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教育系列学习(三)|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要增强忧患意识,正视风险,居安思危,始终保持警醒,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有粮、心中不慌。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对粮食安全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不能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 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随着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趋势,相当长时期都不会逆转。加上我国粮食生产基础仍不稳固,面临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我们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

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就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新冠疫情以后,先后有几十个国家限制粮食等农产品出口,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冲击,一度引发恐慌,造成价格大幅波动。全世界有80多亿人口,正常年景下每年能生产的谷物也就是27亿吨左右,能进入国际贸易的只有4亿多吨。即便我们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们吃的。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要确保粮食供应链可靠安全。粮食安全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过去我们强调保全部、保所有品种,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而我们也基本做到了。现在,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保全部,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谷物、保口粮,决不能以为可以放松粮食生产了,仍然要坚持一刻也不放松,因为实现有质量的这“两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决不能将此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那就会误大局、误大事。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分布还有错位,北方耕地占全国的65%,水资源仅占21%。从世界范围看,农业增产主要靠单产,单产主要靠种子、靠科技。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但仍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就是要着力稳面积、提单产、优产能,既要向耕地要粮,也要向科技要粮,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

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三、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主产区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我国广大农民种粮收益偏低,不少粮食主产区存在经济落后、财政紧张的状况。在政策上,既要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产量,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要优化技术措施,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要保护好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者越吃亏。

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发展农业、稳产保供,不能完全任由市场机制主导,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履行好中央明确的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粮食生产技术指导服务、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做好粮食收购储备等具体责任,为稳定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有利条件。要从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产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四、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

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是群众生活安定、价格总水平稳定、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要兼顾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让价格更多发挥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稻谷和小麦是最主要的口粮品种,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要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

搞好粮食流通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要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管好用好储备粮。要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建立完整的现代化粮食储运和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要创新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全链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要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把握适当比例,积极利用国外资源。要优化粮食进口渠道,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高度重视粮食节约减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依然存在损失浪费现象,餐桌上的浪费尤为惊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刹住!要坚持标本兼治,深入贯彻反食品浪费法,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要强化标准引领,推广精细收获、绿色仓储、现代物流、适度加工等技术,全链条减少粮食损失。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树立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从大粮食的概念上说,能吃的、对身体有益的都是粮食,肉、蛋、禽、奶、鱼、果、菌、茶都是食品。我国有着42.62亿亩林地、39.68亿亩草地、1.8万公里海岸线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资源,开发国土资源增加食物供应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可以挖掘。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

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总之,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

以上内容摘自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

责编:丁   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主题教育系列学习(三)|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