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杨绛先生送行: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们读诗」 浙江卫视主播秦原读诗 No.727
英国 TOMIC·特美刻保温杯冠名支持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图为摄影师Tatyana Tomsickova的摄影作品《Little boy praying》。据媒体证实,杨绛先生于今晨逝世,享年105岁。愿先生一路走好!
►我和谁都不争
作者:兰德
翻译:杨绛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Dying Speech of an Old Philosopher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I am ready to depart.”
今天杨绛先生逝世,这首诗被广泛用于先生的纪念中。杨绛先生十分喜爱这首小诗,1991年在散文集《杂忆与杂写》的自序中翻译引录过这首诗,以表达她晚年的心境。杨绛先生多次将它置于自己作品集的卷首,因为这首小诗表现了一种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秦原,浙江卫视主持人,国家一级播音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主持栏目:《浙江新闻联播》(浙江卫视每晚18:30)
今天看到一个大二女生写的文章:《阿甘正传》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阿甘有多励志,怎样从一个傻子变成了亿万富翁,而是阿甘妈妈快死时对阿甘说的话。她把阿甘叫到床边,对他说:“我快死了,福雷斯特。”
阿甘问:“为什么你快死了?妈妈。”
他的妈妈没有说自己病了,也没有说自己老了,只是轻轻说了句:“我的时候到了。”
阿甘那时从未经历过别离,还没法想象自己没有妈妈怎么生活下去。然后他妈妈笑着说:“你不用害怕,宝贝。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这是杨绛先生102岁生日时所说的话。其实,她并非人们通常所想象的温和柔弱,她只是藏着自己内心的锋芒。和她曾经翻译过的《堂吉柯德》里的主人公一样,一头跛驴一根长矛也敢挑战风车。那是因为她知道理想主义者从来都要面对庸众的嘲笑,可是那并不重要,你首先要成为自己的英雄。
如她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所以,她不争不抢、内心安静,用一生践行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骄傲。凤凰怎么会和鸱鴞去争抢一块腐肉呢?
与辛亥革命同龄的杨绛先生出身名门,天赋文才,不仅在文学上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还与因与文史大家钱钟书的美好婚姻而备受艳羡。钱钟书生前曾称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家中,未满百日,便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少年时代,杨绛在上海读书。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1928年,杨绛17岁,她一心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开学无期。杨绛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在即,不能坐等,就想到燕京大学借读,借读手续由她的同学孙令衔请费孝通帮忙办理。2月下旬,杨绛等5人北上。路上走了3天,到北平已是2月27日晚。他们发现火车站上有个人探头探脑,原来是费孝通,他已是第3次来接站,前两次都扑空。入学考试结束后,杨绛便急着到清华大学去看望老朋友,同伴孙令衔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锺书。
杨绛初见钱锺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儒雅气质,“蔚然而深秀”。而杨绛更有一番神韵。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
然而,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锺书,说杨绛有男朋友,又跟杨绛说,他表兄已订婚。钱锺书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见面后,钱锺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随后,钱锺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往期读诗
►我们读诗 | 支持矩阵
发起单位:杭州文广集团、杭州文广新局、杭州之声、腾讯大浙网
协办单位:人民摄影报、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 杭州市作家协会、杭州旅游推广中心、大可墙绘
法律顾问: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
策划出品:抵达传播(WWW.ARRMEDIA.CN)
题头书法:静隐庐主徐戎
►我们读诗 | 独家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