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故事 | 陈贤松脱贫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贵阳始终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连续5年收入和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贵阳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为百姓称道、为人民赞誉。我们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中选择了20个先进个体的扶贫故事,即日起一一呈现给大家。
扶贫
小故事
作者:王剑平
陈贤松脱贫记
“占地不到半亩的这一个大棚,就卖了近万元,比以前种12亩玉米地的收入还多呢。”修文县龙场镇王官村村民陈贤松卖完大棚里的最后一茬金香蜜瓜,盘算了一下收成,心里乐开了花,“还好当初下决心砍掉了玉米。”
41岁的陈贤松多年前因为腿疾致残致贫,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世代务农,一家5口人靠着祖祖辈辈留下的12亩地务农为生,一年的收入主要靠一年种一季的传统玉米。
“12亩玉米,抛开成本,一年能挣1万元就不错了,还要看天吃饭,记得2016年闹干旱,当年几乎颗粒无收。”回想起以前,陈贤松颇感无奈,“但是自己只会种苞谷,不种它能种什么呢?”
修文县小箐蔬果现代高效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 摄影:宋建岩
种玉米低效不挣钱,可以种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周期短、收益高、见效快的经济作物。随着全市各地如火如荼地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修文县也制定了低效籽粒玉米调减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强化利益联结,通过改种水果、蔬菜等短、平、快的经济作物,实施一批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产业项目,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这时,王官村村委会主任陈卫东带着政策和项目找到陈贤松。“投入太大没钱怎么办?”“种什么才合适?”“种不好怎么办?”“种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心里一连串的顾虑还是让陈贤松不敢轻易尝试。
“种什么是我们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调研后选定的,种的时候也会请专家来指导,发展订单农业,资金和销路也都不用愁。”为了打消陈贤松的顾虑,陈卫东和村委会还专门带着他和其他村民来到省农科院和已经见效的基地去实地参观学习。
“那个基地种了3亩金香蜜瓜,当时正在摘瓜卖,1个就要卖40元啊,这确实比种玉米强太多了。”这次参观学习给陈贤松吃了一颗“定心丸”,回来后,就将已经长了果穗的12亩玉米全部砍掉,自己重新翻土整地。
增收脱贫的希望给了陈贤松无限的劲头,在烈日当空的6月天,他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你看,这是我当时晒脱皮的背,但是很开心。”陈贤松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看,心里却觉得很值。
在村委会党员干部的带动参股下,陈贤松还贷了4.5万元的政策贷款,筹足了资金,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不到2天就建起了1个金香蜜瓜大棚。
特色产业撑起村民的钱袋子 摄影:吴廷恩
“从育苗、插种、施肥到采收,都有省农科院的老师手把手全程指导,销售也是省农科院统一收购销往广州、深圳,一点都不用愁。”陈贤松算了一笔账,金香蜜瓜的种植周期是4个月,一年可以种2季,平均下来一个大棚一季可以卖近万元,一季没卖完大棚的成本就已经回来了。“当时种得晚了,要是再种早点,收入还能更多。”陈贤松高兴中还带着点遗憾。
除了尝试一个大棚的金香蜜瓜种植,陈贤松还建了另外3个大棚种赤松茸,其余11亩地也种上了赤松茸。对瓜果蔬菜种植充满信心的他,还承包了另外12亩地种下了赤松茸。
“一亩赤松茸大概可以产4000斤,按5元的统货价格算,也能有2万元收入呢。”瓜果蔬菜种植发展起来了,陈贤松和妻子打理不过来,还招聘了几名工人做帮手,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种玉米真的没搞头,以后再也不会种玉米了,这得多亏了当时转变了思想、下定了决心,不然就不会有现在这样有奔头的日子咯。”陈贤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