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小龄童还可能重返晚会,但我们在大荧幕上再也见不到这只猴子了

2016-02-04 赵皓阳 大浪淘沙

《大闹天宫》是国产动画的巅峰。所谓巅峰,就是最经典的一部,没有之一。

 

作为中国动画片的传世经典之作,《大闹天宫》挖掘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综合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融入中国传统戏曲精湛的表演艺术技巧,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这部片子怎样经典,容我们慢慢谈起:


画面


整部《大闹天宫》的绘画以国画为根基,用水墨渲染大背景,用工笔绘制人物,无时无刻都能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特色。

 

(祥云图案,水墨技法的渲染)


(神仙特点鲜明,福禄寿三星、八仙,都能一一认出)


在唐代工笔重彩花鸟画中就有“没骨法”的绘画技法。其上色技法是在一个高明度的色彩基础上层层晕染后,再在晕染过的颜色上勾勒以不同纯色的色线。这种采用色线勾勒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画家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得出的调和高纯度色彩对比方法。而利用低纯度的色线来分割和规整各种色彩的边界,则能极大缓解高纯度色彩相互撞击产生的冲击力,让紧张的色彩得到充分的平衡。

 


整个影片不单单只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还有许多非常用心、细致的地方,比如说一些场景的背景色:


开始是猴王重回花果山,为体现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画面运用的是偏暖的绿色调;紧接着天兵天将压境,整个色调变为暗蓝色并不断地变暗,使整个画面气氛呈现出一种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当孙悟空大战四大天王时整个画面处于一种绿色偏冷的色调中,而孙悟空暂时战败被四天王抓进伞中的时候整个色彩又变化成了昏暗的冷色调;之后悟空与二郎神的激战时整个场景的色彩从偏蓝色的色调过渡为偏红色的色调,以此反映整个战斗的激励程度;当后面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剧情的节奏相对轻松的色调又恢复成了蓝色;直到最后整个打斗高潮激战的时候画面又变成了偏橙色的色调。在这短短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动画的色调发生了多次循环往复的变化。这种色彩蒙太奇的变化手法,说明了《大闹天宫》的制作团队不但完美的体现了民族特色,在艺术表达上也能紧跟潮流吸收世界先进理念,在细节上能做到这样精益求精,是我们现在许多作品所不能达到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就是:丹青灵韵,水墨精神。



反观现在的一些国产动画,盲目追求主流商业动画和滥用各种色彩技法的现象,使中国动画作品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形式较为混乱,缺少色彩真正赋予动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只能说这是一部作品,称不上一部艺术品。


人物形象


人物相貌运用了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的造型风格,造型刻画和细节上举手投足的设计,都是颇具匠心。人物风格借鉴了京剧形象、剪纸形象、敦煌壁画、庙宇雕塑等传统艺术风格,形象拙朴、古趣、厚重、有美感、有性格,让人耳目一新。真的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味、中国特色。

 
(二郎神的绶带参考与敦煌壁画,而背景祥云图案广泛见于古建筑中)



(七仙女,敦煌飞天神还原)


《大闹天宫》的形象并不是单纯的借鉴了京剧脸谱,而是对其进行了扬弃与艺术再创作。以孙悟空形象为例,白色的脸,脸颊从眼睛到嘴巴拼成一个红色的心型,淡绿色的宽叶眉毛,简洁流畅又古雅神奇。这一改造了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离形神似”的韵味,又突破了基于民族文化的程式化理解,契合了动画形象简洁飘逸的特点。


 


反观央视99年的动画片《西游记》,完全采用了日漫风格的造型,当然不能说这个不好或者怎样,只能说我们为丢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感到惋惜。

 



(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的形象)


(太上老君的形象,还是挺帅的)


影片中人物对话采用仿京剧道白形式,并不是一味照搬京剧的念白,但也不同于一般电影的配音,而是采用一种尾音拖长的方式,颇有韵味。诸如像“在也”“得令”这些字正腔圆的京剧腔,听起来非常的带劲(可惜这里无法插入音频)。

 

人物打斗场面大多以京剧武戏为蓝本,人物关节动作参考了许多皮影戏的表现形式:

 


《大闹天宫》的动作设计很好地注意到了戏曲与动画动作设计的基本规律,既保持了戏曲动作的机巧、灵活的美感,又充分展示了影视动画的直观性与写实性,糅合了两种艺术形式的优长。例如孙悟空在跑步、跳跃的时候,他的两腿在空中几乎成了一字形,既是戏曲舞蹈动作,又突出了动画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

(片头小猴子“叉开”水帘洞的动作


配乐


影片中大量借鉴了京剧锣鼓点和民族音乐,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中国韵味。例如开场便以唢呐、锣鼓渲染出花果山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美猴王出场则以一声严肃的锣鼓显示威严,一句“孩儿们,操练起来”成为了时间无法磨灭的经典台词;之后的场场打斗完全借鉴戏曲中的武打音乐,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的使用犹如神来之笔;鼓点尤善于表现人物心情与情绪,而锣声,则在声势、节奏的控制上显得略高一筹。尤其是玉帝欣赏仙女跳舞的一段,非但用动画完美的表现了一副“敦煌飞天图”,配乐运用了古琴、琵琶、二胡等民族音乐,画面与声音完美搭配,和谐的极致。

 

可与老版《西游记》中嫦娥献舞的一段相映成辉:


这部作品有多经典,我们自己吹不算,来看看别人的评价:

 

“真正的动画杰作。“——法国《人道报》


“《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巴黎《世界报》

 

全世界最好的动画片。” ——美国《综艺》杂志


虽然现在日漫横行天下,但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曾经中国动画是日本的老师。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就是看了《大闹天宫》导演万籁鸣早期作品《铁扇公主》之后,下决心弃医从画、走上漫画这条路的。他后来到中国访问,第一个要求,就是拜访他的启蒙老师万籁鸣

二人一起绘制了阿童木牵手孙悟空的作品:


1988年,手塚治虫最后一次来到中国,他当时已经得了胃癌,又特地拜访了已是古稀之年的万籁鸣。回国后,手冢完成了动画片《我的孙悟空》的草案,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是我的孙悟空”的字样。以这部作品为自己的漫画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用这部作品,向远在中国的万籁鸣道别。翌年,手冢治虫老师辞世。


(天宫中瑶池的景象)


日本动漫另一位领军人物,宫崎骏,他的偶像是大闹天宫的另一位主创,孙悟空的形象设计者、画家张光宇先生。宫崎骏在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的提起中国动画作品对他的影响,当然他的说法会让我们很不舒服,大意就是中国动画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因而走向衰落,而我们坚持了自己理想,克服了种种困难,走到了现在的地步……


再多说两句,宫崎骏这个人毫不避讳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当年是工会的活跃粉丝,举着毛主席语录上街的热血青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到死都是赤化分子。”东欧剧变后,经常在漫画中把自己画成一只猪的宫崎骏,以此为理念拍完《红猪》。他的所有漫画中,可以看到反战理念贯穿其中。


那个年代中国左翼思潮对日本青年的影响非常深远,比如圣斗士星矢的作者车田正美,就是坚定的反战派,还是中日友好协会的会员;鸟山明就更直接了,直接把孙悟空拿过去再创作,成为了其最经典的一部作品;最夸张的当属藤子不二雄,看看他的作品《毛泽东传》:

这是啥很么啊亲爱的们,这是文化输出啊。不要觉得我们现在小孩子看什么《火影忍者》《海贼王》之类的很亏,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当年人家日本小朋友可是追《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青年人是读红宝书的啊。


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制作不出像《大闹天宫》这样的作品了。


《中国动画电影通史》把中国动画史分为黄金时代(1926-1966)、白银时代

(1976-1990)、黑铁时代(1990-2002)和迷茫时代(2002-现在)。《大闹天宫》前后,我们产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动画,如《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当时的动画,真的是纯纯正正的“中国风格”、“民族特色”如沿用传统京剧艺术造型与用色特点制作的《骄傲的将军》,吸取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用色技法的《山水情》,结合中国工笔重彩画用色技法和敦煌壁画色彩装饰效果的《九色鹿》等

(《山水情》剧照)



(《九色鹿》)


在经历过六十年代的《大闹天宫》、七十年代的《哪吒闹海》之后,我国的动画片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像《葫芦娃》,虽然也是一代经典,但更多的是在吃一些编剧、绘画的老底子,人物形象七个兄弟一个样,肢体动作僵硬,没有面部表情变化的体现,都是《葫芦娃》作品中的硬伤。这直接反映了动画片制作投入上的不足。


1984年,宫崎骏和高畑勋造访中国,从那以后,宫崎骏再也没有穿过夹克。他们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赠送了《风之谷》的胶片,并深入交谈。发现美影厂最关心的是按件计酬的制度,“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中国动画艺术电影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要追求利润反倒衰退了。”高畑勋说。


《神笔马良》获得意大利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文娱片一等奖,此外还获得叙利亚、南斯拉夫、波兰和加拿大等电影奖项;《小蝌蚪找妈妈》一举赢得瑞士第十四届洛伽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法国第十七届嘎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本年度杰出电影等十多个奖项;水墨动画《牧笛》也摘回丹麦第三届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大闹天宫》就不用说了;《哪吒闹海》在法国、菲律宾等国夺得大奖;《三个和尚》获得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黑猫警长》曾获得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到八十年代末,我国国产45部动画作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先后73次获奖。彼时国际评论界这样的评价:

 

(中国动画)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好一句中国学派啊!


等到了《宝莲灯》这些作品的年代,我们看到的完全就是交响乐配音、美漫日漫绘画风格,毫无民族特色的作品了。等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年代,请允许我冷笑两句吧。

不好意思上面那张图污了大家的眼睛,赶紧传两张《大闹天宫》的美照压压惊:


从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已经25年与国际大奖无缘。

 

而这二十五年间,美国人拍出了《狮子王》、《玩具总动员》、《头脑特工队》,日本动画《圣斗士星矢》《四驱兄弟》《樱桃小丸子》《数码宝贝》等,更是占据了我们90后的童年。不由得让人一声叹息。


前两天刷知乎,看见了台湾电影人@yolfilm的一个回答:



比了,才知道中國後世這些電影人、動畫人,有多不思進取,全是不肖子孫。(脑补王母脸)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些深入的问题,我们的国产动画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当年我们能够在文艺作品上频出经典,然而现在却丧失了自己的一些东西。


一个比较表面的原因在于那个年代的政治氛围,你如果学美国动画片神马的,那可是政治错误。


更重要的就是当年动画人的一种骨气,觉得我们现在当家做主人了,国家又支持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不拿出一些民族的、特色的东西出来,我们会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


我们当年的动画不是没有走过弯路:

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受到“向苏联学习”热潮的影响,在美术造型、色彩艺术风格乃至故事剧作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苏联的动画作品。这部作品虽然当时在国际动画界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却一度被认为是苏联出品的动画作品,没能在国际上打响中国动画的名号。在之后的动画创作中,中国动画人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强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在动画中的应用,由此诞生了一批在剧本故事、角色造型、色彩语言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作品



更深入的一些原因,就是当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首先能集全国之力,笼络全国最精英的人才,比如《大闹天宫》主创团队的万氏兄弟、张光宇等人,放到今天很可能分属不同的大影视公司,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然而在当年的国家,一纸行政调令就能把他们齐聚一堂。像《三国演义》这样还享受着计划经济余晖的电视剧,能把唐国强、鲍国安等当时最一线的演员召集起来,能调来解放军的一个师配合拍摄,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


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追求的人追求的是荣誉,而非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利益,我说的是有追求的人,不包括茫茫多磨洋工的。就比如说我的祖辈,对于劳模、先进、表彰等荣誉非常看重,每次洋洋得意的回忆起当年峥嵘岁月,一定要拿出一抽屉的奖状来如数家珍。著名艺术家郭兰英奶奶回忆说,当时演出一场的补贴也就两块钱,名气大了一点就五块多,但是她已然非常非常渴望着去演出,一场一场演下来直到喉咙沙哑、乃至失声,她说因为观众喜欢她,满足观众是她最大的职责,荣誉感、责任感的趋势反而让她忘记了其他利益。再比如说出演白毛女的老演员田华,家中四人患癌症,87岁高龄的她不得不继续演出挣钱,甚至去主持婚礼。但是她依旧秉持着一条原则:不接广告。这就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种荣誉感。


“我奶奶从艺60多年,一条广告都没拍过。”杨潇介绍,其实有很多广告商想花大价钱请奶奶,“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我爸爸病得最严重的时候,有一个卖药的厂商,让奶奶代言,两百万。但是奶奶最后一咬牙没去。为什么呢?奶奶说,‘万一这个药查出问题了,我做了代言,带来不好的影响怎么办?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有观众朋友的支持,所以我要对他们负责,我也要对我自己负责——结果那两百万没挣,去挣一千块钱。”


对于之前的电影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做出艺术精品,不需要考虑成本、收益等问题。国家这样不计成本的投入,用的肯定都是纳税人的钱,以艺术精品免费放映的形式来回馈纳税人,对于演员、导演这一块的成本可以大大压缩,并用荣誉来回报他们,这是当时一套自洽的逻辑,也确确实实的产生了如《大闹天宫》《地道战》《三国演义》等不可多的的经典之作。


然而这一套自洽的逻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完全行不通的,首先就无法不计成本不计收益的去投入,观众们的票成为了一种不确定性因素;再者那些举国著名的演员们的商业价值也无限放大,不能指望他们再像计划经济年代追求荣誉式的在体制内“安贫乐道”。


来看一段南方周末采访宫崎骏亲密战友高畑勋的采访,一个日本人就很准确的看到了我们的问题:


南方周末:中国动画片,你最看重哪位导演的作品?


高畑勋: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特伟先生的水墨动画片,让我们惊叹不已。可以说,我们那些留白较多的作品正是受到了他的影响……特伟先生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看的时候我都傻了,没想到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作品。那之后他的作品我也都看了。我觉得能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那样的作品,也是因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当时的体制。说大点,中国动画艺术电影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要追求利润反倒衰退了

 

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我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很尊敬的,没想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层却只关心这个。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之前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在日本就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必须要提醒他们,中国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国一下迎来了现代化,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太让人失望了。我太失望了


“中国学派”,一个在日本大师心目中奉若神明的名词,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陌生。


我估计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要高潮了,什么作者你个文革欲孽啊,什么你这是替计划经济洗地啊,什么你要想要计划经济滚到朝鲜去吧……绝对,相当多的人。我就写个D8出征FB的文章还有人说我是带路党想喜迎美帝呢: 

这里我一定要紧握双拳高呼口号,我是市场经济的忠实粉丝,坚定不移的支持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你们不要想弄个大新闻把我批判一番,将来报道有了偏差你们要负责。

 

我只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想说一下为什么那个年代的文艺作品那么经典,既然说到这里了我们在深入讲一下两套逻辑,官僚逻辑和市场逻辑。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这么一个事,现在再搬出来:


前几日有一次聚会,一位在创业的前辈说,刚刚发现了一位人才,很激动,这个人的邮件一眼就吸引了我,他写的是“感谢您没有因为我只有18岁而马上关掉这份简历”,这个少年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经验也很出众。前辈把他叫来面试之后非常满意,于是他就获得了一份比本科生、硕士生还更优越的 offer。

这时候另一位前辈说,你运气好,你没有让HR看见这封简历,如果HR看见了,他会秒关的。因为HR他的工作职责首先要保证不犯错,所以他会用最保守但却没有错误的简历提供给你,如果他给你一个只有18岁没有学历的简历,你骂他的可能性大,还是表扬他的可能性大?他不知道结果,所以必须选择保守选择最保守、最安全、最不会犯错的方式去迎合领导,有风险、可能创新的方式对于大多数理性决策人来说都会被弃用

其实吧,你们会发现,公司里这些门门道道跟官僚体系是相同的。为啥广电总局这么NC,他们只是用最保守、最安全的方式来制定方案,免的又有老干部写信让把脖子以下部分剪掉;为什么总说中宣战五渣,因为他们只会选择最安全的宣传方式——领导讲什么,我重复一万遍,把海淀区都刷上二十四个字,反正肯定没错,效果如何又不影响我升官发财;为什么阅兵期间交通管制、河北工厂停产、二环内让所有外地人搬出去————


上面说的是“官僚逻辑”,那么什么是“市场逻辑”呢?与这个官僚逻辑非常的类似,就是以最保守、最安全、最能保证盈利的姿态去迎合市场。这套逻辑可以解释方方面面,大到财政、货币政策,小到超市的促销活动,包括电商、O2O等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策略,都能从上面的逻辑找到解释。单单从电影来讲,什么叫“最保守、最安全”的姿态去迎合市场呢?就比如说,最近好莱坞大片兴起的各种“致敬梗”,像《终结者》里一把老骨头的施瓦辛格又操起了当年经典的微笑:

像《侏罗纪世界》里又把这只霸王龙拎出来打了一遍:

 最近的《星球大战》就不用说了:

就为了这张老脸还不值得去买票吗!


但是我相信,我们绝大部分观众,如果不是什么终结者、侏罗纪、星战的铁粉,花钱进电影院还是想看到一些新的、有突破性的作品,各种充斥屏幕的致敬梗会让我感到厌烦甚至于有些压根就看不懂;但是对于铁粉来说,花钱买电影票能看到这些就值了,就心甘情愿的去花钱了,就像微博上好多人说宁愿看六小龄童磕两个小时瓜子,虽然说我非常怀疑他们看五分钟就坚持不住了;而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在前作的影响力下,我只打粉丝市场,就已经很客观的盈利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是非常安全简单的照搬一些经典剧情和套路,还是冒着风险去开拓创新而很可能老粉丝不买账、新影迷不喜欢?

 

作为一个理性决策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是哪个。理性决策人注定要以最保守、最安全的姿态去迎合市场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计划经济的好处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市场经济的好处在于它的活力、多元化。还是有相当数量锐意开拓的市场人会去做一些不保守的事情,就像好莱坞电影中就有《泰坦尼克号》《指环王》《黑客帝国》《蝙蝠侠·黑暗骑士》这样注定要在商业和艺术上写下浓墨重彩两笔的电影,在市场的多元化驱动下,还会有一些市场人回去满足如艺术电影、重口味电影这些小众市场。也不是说市场经济下唯有金钱的刺激,荣誉就无效了,有很多不缺钱的人,像小李子这样的,还不是为了奥斯卡拼了老命跟母熊玩SM么。

 
(《大闹天宫》中数次出现花果山的全景,每次风景都不一样)


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的电影市场并不成熟,随随便便一些烂片都能大卖特卖,只要明星刷个脸,只要做一点营销噱头,任凭你屎一样的剧情、摄影、剪辑、表演,还是能赚的盆满钵满。那我作为一个理性决策人,我肯定就拍这种粗制滥造简单省事的片子了啊,赚钱就好了么。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烂片泛滥是整个国家观众群体成长过正中的阵痛,是在为全民审美水平不高买单,这种事情还是要启蒙,比如说可以号召身边人多关注一些三观正、审美优秀还能讲道理的公众号像大浪淘沙这样的对吧。


最后还是像《大闹天宫》的主创人员致敬吧。导演万籁鸣,中国动画电影教父,也不要忘记他的孪生兄弟万古蟾,三弟万超尘,他们兄弟几人的成就不分彼此。


接拍《大闹天宫》那一年,万籁鸣已经60岁。为了寻找片中诸多神仙的原型,他特意派人在寒冬腊月远上北京,遍访大大小小的庙宇。有时,为了设计一个动作,花甲之年的万籁鸣往往会想得入神,会顺手抄起一根梢棒,在厂院里和年轻人挥舞起来,以至有一次不慎掉入水池。


张光宇老先生,是他创作了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形象。


严定宪老先生,大闹天宫的动画设计。


邱岳峰老先生,孙悟空的配音


希望我们的动漫从业人员不要忘记大师万籁鸣的话:“世界美术片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就越具有世界意义,才越能赢得世界的观众。”


不希望我们的民族艺术只能在外国人拍的动画片里才看得到,虽然学的皮像肉不像,但依然比我们现在强多了……


向伟大的《大闹天宫》致敬。多年以后,当我在电影院的大荧幕前,再次看到集国画、京剧、剪纸、皮影戏等民族艺术之大成的动漫作品,我会想起在北方寒冬中辛苦码字的那个下午。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