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有底气!全国媒体聚焦襄阳
这几天,
襄阳又在全国刷屏了!
中央和省级媒体都在关注襄阳!
7月26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湖北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关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改革发展成就,并报道和展示了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亮点。
新华社报道中提到襄阳
↓戳下图查看详细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中,
襄阳古城十分亮眼!
↓戳下图查看详细报道↓
《经济日报》报道
襄阳:协调发展高质量
戳下图查看详细报道↓↓
此外,央视也报道了襄阳。
7月26日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湖北篇》登录央视,
在现场连线直播中,
央视记者来到襄阳
来了一次5G智能网联汽车试验
自动驾驶、远程操控……
这样前端性的产业
也让襄阳焕发生机
今年上半年,襄阳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高于全国增速1.7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4个产值实现增长;
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3.9%,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6.7%……
纵览70年,襄阳城市规模
由解放时的3.2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初期的30平方公里,
快速发展至今天的180平方公里;
人口从解放初的5.4万人,
增至改革开放初期的27.9万人,
现今已达175万人。
“南城北市、隔江而治”的城市格局
也变成“一心四城、环绕相望”。
千年古城华丽转身背后,
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好气质”
是如何炼成的?
看完下面这些,
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千年古城华丽转身
★航拍东风襄阳汽车试验场。全媒体记者王虎 摄
20世纪60年代起,古城襄阳抢抓“三线建设”时机,迅速构建工业体系雏形,东风股份、康明斯发动机、东风重型车桥、风神轿车等企业纷至沓来。
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襄阳,在增量和变量上使力气,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存量变革上做文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动能在转换中增强:
大手笔技改,平均每年投入500亿元提档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
大力度培养,近万家小微企业在“企业成长工程”中壮大,1664家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大踏步追赶,县域经济厚积薄发,占据襄阳“半壁江山”。
6月18日,在金鹰重工联运物流园,我市生产的优质原粮正在装车发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全媒体记者王虎 摄
作为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城市,襄阳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壮产业、优结构、强服务、铸品牌,实施龙头企业产量、产能、科技、品牌、法人治理能力“五大提升行动”,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以中国有机谷为示范,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襄大农牧、三杰粮油等成长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正大、鲁花、中兴等先后入驻,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5月1日,游客在襄阳古城游玩。全媒体记者杨东摄
以隆中创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唐城、汉城两个集影视拍摄、实景演出、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影视基地为抓手,我市深度挖掘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水上旅游和生态旅游,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以减量化增长为抓手,“一个龙头六大支柱”蓬勃兴起,“中国有机谷”“新能源汽车之都”“襄阳云谷”等大手笔迭出,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有序推进,襄阳在汉江流域城市群首位度越来越高、在全国城市经济中竞争力越来越强。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治理“三废”,到实施环保“5421”工程;从集中整治排污企业,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到加快建设美丽襄阳,襄阳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设立高压线,建立汉江两岸禁养区、限养区;打好组合拳,整治汉江非法采砂、非法码头;扮靓母亲河,打造汉江两岸风光带。襄阳正积极践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新使命,筑牢湖北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国家沿江生态经济发展样板区。
建设中的东津高铁站。张沛摄
70年沧桑巨变,
70年不断奋进。
襄阳这座千年古城正华丽转身,
创新因子不断迸发,
彰显出高质量发展“好气质”:
各项事业阔步向前,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城市第52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襄阳有哪些变化?
你觉得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在留言区告诉小编吧!
来源:全媒体记者李玉娴 网络综合
编辑:陈忱
审核:释喻
校对:张文进
终审:龚莉
运营:襄阳日报新媒体(襄阳新媒体集团)
联系电话:17683933777
特别提醒:底端广告由腾讯系统投放,不代表本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