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电影,讲尽了我们这个悲惨的世界

2016-01-07 赵皓阳 大浪淘沙

友情提示:文章长,图超多,干货,适合长空闲时间、wifi条件下阅读。


新年第一篇文章,讲这部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著名作品,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以小说为蓝本共同创作为一部音乐剧,并由当今最负盛名的歌剧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转制为英文版(《歌剧魅影》、《猫》都是他的作品)。2012年,为纪念雨果诞辰210周年即《悲惨世界》小说发表150周年,歌剧电影版公映,并在第85奥斯卡奖中荣获8项提名3项大奖。整部电影都是歌曲,能找到的我都插入到文章里了,强烈建议一边听歌一边阅读:





整部电影在“Look down,look down,you'll always be a slave”浑厚而凄凉的歌声中展开(我觉得这个歌词就是对着《国际歌》里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写的)。我们的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位苦役犯,19年牢狱终于熬到假释,发放假释证明的头号反派沙威尔督察在风雨中帅气登场:

正反头号人物开始了第一次直面较量:


毫无疑问,冉阿让对于法律的判罚非常不满,他的外甥快要饿死,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服刑了十九年苦役:


而沙威尔督察针锋相对的表示,法律就是法律,你外甥快饿死了不代表你就可以偷窃,你所受的惩罚罪有应得:




好了,我们这里可以停一下,经典就是经典,影片的一开头就给我们抛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实验:我的亲人快饿死了,我去偷食物是对是错/我的妻子患有重病,而药店老板趁人之危抬高价格我无力承担,这时候我去偷药品,是道德还是不道德?这个思想实验和那个著名的“电车难题”一样有名,这种纠结的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之前的文章里说过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了。


单就这部电影而言,法律卫士沙威尔的理论基础在哪里呢?就是洛克的理论,法律、社会规则、制度基于“多数人同意的原则”,这个“同意”的原则被卢梭发展衍伸,就是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沙威尔认为,你冉阿让既然是社会的一份子,自然就要尊重我们的社会契约,犯了法就要认罚。


当然,对于洛克“同意”原则的诟病也很多,因为洛克在设计规则的时候,并没有把“无产者”考虑在内,就是如果你没有资产、没有土地,你是没有权利去“同意”的。熟悉历史的人不会惊讶,西方穷人、妇女、黑人等获得普选权,才不过是半个世纪之内的事。毫无疑问冉阿让就是这种观点——这是你们赵老爷同意的规则,不是我屁民同意的规则,我外甥快死了,我偷一片面包就要受到这样惨重的代价,我认为不公平,我所以才会越狱,我不服气:


卢梭在构造伟大著作《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对这一点也一直记挂在心头,所以他又创作了另一部伟大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明确的、毫无保留的提出了“私有制”是人类所有不平等的根源。当然,卢梭的探究仅限于此了,下一位登场的,就轮到马克思了。


如果看上面理论知识感觉困难,请先看我这篇文章补补课:《生而贫穷(下)》


这种关于法律、关于社会规则不同观点的碰撞,在后面两人交锋中也有所体现:


我们看沙威尔督察,一副顽固、泥古不化的形象——法律就是我的准绳,你违反法律就是人渣。如果你认为他的形象仅限于此,那就实在是too simple了。我们来看电影中的神来之笔,在电影的后部分,沙威尔督察混入起义的青年学生军中搞破坏,被认出并抓获,当学生告知他将接受审判的时候,我们的沙督察这样说的:


看到这个前后呼应实在是拍案叫绝,不要以为人家沙督察很固执很一根筋,人家精明着呢。作者这一神来之笔让一个统治阶级(鹰犬)的形象跃然于荧幕,呼之欲出。


记得之前看过聂绀弩老先生讲《水浒传》的一本书,说为什么鲁智深、武松等人践踏规则蔑视法律,反而被人们认为是英雄,传诵至今,就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是反动的,法律对人民来说也是反动的,所以他们破坏这个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是进步的、高尚的、替天行道的。这个说白了就是一个立场问题,聂绀弩老先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不保留的,赤裸裸的永远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说话,所以是《水浒传》而非《荡寇志》(当然,像李逵这种反人类的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老先生还是批判的)。毫无疑问的,站在肉食者的立场、站在赵家人的立场,这个问题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毛主席说得好,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个“理”从何来;“替天行道”,这个“道”是哪里的“道”?如果面对这些问题你开始沉思,你的脑海里开始波涛汹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步入一个更高阶的哲♂学挑战了。


怎么样,这只是个开头,我已经说了两千字出去了,经典就是经典。相比于近期热映的某国产影片,一群高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比政治正确的青年,最后被怪力乱神的封建迷信打脸,真是高下立判。当然啦,作为一个商业电影,我们也不能苛求更多,毕竟要迎合一些人民的小情绪的,毕竟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用个wifi都怕致癌,做个高铁都担心辐射,用个地暖怕得白血病,吃个食物还想着相生相克……他们看着拉倒石像被一群蝗虫吞噬的知青相比也会觉得大快人心——谁让你们唯物主义者不敬畏神秘力量呢


及格商业作品迎合人民的口味,高档文艺作品能给人以思考、提升,这就是差距。我们再回到电影,冉阿让出狱了第一件事想做什么?报复社会。当然我要做了十九年的牢可能我比他报复社会的欲望更强烈。他偷走了教堂的银器,然而很遗憾,被抓到了,然而的然而,善良的主教大人为他作证,替他洗清罪责,并赠送了更多的路资。冉阿让由此受到感化,成为好人。


当然,劳动人民毕竟苦大仇深,冉阿让依然拒绝承认他因偷面包而承担的罪责——撕碎假释文件就是证明(这也是为什么沙威尔一直在追捕他,逃离假释相当于越狱)。不过他依然被主教的善意说感化,他有了新的目标,我不去报复这个世界,我按照我自己的规则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规则不需要我去“同意”,我便尽我所能“同意”我最自己的规则。




这里要说一下这个主教的形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劳动人民受苦受难,于是会产生许多精神寄托,比如公正严明清廉、为民做主的青天老爷——包拯、海瑞等;比如劫富济贫声张正义的侠盗、好汉——瓦岗寨、梁山泊;比如普度众生惩恶扬善的神佛——观音菩萨、济公等。这些形象反映了底层人民朴实的诉求,但他们都是虚幻的、无用的。正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社会规则的缺陷,正式因为体制上的“恶”,老百姓们才会把自己精神寄托放在单个人、文学形象再创造的人、宗教形象上面。这也是底层群众局限性体现。剧中的主教就是这个形象,冉阿让的人生因这个慈祥而慷慨的主教改变。但雨果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作家,不会单单创造一个“完美神明”类的形象并从此让男主角如同《基督山伯爵》一般人生开挂走向巅峰,后面种种跌宕起伏、种种对社会残酷的描述、种种命运的矛盾与纠葛,反映了其超高的思想境界。


清官、侠盗、活菩萨,他们救的了一个人、一些人,这是他们的伟大;他们普度不了众生,这是他们的局限性。那么什么普度众生的事情?影片后面的革命者,他们想做的是普度众生的事情——打破旧山河,再造新世界,创建一个公平公正人人权益得以保障的新社会——这才是有用的——这也是后面青年学生起义军想要做的事。当然大多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伟大的作品永远是心意相通的。


知道建国初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了么?我们后文可以慢慢看到《悲惨世界》的思想高度。比如说善良的主教能救得了一个冉阿让,他救不了这些人:


(先听歌)



(这是沙威尔督察,匆匆去见新市长,他的老朋友冉阿让)

贫穷中革命的火种在孕育:





“只等报应之日到来”


男主角靠着主教赠送的财产开了工厂、当了市场,成为了资本家,于是我们的女主角(或者是女配角)在歌声“At The End of The Day”中登场。


这一段唱词也是意味深远。如果看过我《生而贫穷》这篇文章,就会记得: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造成大量剩余人口,所以工头会说出“你们要惜福”这种话,因为还有好多失业人口在嗷嗷待哺:


第二,就因为有这些相当数量的失业“剩余人口”,资本家才敢于把工资压到最低。最低是多低?就是我在那篇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压低到仅仅够劳动者维持第二天再生产的需要——食物、住宿,仅此而已。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歌词里说的“只要有口气就要干活,不然全家就要饿肚皮。付给房东,付给商店,继续做直到你倒下”。为什么一定要做到倒下为止,因为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剥削了,他们可以榨干你最后一丝剩余价值,剩余人口让他们有恃无恐。劳动者就这样陷入了贫困死循环之中,每天耗费掉自己最后一丝精力,却永远没有积累。这就是“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看不见的手”是血淋淋的。


马克思的理论不是白写的。《悲惨世界》的唱词也不是白写的。


我们的女主角(或者是女配角)芳汀小姐,年幼时被小白脸欺骗,生下一个女儿独自抚养,每个月要寄送生活费给酒店老板。这次她在寄信时候被同事偷看,未婚先孕一事公之于众,而一直觊觎她而不得手的色鬼监工趁机报复。


还是要说,为什么寄托青天大老爷没用,没有制度的保证,青天大老爷也有走眼的时候:



主教救的了一个冉阿让,然而冉阿让救不了一个芳汀:



芳汀被扫地出门,为了给孩子寄钱——酒店老板的信中说她的女儿重病急需一笔钱——她不得不去某些女孩子不该去的地方……这里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气不说理论知识了,赶紧感慨一句女神好美(/ω·\*)



……之后就是,被强暴,被剪光头发,被拔掉牙齿,太惨了,我就不贴图了,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终于不用讲理论了,赶紧说一下演员吧。安妮·海瑟薇,就是演《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的宝宝(是不是感觉挺像《天使爱美丽》里的奥黛丽·塔图)。为了扮演生活贫困的芳汀,安妮·海瑟薇减重20磅。当被问及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减掉这么多体重的时候,安妮·海瑟薇守口如瓶。她说自己的方法会对生命健康产生威胁,所以她不愿意公布自己的方法,不希望年轻的女性效仿。话说多年之前,安妮·海瑟薇曾经有机会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主演歌舞剧《歌剧魅影》。但是当时她却拒绝了这个角色,因为她那个时候要拍摄《公主日记》。出演芳汀,也算是圆了她一个歌剧梦,同时也收获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在颁奖典礼的时候她还是一头短发,因为要扮演芳汀所以剪光了头发。女神好美(/ω·\*)


还有,我们的男主角,你们看出来是谁演的了么……狼叔,休·杰克曼:

狼叔本来就是歌剧演员,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们没有提前给音乐剧录音,而是边演边唱,这样就加强了现场性,让观众感受更深刻,这一点正是《悲惨世界》这样的故事情节所需要的”。同样为拍摄保守牢狱之苦的冉阿让,休·杰克曼减重二十公斤,紧接着拍完《悲惨世界》就要拍《金刚狼2》,又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练出了一身腱子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记得狼叔辞演金刚狼之后说了句话,大意是“我已经快五十岁了,我也想尝尝甜点的味道了”。


再回归剧情,因为有人被当做他误抓,冉阿让在法庭上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这足以证明他从意图报复社会的服刑犯变成了一个高尚的人、勇敢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芳汀在伤病中去世,临死前冉阿让承诺照顾她的女儿,于是他从旅店老板处接到了珂赛特,重新踏上了逃亡之旅。

珂赛特也是一个可怜的宝宝,生来没见过爹,娘又要去城里打工,跟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一样,还要在酒馆里干各种脏活累活、受虐待。听一下少年珂赛特唯美的歌声吧 Castle On A Cloud

在逃避沙威尔的追捕中,冉阿让跳入了水中,而沙督察一脸难色放弃追捕,可见他是十分怕水的。这为后面埋下了一个伏笔。


时间来到了1832年,巴黎,也是本剧的的高潮部分:


“Look down,look down”的歌声再一次响起


就像前面讲的“电车难题”“偷药困境”一样,哲♂学上不讲什么“对和错”。底层人民活不下去就会造反,不要讲什么对和错,要把这种事情当成一个客观现象来看,就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样的客观存在。


在当今“去革命化”的主流话语权浸染之下,无数打着“历史真相”的旗帜给历史上的统治阶级翻案,用捏造的史实污名化起义军、农民军,这些人基本都是坏,还有一些跟风符合的阿Q基本都是蠢。在想想自己屁股做到哪里之前先问问自己姓不姓赵。还记得“第十放映室”年度回顾里讲《雪国列车》的时候,极尽嘲讽之能势,大意是说下等人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的吃蟑螂,反而如此有暴力倾向攻打上层车厢,整个电影剧情不知所谓。可见第十放映室不过言语风趣吐槽犀利,思想境界未必有多高明。


就比如历史上,针对《悲惨世界》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天主教作家巴贝尔·多尔维利(Barbey d’Aurevilly)表示:“《悲惨世界》不是一本好书,更有甚者,这是一个恶毒的行为。”路易·弗约 (Louis Veuillot)1862 年在《天主教世界评论》里说:“书中有很多可恶的思想,用的讨厌的风格……而《悲惨世界》的作者向群众发出呼吁,非但是无帮助的,只会加重苦难。”


“层层叠叠有一堆大得可怕的东西,法律、偏见、人和事堆积如山,直到望不见的高度,崇危峻岭,令人心悸……用一种凶残却又平和、安详而又苛刻、无可言状的态度践踏和蹂躏下层人民”——雨果《悲惨世界》


听歌,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就像高尔基《我的大学》一样,这位小朋友读的也是社会学校。


小孩子的形象,在西方众多文学作品中都非同一般。自从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之后,小孩子经常扮演一些“说出大人所不能说的”这类角色。在《悲惨世界》中,这不是小孩子,这是先知:


“当年我们杀了国王,结果又回来个新国王”——这句话就非常了不得。革命之后,如何避免出现新的统治阶级,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要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个话题我说过一万遍了,再说你们肯定要烦了,这次我坚决不说了23333。没看过的看完了本文之后再补一下之前的文章吧:


《失传的屠龙术》

《生而贫穷(下)》

《“龙女王”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革命生涯》


“我们曾经为自由而战,现在却只为挣一口饭”——1789年,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的思想从此深入人心。然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发动底层人民反对封建贵族的压迫,当底层人民发现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封建贵族之后,还是要受资产阶级的压迫,该吃土吃土该吃草吃草。



法国工业革命也没有英国来的那么彻底,无产阶级的生活更加悲催(虽然英国已经更差了)。因此法国的革命也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从1789年到电影的1832年,短短四十年时间,法国经过了雅各宾派、雾月党人、拿破仑、波旁王朝、七月王朝,仅巴黎发生的大大小小街头革命达数十次之多。《悲惨世界》描写的1832年革命,只是整个大革命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远没有之后的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运动重要。如果不是雨果和电影,它很快就会被人忘记,但千千万万革命党人的精神,同样不朽。


1862年,雨果在《悲惨世界》序言中写道:“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言之,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剧情发展太快,有好多都忘了介绍,我们革命军中一位骨干在路边看上了长大的珂赛特,一见钟情(看这个小眼神)。



当这位少年的情书送到冉阿让手中的时候,就跟每个父亲听到女儿有男朋友的感觉一样——多年养的白菜被猪拱了。


当然,我们的冉阿让毕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当他知道暗恋珂赛特的少年要参加革命,他毅然决定为了女儿的幸福拼却性命也要保护这位少年的周全。


当晚,各路人马合唱一曲 One Day More,电影也迎来了一次小高潮。

有的在憧憬革命:


(感觉我不小心截了个暴走表情包)


有的沉浸在爱情之中:


有的因为爱情而感伤:


一直没有介绍,这个宝宝就是酒店老板夫妇的女儿,暗恋我们的青年革命党,而上面那位青年革命党却心属珂赛特。毕竟这位革命党人是个官三代,珂赛特也算个富二代吧,穷屌丝注定是不能和官三代在一起的。这在以前叫“门不当户不对”,这在现在叫“三观不合”。


沙威尔督察老当益壮,再次登场,要让学生们付出代价:


当然,永远少不了以旅店老板夫妇为代表的投机分子:


要说的东西太多,一直来不及介绍旅店夫妇这对重要角色。整个一部气势恢宏的《悲惨世界》,很难找到第三个人像他们两位这样招人厌恶。
德纳第是个无赖,滑铁卢战役上时他在战场上专门盗尸,有个受伤的军官被他翻动身体,苏醒了过来,还以为是德纳第救了他的命。他利用在滑铁卢偷来的钱在孟费梅开了家客栈,专门敲诈旅客,电影中苦难人民的典型代表芳汀母女便是他们敲诈的摇钱树。


德纳第夫妇的角色已经超越了阶级,被写成一个集一切丑恶和卑鄙之大成的人物,几乎成了一个恶的化身,其嘴脸的丑恶、行径的卑污世间难找。当他成为富有阶层时,他就是万恶的资本家,当他是一个落魄的流浪汉时,他就是一个流氓无产者。他的信条是“自私是人间的法律……人人都为自己,私利是人们的出发点。黄金是天然的吸铁石。”他严格地信奉这一人生哲学,损人利己、敲诈勒索、卑鄙无耻、以至行凶抢劫、谋财害命、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雨果的作品虽然以同情劳苦大众而著称,比如他在《巴黎圣母院》那句著名的“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意思是下水道居住着流浪汉、乞丐、卖艺者、小偷等各种穷人,但是相比于肮脏的巴黎上流社会,他们朴实的品格撑起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结果这句话被近年来公知们用作“排水系统发达的城市才是好城市”,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但是雨果在作品中丝毫不会掩盖底层社会中的恶,善与恶是人性中的部分,并不是根据你财富划分的。


这里可以多说一点流氓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说的非常明白:“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有时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毛泽东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流氓无产者由逃兵、痞、丐、黑帮等组成——他们是一股黑暗原始的破坏力量,他们一小部分经过思想改造可以为革命力量所利用,但他们必然是革命专政的对象。现在总有想当数量的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老毛的原话,保留前半段“利用流氓无产者”的话语,切割后半段“必然是革命专政的对象”,这群人什么意思早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不过也怪老毛,晚年没hold住无产阶级,直接血崩。当然要说到那十年,带头兴风作浪的先是刘某某为代表的官僚投机阶层,后面闹起来的才是流氓无产者,反正读那十年的历史就感觉真TM没一个好人了,太黑暗了,历史不忍细读。


扯得太远了,回归电影剧情,在看到渣滓的同时,还有希望。来看看我们的先知:

“每个人都将做国王”——这就不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嘛!不过国王尚未做成,同志仍需努力啊。


第二天,也就是1832年6月5日为他出殡之时,备受民众爱戴的共和党领袖拉马克将军的葬礼举行,护送遗体队伍经过巴黎林荫大道,通过奥斯特利兹桥,围观群众有数万人之多。正如电影里的场景那样,共和党人乘机喊出支持共和的口号,葬礼转变为大规模示威,共和党人领袖举出红旗作为运动的旗帜,然后示威失控,一部分示威者和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部分被派去弹压的军队却反水加入共和党人的队伍,示威队伍转向有着特殊意义的巴士底广场,也就是电影中青铜大象所在地。经过了一天的大混乱,起义者被赶到巴黎老城区,进入街垒战阶段。


这里是全片的高潮,主题曲、经典之作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请点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67gceeja&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首歌有多经典就不用我说了。2011年美国人民占领华尔街,高唱着两首歌,一首是《国际歌》,一首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巴黎市民纷纷扔下家具,帮助起义者构建街垒:



然而仅仅一天,巴黎所有街垒都被攻陷,仅剩这最后一座。


就在此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再次唱起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这是这首歌第二次在电影中响起,唱歌的是我们的先知:

起义者决心不惧一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历史上和小说及电影里的描述类似,暴动没有发展成全巴黎大起义,军队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倒戈的迹象。五四运动成功的核心不是学生罢课,而是学生罢课带动的工人罢工。缺乏社会基础,仅仅由学生的热情支撑的起义可以说注定失败。据当时史料,执行镇压的政府军人数大概3万人,而起义者则只有3000人。尽管学生们在奋战,可是高层共和党人政治家如拉法叶侯爵却在躲避,他们在起义发动后不久就已经感到运动必将失败,于是逃到周围的省份,高层投机分子政客的丑陋一览无余。

分举红旗和三色旗的对垒两方的最后决战在6月6日早晨。国民自卫军和起义民众在圣梅利修道院(Clo tre Saint-Merry)展开血战,起义学生坚守的街垒最终在大炮的轰炸之下被打破,这个场景相信看过电影和小说的人不会再陌生。双方的总伤亡在800人左右,其中政府军死73人,伤344人,起义者死93人,伤291人。




最后的群众一反贡献家具构筑堡垒对的革命热情,反而拒绝为学生打开求生的门窗:


这跟《让子弹飞》中,张麻子讨伐黄四郎,带来了一群鹅的剧情如出一辙:

我一直在说,《让子弹飞》就是按照中国革命的蓝本一笔一划的描的。


最后,该介绍一下我们各位主角的命运了:


学生革命军全部英勇就义。


酒店夫妇侄女为爱人挡子弹而死。


意味深长的一个镜头,沙威尔督察把他的勋章放在了我们小先知的尸体上。如果我没有记错(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手头也没有《悲惨世界》的原著,如有错误多多指正),这是原著里没有的情节,也是电影的一处点睛之笔。


爱上珂赛特的革命青年被冉阿让拼死救出,在下水道中,遇到了昨晚被冉阿让放走的沙威尔。我在开头提到过这个剧情,沙威尔混入革命军,被我们的先知发现,然后革命军交给了他们所信任的冉阿让处置,我们的沙威尔毕竟是条硬气的汉子:

然而我们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冉阿让放走了他:

沙威尔本来在被放走的时候放下了这样的狠话:


但是在下水道中,看见奋力救人的冉阿让,他最终心软了:


他放走了冉阿让,心灵收到了巨大的冲击,走上了巴黎的大桥,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看沙威尔自杀这个剧情经常被人诟病,说沙督察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为什么说自杀就自杀呢,这说不过去啊、这不合理啊、这很奇怪啊。


其实沙威尔的自杀一点都不奇怪,我们需要费一点笔墨来讲一下这最后一个重要角色的结局。余秋雨先生在《一个王朝的背景》中讲,对于清朝,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他在《伏卵集》中记载了民国成立之后诸多令人心灰意冷的见闻,在60大寿之前在积水潭投水自尽。而比粱济名气大的很多的王国维,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陈寅恪先生认为,王国维先生死于文化之死: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是的,旧社会死了,旧文化也无处容身,他们这些旧文化塑造的人格也在翻天覆地的新社会中举步维艰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十个大字。王国维先生的学术可能是独立的,思想可能是自由的,但是他的灵魂是禁锢的——永远绑在了那个逝去的旧文化、旧社会中。



——是的冉阿让对旧社会代表的沙威尔是魔鬼,他和学生们是新的力量,是摧毁这个旧社会的新力量。随意他们让沙威尔恐惧、所以沙威尔要费尽力量追捕他们、摧毁他们。


——他屈服了,屈服于自己的人性,他发现冉阿让们代表的新生力量——虽然他不认可这种是新生力量而是反动力量——竟然代表着善、代表着每个人美好的追求,这让他多年以来的新年产生了触动。


——是的,他当年顽固的越彻底,现如今就崩塌的越惨烈


——面对滚滚而来的新力量,旧时代的沙威尔自然寸步难行。其实革命还远远没有成功,雨果让沙威尔自杀,只是一种政治隐喻,是一种冉阿让代表的新的、进步的力量与沙威尔代表的旧的、反动的力量一次缩影式的交锋。


——就如字面意思,属于沙威尔的旧社会已经四分五裂,新生力量虽然屡遭打压却永远无法遏制。


——是的,无路可退,无法前行。这时候的沙威尔想必就是王国维先生的心境:“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革命失败了,冉阿让逃走了,为什么这世界却是冉阿让的?这是最有深意的一句话,这是一则政治隐喻、这是一则未来的预言。只有最顽固的守旧者才能感受到最细微的新变局,毫无疑问,沙威尔就是最顽固的守旧者。


我再说一遍,《悲惨世界》的每一句唱词都不是白写的。


在影片的开头,冉阿让撕碎了假释证件,代表着他与这个旧社会的决裂。


影片的最后,沙威尔面对自己恐惧新社会,与其投入自己恐惧的水(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那个伏笔)


再见吧沙威尔督察,毫无疑问你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但是这个时代注定不是你的时代,就让你带着旧社会随着滚滚的潮水而去吧!


雨果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酝酿这部小说,到1861年完成,前后长达30余年。1840年,他拟定了这部小说最初的框架:计划写“一个圣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故事”。这部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杰作,其主要人物都有真人真事为依托。 雨果为了创作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并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由于电影篇幅的原因,无法全面的展示小说中的所有情节,仅仅是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场景,并用十分经典的台词,将雨果想要表达的思想爆破性的、直白而突进的展示出来。虽然说有些情节跳跃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人物塑造的还不够丰满,但可以说这部歌剧、这部电影,都是与原著《悲惨世界》一样的经典之作。


到结尾了,我们的冉阿让也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段旅程。在芳汀的带领下,步入天堂。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在芳汀的天籁之声中第三次响起(不同的歌词):

歌声中所有去世的角色一一登场:


《悲惨世界》卷帙浩繁,长达1900多页,这部史诗性的巨著涵盖法国历史的方方面面:政治、道德、哲学、法律、宗教……雨果写道:“这个世纪在出庭,我是它的见证。”


这时候用这段话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