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正道是沧桑:美国大选后世界将何去何从(上)

2016-11-11 赵皓阳 大浪淘沙
前言预言的阴云

0


川普赢了,公众号后台留言炸了都在说我毒奶,讲道理嘛我哪里在毒奶。我六月份的时候是写文章说过川普要赢的话还跟人打了赌,但是那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啊,完全没有钦定的意思。



那时候为啥看好川普,原因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开头已经说了。而我们唯物主义者从不搞什么“预言”、“预测”,我们只是分析客观现实,通过客观现实条件找到客观规律。就比如说我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是认为川普会输嘛,从我能拿到手的数据分析看就是如此。但是一篇严谨的文章不需要任何“预测”,我只是分析为什么川普民调会大幅落后,他的基本盘是哪些人、他犯了什么错误落后等等。如果要是以为我上一篇文章将近两万字是在“预测”美国总统是谁,那赶紧别看我的文章了,费电。

 

这次大选的结果还是有不少说道的。像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这三个都是民主党的优势州,但属于传统产业衰败的生锈带,这三个州被川普一举拿下。还是那句话:亲不亲,阶级分。再比如说,看下图这四个州,这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在上一篇文章的分析中,年龄、学历对于双方支持者的区分,在选举后的数据中都体现了:


唯一不一样的是女性,这一点非常有趣。选举前的民调显示,女性群体支持希拉里60%,支持川普仅占30%,毕竟川普有性骚扰前科,又在选举中对女性频出“粗鄙之语”。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希拉里的女性支持率仅仅比川普多出12%,甚至白人女性中支持川普的人数超过希拉里十个百分点。可见这个世界终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肚子决定脑袋。

(以上数据来源:http://edition.cnn.com/election/results/exit-polls)


在选举结果出来之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选举前的数据会有误差。我引用的民调网站(FiveThirtyEight.com)主要靠给博彩公司出售体育比赛的数据分析和预测盈利,所以在政治数据这一块是要比其他主流媒体靠谱的。 2008年总统选举,该网站预测对了50个州中的49个(唯一预测错的印第安纳州差了0.1%);2010年参议院选举,预测对了37个坐席中的34个;2010年州长选举,预测对了37个州长竞选中的36场;2012年总统选举,预测对了全部50个州和DC的结果(看就预测这种东西,就西方喜欢搞这一套)。那么为什么这次预测错了呢?

 

上图是大选十天之前的(28日)的数据,在开票当天希拉里还以70%胜率领先。要说玄乎一点,那就是变天啦,这个世界不是曾经那个能用一套规则应付的了,正所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仔细想一想的话,我看了上面那张“农村包围城市”的图,感觉可能是民调机构无法覆盖到如此全面吧。而且毕竟川普在几个州都是1%的优势获胜,最后的总得票数也略小于希拉里。

 

美国大选就说到这里了,这一篇文章我们不讲当今世界局势了。因为该讲的我上一篇文章已经说完了,就是那么点东西,没必要在加新的了,因为川普当选只是一个“大势”的结果,并不会改变任何“大势”,能说的都是“小势”了,没有必要去费力气写文章谈它们。今天我们来说说历史。

 

正如我刚才所说,“预言”这种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分析客观现实的方法和做出判断的依据。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还是对预言喜闻乐见的。人们对于“预言”的期待来自于对于客观世界的迷茫,在没有一个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人们看到客观世界,就难免陷入玄学的窠臼。既然大家都喜欢看,我们就从两个“预言”讲起。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定要经历“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的周期律,资本主义注定要定期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贫穷的无产阶级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是过剩的,而不是对社会真实需求、无产阶级真实需求的过剩。说白了还是,穷人太穷,买不起。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在生产过剩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后一个很好理解,前一个要弄懂的话得看以下之前这篇文章。简单说来就是:资本的目的-攫取剩余价值-完成资本积累-生产扩大化和相对人口过剩-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购买力不足-经济危机。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英国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第一次爆发全国经济危机,1836、1847年又爆发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自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平均每10-20年就要爆发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直至1929年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的确立。

 

说完了马克思的“大预言”,我们再来看看恩格斯的“小预言”。恩格斯在1887年说:“对于普鲁士德意志来说,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到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比任何时候的蝗虫群还要吃得厉害。战争的严重后果将会遍及欧洲大陆,那时到处是饥荒、瘟疫,军队和人民群众因极端困苦而普遍野蛮化;商业、工业和信贷方面的机构将陷于无法收拾的混乱状态,其结局则是普遍的破产。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到街上而无人拾取!绝对无法预料,这一切将怎样了结,谁会成为斗争中的胜利者;只有一个结果是绝对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造成条件。”——仔细读这一段话,恩格斯下了三个小“预言”,(1)千万级别的世界大战(2)王冠遍落(3)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

 

这个“预言”神在哪里,自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大陆再也没有爆发过如此级别的战争,整个欧洲和世界在“维也纳体系”下享受了相对的和平与前两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繁荣。而即便是拿破仑战争,双方军队人数也不过一百余万,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出现超过二百万兵力的战争。而恩格斯就果断预言“到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这肯定很难让当时的人们相信————但事实上,在只有18亿人口的世界,一战的广义参战国波及人口14亿,先后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欧洲战场上随时都有1500万人在厮杀。恩格斯可以说是完美地“预言”了世界大战的降临,虽然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两个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必然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一旦发生了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就只能指望于续命三板斧:“科技、殖民、战争”。彼时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进入尾声了,科技能给经济提供的红利差不多都已经提供完了,那么殖民地能够提供的原谅产地和市场——主要是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在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是集中在殖民地上,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德国和美国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德国自俾斯麦的统一后,才开始在海外殖民地上有所诉求——这时世界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了。德国人在寻求自己的“大国梦”和“星辰大海”的路上,注定要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爆发激烈冲突。

 

20世纪初,英、法、德三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发生了剧烈摩擦:北非成为法德两国殖民地争夺的主要场所,两国为抢夺摩洛哥于1905年和1911年先后两次爆发严重冲突;英德在非洲、东亚和近东的矛盾尤其尖锐,如德兰士瓦事件、瓜分萨摩亚群岛事件、中国胶州湾事件、巴格达铁路事件,两国都摩擦出了不同寻常的火花; 同时,德国向近东的渗透,使俄德之间的对抗加剧;此外,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积极扩张,而对俄国来说巴尔干国家是通往黑海海峡的陆上捷径。

 

随着冲突局势越绷越紧,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彼时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6月28日星期日下午,萨拉热窝时间后,德皇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1914年是千载一时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教科书的定义非常明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

 

我为什么要在两个“预言”上面加引号,就是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预言,而是马恩两位伟人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判断的结果。就像数学公式可以退到一样,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也是有规律的,由生产力可以推导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可以推导上层建筑。正是探究出了这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马恩二位能够预言出循环的经济危机和千万参战级别的世界大战。这也是本文为什么要从历史讲起,了解了历史,也就看透了现在,也就分析了未来

 

掰着手指头数,差不多人类社会也就这两件大事吧:一件经济危机,一件世界大战。这两件事一件让马克思说破了,一件让恩格斯说破了。唯物史观这套理论,不管谁信谁不信,它有不有效还是要让客观现实来检验嘛!

 

我们站在2016的历史关口,回望过去一百年的历史,会感受到全体人类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预言”支配的恐惧。


英国1916

1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关键的年份,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欧洲大陆爆发了三大决定性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同样爆发了决定性的日德兰海战。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6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

 

一战前英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国然而光荣的日不落已经渐渐衰落,对于维持整个秩序已略显吃力也因此英国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当面对崛起的德国,英国被迫结盟时,就意味着已经要告别独孤求败的地位了。在1916年的决战中,老旧的英国陆军明显表现得非常吃力,英国的军队保留着不少“贵族习气”,这里的贵族习气不是一个好事情,而是军队战斗能力僵化的体现在旧式军队中,军队的动力基本就是督战队的鞭子和胜利后的烧杀抢掠,这种军队并无什么士气可言,靠的就是群体无意识中的精神麻木,比如在早期火器时代的“排队枪毙”战术。也正因为此欧洲君主们普遍发现雇佣兵要比义务兵好用太多,因为人家就是职业的强盗。而新式军队要求能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能够由大军团到小分队如臂使指地指挥。

 

现代的新式军队要求能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能够由大军团到小分队如臂使指地指挥这一点德国军队做的就比英国好当然也就好的那么一点点有限,做的最好的还是共产党的军队,这是阶级基础决定的恩格斯评价英国军队有这样一段话:“在不列颠军队中,有一种能充分说明不列颠兵士是从哪些社会阶层招募来的制度。我们说的是用鞭笞来惩罚兵士……“九尾皮鞭”是这样一种工具,利用它,可以保持不列颠军队的贵族性质,依靠它,从准尉一级开始的所有指挥官职位可以通过封建特权的形式固定由贵族和绅士的年幼子弟来担任。废除《cat-o’-nine-tails》就会消灭目前把兵士和军官分隔开来并把军队分成两个像是不同种族的那种重大差别。”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军队把“排队枪毙”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督战队和群体无意识的驱使下,不列颠军队顶着德军的马克沁重机枪创造了开战第一天阵亡六万人的“神话”。在一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这样的“旧式军队”逐渐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早期火器战争中的排队枪毙)

(马克沁重机枪)

 

好在英国皇家海军没有丢日不落帝国的脸。1916年5月,英国的151艘战舰和德国的99艘战舰在日德兰海域展开决战,最终英国损失11万吨的舰船、德国损失了6万吨。虽然德国损失较少,但在战略上彻底输了,皇家海军掌握了北海的控制权,德国舰队再也不敢贸然进入公海,成为了海权理论创始人马汉笔下的“只是存在的舰队”。日德兰海战宣告了海战中“巨舰大炮”战列舰时代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航空母舰的舞台。战列舰时代的结束、“贵族军队”最后的谢幕,都可以看做是诸多时代大变革中的一个小插曲吧。


在当时的世界,人们惊诧于这样惨烈的战争,却极少有人有人意识到,这是旧的世界体系“礼崩乐坏”的开始,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世界意义上的“礼崩乐坏”。伴随着一个世纪的寿辰的“维也纳体系”的解体,人类历史掀起了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首先,英国跌下了“世界第一”的神坛。整个19世纪,英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老大,无论从综合国力、工业水平、殖民地大小来说,都是西方世界的执牛耳者。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号称“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占世界工业出口值的五分之二。唯一不是绝对优势的就是英国陆军,但是其光荣的皇家海军还是能维持英国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

 

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英国,2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萧条:1921——1929年,英国年均工业生产增长率为1.7%,直到1929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才勉强达到1913年的水平,但传统工业部门一直未恢复到战前水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海军大大削弱,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商船损失达70%。世界范围内英国的势力大受挫折,拉美地区的投资1913年为49亿美元,1929年为58亿;而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则由1913年12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55亿美元,已经与英国老大哥平起平坐。进出口方面,1921年,英国的出口比战前减少二分之一,其中煤炭、黑色金属、机器等出口额比战前减少三分之二。随着英国金融实力的削弱和国际金融垄断地位的丧失,英镑的稳定性发生了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镑对美元的兑换率由每英镑兑换4.86美元下降到3.4美元。

 

其次,欧洲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恩格斯预言的第二部分:“旧的国家一齐崩溃,王冠落地无人拾取”。这是历史的讽刺,旧势力丧心病狂地发动战争,而战争最终埋葬的终将是旧势力。我们来看一下大范围的“王冠落地”:


粉红色的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落的“王冠”,紫色的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落的,红色部分至今是君主制国家。英国遥据海外,国内没有收到战争太大影响,因此君主制度安然无恙,但自己也从世界第一的王座上掉了下来,也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看做是统治世界的旧的殖民势力瓦解的开始。

 

网上有个段子:

一战间谍,数着出港的皇家海军军舰:1、2、3、4、5、6……大事不好,皇家海军第一战列舰队出港了!

二战间谍,数着出港的皇家海军军舰:1、2、3、4、5、6……警报,警报!皇家海军主力舰队出海了!

现在间谍,数着出港的皇家海军军舰,1、2、3、4、5、6。夭寿了!皇家海军倾巢出动了!!!

 

预言的最后,也是最最最重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了一个红色苏维埃。这就是恩格斯语言中的第三部分——工人的胜利——又应验了:第一次打出一个十月革命,第二次红旗插遍半个亚欧大陆。

 

从恩格斯逝世后到一战前,国际共运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蛋糕做大了工人阶级的生活也有所改善,资产阶级也明白了一味地压榨工人不是长久之计——早晚要把自己命革了,因此也自觉出让一部分生产力发展成果。作为“先锋队”的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哪里去了呢——全部投靠到帝国主义的怀抱了。革命党们领导的政治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选举权、劳动法令、部长或其他行政职位,也因此在当时的诸多革命当中,认为可以通过和平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这就是被列宁所批判的“修正主义”。也完全可以理解,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它能在选举和议会中获得的越多,那么它进行革命的理由也就越少,这就是马克思逝世后西欧各社会主义党派所面临的“美好形势”。但是一战的到来彻底让西欧革命党们的春秋大梦变成了虚幻的泡影,曾经的无产阶级党派纷纷倒向政府支持备战,无产阶级被送上战场成为炮灰。列宁一针见血的指出:“第二国际死了,它被机会主义者征服了”。

 

而上了战场、当了炮灰的无产阶级,惊觉自己受到了欺骗。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17年,各参战国普遍爆发了兵变——这跟工人阶级运动同根同源,因为各个参战国的士兵,都是小部分被骗、大部分被强征来的无产阶级。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兵变:主要战场上俄法德各有百万士兵造反,意大利军队在北部前线、奥匈帝国军队在整个战场、日军在西伯利亚、土耳其国内都有近数十万人的哗变、抗命或私下串联。

 

兵变的最大成果: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不用多说了。


兵变第二大成果:促使德国投降、结束一战。要知道,德国在一战中,在任何一场战役里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大失败,双方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什么投降了呢?就是因为德国的无产阶级士兵觉醒了,他们意识到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意识到了这次战争的荒谬,他们把枪口指向了皇帝和容克贵族。1918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的8万水兵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吹响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号角。随后一个又一个部队哗变,一个又一个苏维埃成立,到11月8日止,几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中都发生了武装起义。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爆发武装起义,占领了政府机关、邮电局和火车站,迫使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卡尔·李卜克内西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然而德国的左翼运动最终遭到了新民选政府——社民党政府的血腥真压,次年一月,杰出的左翼理论家、工人运动领袖、妇女解放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惨遭杀害,这对于国际共运是无可估量的损失。曾经领导工人运动的社民党,恩格斯把遗产留给它的社民党,在倒向帝国主义支持战争之后,彻彻底底的背叛了人民,成为了注定要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刽子手。为了反抗政府暴政,慕尼黑工人在德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随即德国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集结军队攻入慕尼黑,自此,十一月革命结束,德国的左翼力量写下了最为壮美、也是最后的篇章。德国的无产阶级运动遭到了致命的打击,革命领袖和先锋队几乎被屠杀殆尽,也正是左翼力量的真空,在未来二十年内让极右翼的法西斯主义趁虚而入,利用了底层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在战后经济危机中的痛苦,让德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与其他左翼烈士的棺椁)


兵变第三大影响:让平息法国兵变的贝当成为了民族英雄,这个影响要到二战时才会体现出来,我们在第四节会详细讲。

 

如果还说有一点什么其他的影响,那就是对英国和日本。在社会主义思潮最薄弱的英国,工人阶级都上街声援俄国革命——码头工人甚至罢工,拒绝为干涉俄国革命的军队装卸物资。十月革命后,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列强,毅然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结果日军将领发现有点不对劲,俄国妓女的梅毒厉害,但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更厉害,整个军队马上面临着被瓦解的风险。我以前有一篇文章写过拿破仑战争中俄国远征军攻入法国,结果这些青年军官接触了先进而充满魅力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回国之后就发动政变,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远征”。风水轮流转,这次十二月出征的换成日本军人了,马克思主义终于要在东亚掀起一丝涟漪了,不过这只是算一点微小的影响,很惭愧。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翻天覆地的结果,有一句忠告送给帝国主义列强别打仗皇冠会掉别萧条列宁会笑

 

然而说不打仗就能不打仗了么肯定不会就像经济危机、萧条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战争也是如此。


苏联

1924

2


1924年革命导师列宁逝世苏联在内外交困中迎来了新的篇章

 

我们来做一个头脑风暴假设你在玩战略游戏现在给你的条件是:(1)你是一位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学历中学毕业;(2)上一任领袖在去世前建议免除你的总书记职务,军队几乎完全掌握在你最大的对手托洛茨基手中;(3)你的新兴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因为战争工业产值只有7年前的14%而农业更糟,三年前刚刚发生了引发广泛农民起义的大饥荒;(4)曾经的帝国分崩离析,原有的国土出现了苏联、芬兰、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六个国家,一些蕞尔小国都欺负到了你的头上(罗马尼亚),侵占了你大量领土;(5)你的军队在与邻国(波兰)的战争中惨败而归,签订了耻辱的条约割让大量领土;(6)你的国家没有外援,周围邻国与你为敌、全世界发达国家全部与你敌对。

 

那么现在告诉你你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挑战:(1)年内夺取党内最高权力;(2)17年后,你国家的西线即将面临600万军队的入侵,这些军队有着最先进的装备战术,仅仅用了六周时间就灭掉了当时西欧第一大国——法国,而这次入侵要比入侵法国的来势更加猛烈,你需要坚守自己的首都不能撤退一步;(3)在以上事件发生之前,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处理东线任务,那么你将面临着超过100万日军精锐的入侵;(4)任务2发生4年后,占领德国首都;(4)吞并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收复波兰罗马尼亚、芬兰侵占的领土,侵占德国、日本领土;(5)在东欧全面建立起红色政权,让你的周边不存在一个敌对国家;(6)用十五年时间,工业水平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你去世时经济水平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并且拥有原子弹

 

好的来看看这个游戏是不是一个WTF的地狱难度的游戏但是有一个人把以上任务全都完成了他是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我一直坚持功是功、过是过,用矛盾二分法来看待一切问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放到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就说你是斯大林,条件和任务上面都写明白了,你要维系苏维埃政权、让这个国家发展,有更好的办法么?

 

斯大林模式和列宁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列宁说:“(苏联现有的经济基础)注定是无法成为文明国家,更不用说社会主义国家了”。按照马列的观点,建成社会主义首先要有发达的生产力,至少是一个工业社会,而当时的苏联显然不是。但是斯大林不在乎这点,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度里建立起来(当然啦,要损失一些农民的利益,这也是他承认的)。众所周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在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上,但是没想到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家出让了部分利益,工人生活得到改善,反而丧失了革命性,于是列宁就指出,像俄国这种又穷又苦“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才有可能革命成功,然后再用俄国的力量去帮助西欧的工人兄弟。斯大林肯定想,你不是证明给马克思看落后国家也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么,那我也证明给你看落后国家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咯。

 

简单地说,马克思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多国革命论”,列宁的理论可以称作“一国革命,多国建设社会主义论”,斯大林的理论就是“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论”。

 

斯大林秉持这个观点并不意外,他与列宁所选择的不同道路是基于一个对局势判断的不同,这个局势简单说来就是:欧洲诸国会来帮我们,还是会来干我们?众所周知,列宁晚年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因为要为我国的改革背书,所以新经济政策在教科书中赋予了很高的地位。但其实列宁自己说得也很明白,新经济政策就是一个过渡的政策,俄国底子薄弱,几乎没有重工业基础,我们先用新经济政策缓和国内矛盾、过渡一下,西欧国家的革命就要成功了,他们马上就要来帮我们了,我们一起手拉手开开心心的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

 

但是斯大林可不这么看,他就是一个格鲁吉亚穷鞋匠的儿子,西方哪个国家他都没去过,第二国际的领导人哪个都没跟他谈笑风生过,当时中央政治局一水的留洋派,非常熟悉西方那一套,还有一个辈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托洛茨基,他们压根看不起斯大林这个高加索山沟沟里出来的土鳖,斯大林也憋着一肚子火(可能这点他跟毛泽东心有戚戚焉吧)。

 

在十月革命仅仅胜利三年后,苏联红军就厉兵秣马进攻波兰。列宁认为,这一次战争意义重大:首先穷苦的波兰人民会箪壶食浆以迎王师,分分钟把波兰变红色;德国工人一看波兰的胜利也会组织新一轮的起义,毕竟上一次十一月革命无产阶级没有外援,而这次英法深陷战后萧条的泥潭,也很难再组织力量;德国革命胜利之后,再以德国为中心把革命意志辐射全欧,法国变色也是指日可待,到时候欧洲大陆一片红,离共产主义的日子就不远了……

 

于是有着“红军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斯大林、叶戈罗夫等一干豪华配置的苏联红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波兰,结果被打到妈妈都不认识了。波兰农民别说揭竿而起迎王师了,苏军一来他们跑得比谁都快,苏军撤退的时候还不忘在后面踢屁股。斯大林心里就仿佛一万头草泥马跑过啊:卧槽TMD我们连波兰都打不过啊,那还谈个屁解放欧洲啊,还谈个屁共产主义啊。当时苏联军队跟旧沙俄军队在装备上没有什么区别,平均三个士兵一杆枪,重武器可以忽略不计,唯一肯能有优势的就是军队士气,但是在境外作战中这一点也会被大大抵消。结果回去开会检讨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先承认自己冒进的错误,接着把锅甩给了斯大林,说他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不配合西方面军的战斗计划,然后红军老大托洛茨基、加米涅夫一看,除了斯大林其他人都是自己的嫡系,那么中央决定啦,这口锅就斯大林同志来背啦。这事之后斯大林就更卧槽了,心想早晚要把这群留洋派全突突光了。

 

不要说苏联对于德国的进攻一点准备都没有,看斯大林二三十年代写的文章,基本上就像个碎嘴婆子一样给党内干部念叨:西方不回来帮我们,西方回来干我们,帝国主义良心大大滴坏啊,他们迟早要来打我们啊,你们要备战备荒啊……尤其是三十年代法西斯全面上台之后,斯大林就说现在形势一片大坏啊,红色政权是法西斯的眼中钉肉中刺啊,他们迟早要来打我们的,所以五年计划再加把劲啊……所以斯大林不顾一切发展重工业,宁可瘸着一条腿走路,也要撑过未来帝国主义的进攻,先别想着解放全世界了,先保住苏联这颗革命的火种就不错了。至少二十年后德国打过来的时候,等到战略纵深全力开动,红军已经从平均三个士兵一杆枪,到有打不完的炮弹、开不完的坦克了。

 


多说一句,斯大林想到德国进攻了,没想到的是德国会在41年夏天进攻。斯大林就典型的严谨理工男思维:英国还没投降,德国不会进攻;俄罗斯的秋天就跟西欧的寒冬差不多了,到了冬天那可是能坑掉拿破仑的,德国人应该会选择春天进攻、夏天决战、秋天秋风扫落叶……反正41年肯定不会了。但是呢,斯大林对面的是个不按套路出牌、天马行空的小胡子艺术生,说打你就打你,这一下还真把苏联打懵了。斯大林的考虑可以说是完全合理,最后德国的攻势终于莫斯科,那时候已经11月了。德国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撑到了30日,那时候防寒物资缺乏,枪、炮、坦克的履带都被冻住丧失了战斗力,可以说德国最后就差一口气。

 

回到主题,就共产主义消灭国界、全世界民族大同、无产阶级兄弟是一家这些国际主义的东西,列宁是全信的,毛泽东是半信半不信的,斯大林是全不信的。或者说毛泽东和斯大林也信,但认为不是时候。所以列宁肯在布列斯特条约里出让大部分领土,肯把沙皇俄国侵占中国的土地全部归还,因为他觉得我们早晚是一家人嘛,早晚国界是要消除的嘛。结果斯大林上台了,中国的土地一点没还,还一手策划把外蒙独立坐实了;二战初期还跟邪恶的法西斯大言不惭地瓜分了波兰,接着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占领了芬兰的维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直接把国境线向西推进了几百公里——一切都是从苏联自己的利益出发。毛泽东就比较有意思了,对亚非拉第三世界的穷兄弟,我们从来都是很慷慨、很无私的,当然也养了不少白眼狼;对东南亚的红色游击队,我们从来是不吝支持的。他这个半信半不信可能多半要怪斯大林:刚刚建国老毛就去苏联谈条件,结果遇上了真正的高手斯大林,双方大战三百回合,我们算是把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在东北的特权都拿回来了(给不争气的国民党擦屁股),但是外蒙独立是无法挽回了;拿了苏联不少援助,东南沿海也建起了几个苏联的雷达站。老毛从那个时候起就感觉不太舒服,这老大哥干嘛跟小弟耍这种心眼,等到了赫鲁晓夫的时候直接就宣布苏联成了帝国主义,是要被革命的对象。

 

斯大林是一个一体两面的人对待国外敌人就是“铁血”,对待国内的政敌农民和兄弟国家就是“冷血”。他带领国家取得了史所未有的工业化奇迹,也有政策不力而导致乌克兰大饥荒这样的惨剧。像军队大清洗这样的事本根没得洗,就曾国藩屠城注定要受道德谴责的一样苏联红军中5个元帅中的3个这里就包括“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5个一级集团军长中的3个,10个二级集团军长的全部,57个军长中的50个都被“清洗”,上万人被冤杀,十数万人被判刑、劳改、流放这对于苏联红军不只是伤筋动骨,差不多算是连根拔起了。德国进攻时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就跟大清洗后红军内部巨大的混乱有关。

 

不过要从另一个角度讲,要没有斯大林这种不要命的工业化,没有乌拉尔山区建立起来的千里纵深和数以万计的大炮、飞机、坦克,能顶得住德国的进攻么?就按工业化的底子来说,一战后的俄国跟德国比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要是德国坦克开进来的时候,红军还是三个人一条枪,那别说“红军拿破仑”了,就是“红军霸王龙”也不好使。所以说历史是多维度的、客观现实是多维度的,一些事情、一些人就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来评价是无法得到合理的结论的。再比如斯大林强占东欧六国的土地,这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当然是“罪行”,但是要没这几百里的战略纵深,战局会怎么样呢?要知道,德国最远可是打到了能看到克林姆林宫的塔尖的地方了了,真要没这几百里地呢,斯大林可是死活不撤退的啊。万一莫斯科城破、斯大林身死、党中央和第三国际被一锅端、苏联崩溃、德国法西斯如日中天……那样的世界无法想象。

 

所以说,历史是一笔算不清的帐。像斯大林本人一样,矛盾、复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关键的日子,在红色政权与法西斯政权最终决战的时刻,德国军队已经攻入了莫斯科郊区,举例市中心仅有八公里。要知道,面临德军的钢铁洪流,懦弱的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拱手让与纳粹;中国的领袖千里转战武汉、重庆,首都南京三十万军民惨遭荼毒。我们现在开上帝视角知道莫斯科保卫战打赢了,当时的人谁能有这个自信?德军当时可是号称“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是一败涂地的拿破仑也是一把火把莫斯科烧得精光。斯大林力排众议拒绝撤退,11月7日正值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在莫斯科的漫天大雪和德国战机频繁的轰炸中,苏联红军举行了悲壮的阅兵:风萧萧兮易水寒,士兵们高喊着“乌拉”走过列宁墓,接受检阅,随即开赴前线抵挡德军的进攻。

 


斯大林的儿子在前线作战被德军俘虏,希特勒想用他去交换被俘的德军元帅保卢斯,斯大林通过瑞典红十字会回答:“我决不拿士兵去换元帅”。最后他的儿子在越狱行动中被德军卫兵打死。


无论如何,斯大林无愧于他为自己取的姓氏——Сталин——钢铁。

 

“斯大林模式”还是有很多可以谈的。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这说白了还是一个“续长命”和“续短命”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可能是在当时苏联内忧外患情况下的最佳选择,然而它的弊端、矛盾肯定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攒和释放的。如果说斯大林模式要为半个世纪后的苏联解体负责,那苏联后几位领导人都是干什么吃的斯大林为苏联做的最后一点贡献恐怕就是他把之后所有问题的黑锅都背了苏联什么问题乃至最后的悲剧都可以用“斯大林模式的问题”来解释,以至于后面苏联的领导人都要靠批判他一番来掩盖自己的无能。所以老毛就服一点斯大林,后面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入他老人家法眼。

 

客观现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种文明一个意识形态如果不能随着客观现实相应地变化那它注定要被历史所抛弃然而这个变化太难了大如日不落帝国强如红色苏维埃都没能跟上客观现实变化的脚步进而被历史所抛弃变化难这也算是客观规律的一种,优胜略汰、不断进化的大自然法则。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变革的事例

 

未完待续

 


由于公众号一篇字数不能超过两万字,所以分批更新。本文目录为:

0、前言,预言的阴云

1、英国,1916

2、苏联,1924

3、美国,1929

4、德国,1936

5、中国,1946

6、日本,1976

7、世界,2016

 

本来是想分上下篇,结果前三小节就已经超过两万字了,目测是要分成上、中、下三篇来发了(后面三节还没写完,争取全文控制在六万字以内)。

 

本文题目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想要分析的是世界局势走向何去何从。正如我最开头所说,做“预测”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根据客观规律和现实世界做出分析和判断,这样,回顾过去一百年来人类的历史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我选择了上个世纪几个尤为关键的时间点来分析,把这些走势看懂了,也就明白这“人间正道”是什么正道了,也就能判断出“世界何去何从”要往那里走了。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