牵有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从卡尔特的“下游垄断”扩展到“上游垄断”。滴滴快的、大众美团、优酷土豆的合并,可以看做是某种意义上的辛迪加组织。

 

(3)托拉斯。更高级的垄断形式,它是由许多生产商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联合组成的大垄断企业。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都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了联合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的Facebook收购了WhatsApp、Instagram、Spaceport、Friend.ly;谷歌收购了Android、YouTube、NestLabs(智能家居)、Boston Dynamics和DeepMindTechnologies(人工智能)、DNNresearch Inc(神经网络)、Titan Aerospace(太阳能无人机);亚马逊收购了CD NOW(网络音乐零售商)、KivaSystems(物流)、NICE(云计算)、Endless.co和Fabric.com(分别为鞋类、服装类细分电商)、IMDB(最权威的电影评分、购票网站)。它们可以分别算作社交领域、技术领域、电商领域的大托拉斯了。现在来看,由于互联网产业的复杂性,滴滴快滴、美团大众、优酷土豆并没有完全的整合,不过滴滴、优酷的绝对优势已经确立起来,假以时日能够更好地整合业务、资源、用户、渠道,也必将成为业内的大托拉斯。

 

(4)康采恩。康采恩是出现较晚但是更为复杂的一种垄断组织形式,它是以一两个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通过购买股票、人事参与和财务控制等等办法把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除了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中国的BAT同样是典型的代表。

上图是《商业周刊(中文版)》制作的“BAT完全霸占互联网江湖”,可以看到各个细分领域、几乎所有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公司、小互联网公司都已经被BAT收购、控股或投资。该文作者尹生这样写道:

 

中国的创业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则是:如果不能入局BAT(被投资或收购),往往就意味着衰落甚至死亡。在一日千里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大战中,表面上的主角是这些陷入剧烈竞争的创业公司,但实际上,它们不过是BAT的代理人——尽管有时这些公司自己对此也可能不自知。道理简单而直接:对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要想成功,就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以及用户流量等方面的支持,而BAT有这些资源。

 

在我刚上大学那时候,创业成功的含义是创建了像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样的企业,而在我找工作的时候,我接触过的许多创业公司所定义的“创业成功”已经是“被BAT收购”。作为创始人来说,不管你想不想投入BAT的怀抱,选择权往往不在你的手里,中国有句俗话叫“胳膊拧不过大腿”,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背后有腾讯和百度的身影,美团网和大众点评网合并背后则有阿里和腾讯的身影,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背后同样还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身影,携程与去哪儿网的合并,背后则又有百度的推动。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是BAT三巨头的天下,垂直领域完全无法出现能与三巨头相抗衡的力量,甚至于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还深刻的受到BAT三巨头的战略影响。

 

滴滴、快的合并时,幕后推手之一、华兴资本的CEO包凡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时候,我在酒店看到一本《希腊神话》。翻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个感受,我觉得现在的场景就像希腊神话一样,我跟滴滴、快的这些兄弟们就是在人间打仗的凡人,而BAT就是天上的神仙,看着我们这些凡人在打仗。这两年发生的这些案子,可能每个案子背后都有BAT这只无形的手。” 


(三)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认为,当垄断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遂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从而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说垄断就消灭了竞争,与自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竞争不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竞争具有以下特点:

 

(1)垄断时期的竞争中,少数实力雄厚的垄断组织主宰者竞争的内容和方向,并决定着 竞争的结局,非垄断组织在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BAT很快就发现,当它们和独立的纯粹的投资机构去竞争一个项目时,往往能更掌握议价主动权,因为创业者会更看重它们的资源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这会产生协同溢价,而BAT往往能获得这种溢价的绝大部分——它们只需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一个项目的投资机会,而这也会激励BAT更多地去投资新项目。

 

(2)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变得更为多样了,不但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 ,甚至公开地采用各种暴力手段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

 

(3)由于竞争是在垄断基础上进行的,这时的竞争已变得空前剧烈而残酷,因此会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会产生金融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他们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所谓参与制,是指垄断资本家通过售卖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垄断资本家在掌握了垄断组织中占统治地位的大企业之后,可以把它作为母公司,通过它再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把这些公司称为子公司,实现第二层的控制,子公司又可采取同样的办法去控制“孙公司”,这样就形成了一层一层的金字塔,而位于塔顶的是极少数金融寡头。他们通过参与制掌控、支配着比自由资本大几十倍、几百倍的其他资本,以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控制。

 

大部分风险投资扶持起来的互联网企业,其背后的资本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案的身后,就有一个共同的重要投资人红杉资本,这种背景下,资本其实比创业者本人更有实现合并与垄断的能力与冲动。其实像滴滴快的合并、优酷土豆合并、美团大众合并,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快的、土豆、大众的创始人大多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无奈资本方的过于强势,有些事情是自己没办法说了算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红杉资本在这一系列合并案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像土豆的创始人王微,快的创始人陈伟星,早已淡出了合并后公司的领导层,以美团创始人王兴的强势性格和在合并中的主导地位,大众点评也早晚就是一个新的土豆、快的。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一般还起着生产组织者和指挥者的作用,虽然那时也有单纯的食利者,但为数还不多。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脱离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食利者急剧增长起来,形成了庞大的食利阶层。食利阶层的出现表明,某些特权阶级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是多余的了,他们逐渐成了社会的赘瘤。

 

食利阶层是指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脱离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垄断资本家组成的阶层。他们通过攫取的巨额货币资本,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作为进一步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他们投资和参与众多的公司,这些公司分散于许多部门和行业,甚至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不可能一一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而只能通过雇用大量的经理和技术人员来代为经营。以“剪息票”为生而不参加任何经营管理活动的食利者增加了,他们依靠握有大量股票和债券而获得的股息和利息,使他们可以躺着就过上奢华的生活。二次大战后,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也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的手里。

 

垄断寡头实现了在经济领域里的垄断统治之后,不可避免的要把其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垄断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渗透与控制,主要是通过人事参与、实行“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个人联合,可以采取收买政府高级官员或议员的办法,也可以用直接派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职务的办法来达到目的。用列宁的话讲就是“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这些新兴的资本力量肯定不会满足与互联网行业的势力范围,传统行业、政治、文化,都是他们想涉足的领域。还记得去年年初的这则新闻么:

我印象中,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那个企业敢这样“呛声”体制,这一举动可见阿里巴巴的实力。虽然目前互联网巨头对国家公权机关的挑衅也适可而止,不过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新兴阶级,新兴阶级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必然寻求政治权利。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主阶级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现如今代表互联网新兴阶级冲锋陷阵的是阿里巴巴而不是腾讯还有另一层意味,因为马云背后是真个浙商团体——这个是改革开放初期便野蛮生长的庞然大物,至今依然在寻求着政治权利而努力。

 

阿里巴巴最近搞了一个工业云平台,要求传统垄断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铁路公司入驻。我一个在某垄断企业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半天我也没太听懂,反正大意就是这个工业云分析平台很多模块和算法沉淀在阿里云的底层,企业做应用不停的完善他的算法,但是这些垄断国企的数据,业务逻辑,算法与应用都要贡献出来。肯定是对于企业的效率是有提升的,但是对于国企来说提供了这些东西就相当于被人掐住了喉咙,虽然阿里方肯定会坚决保证用户数据不外泄,但是那个掐喉咙的人如果是阿里自己呢?现在来看传统垄断国企实力雄厚,还不至于答应阿里这种要求,但是也反映了其雄图野心、所谋甚远。

 

无独有偶,腾讯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一位在某中部重要省会当警察的朋友跟我说,腾讯已经在和他们搭建刑侦数据平台,每个公民的身份信息、有无前科、在缉逃犯等信息,都将被这个平台所囊括。他跟我说的时候还心有抵触情绪,觉得这算是国家机密信息的部分,怎么就能随随便便交给一个公司呢。然而大势所趋,我们都是时代潮流中微不足道的沙子,这种事情是注定发生的。我做一个断言,早晚这些互联网巨头要和体制合二而一,成为共同的统治利益集团。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来说,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肯定是一种进步,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的思想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反而会成了进步的阻碍力量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进步性有以下两点:第一,垄断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所积累起来的资本规模和扩大再生产的手段,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客观上的可能性。尽管垄断会引起一定的暴利和腐朽,但不可能完全阻碍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趋势。

 

第二,垄断并未消灭竞争,只是使竞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即在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这种竞争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它迫使垄断资本依旧不得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比如说即便是有BAT,阿里巴巴想做社交,腾讯想插足电商和移动支付,他们这些神仙打架也会不断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谷歌公司办公环境)


垄断资本主义对于生产力的阻碍作用有以下四点:第一,由于垄断,垄断组织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就比如说,同样是搜索起家,谷歌在做人工智能,百度在搞竞价排名,一个弄出了阿尔法狗,一个在给莆田系和假药做广告。这就是典型的垄断企业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双面性作用体现。

 

第二,根据规模经济下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规模经济的收益就会达到瓶颈,反而成为了扩大再生产的阻力。通俗点讲就是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但是这个提升的幅度是越来越小的,提升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了,这就叫边际效益递减。

 

第三,在一些情况下,垄断资本还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以免影响现有的垄断地位和高额利润。

 

第四,垄断还会成为资本转移和新投资形成的障碍。比如BAT已经把所有有前景的创业公司收入囊中。

 

因此,列宁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的生产发展大大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所提供的可能性。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会交替占据优势。一种趋势占优势时,另一种趋势并非完全消失。但不管是哪一种趋势明显表现出来,都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期,工人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可以憧憬“每个工人家庭锅里有一只鸡,车库有一辆汽车”(胡佛总统语,其著名程度堪比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而在滞胀时期,会有平均20%-30%的生产设备闲置。

 

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为垄断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而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料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这就使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除了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继续周期地爆发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结构性危机。最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同时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等等。引用一段教材的原话(《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2-193页):

 

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和表现是:

 

(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通过通货膨胀来掠夺人民财富,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

 

(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用色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经济。

 

(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型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

 

(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同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还发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由于各种矛盾的尖锐化,使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前途丧失信心,甚至绝望。现在赌博盛行,犯罪日增,邪教大兴,吸毒成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与社会两极分化、财富分配极不公平有着很大的关系。

 

讲真,你们真的不要嫌弃教科书,教科书的价值在于你究竟能不能活学活用。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