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果敢概况
果敢(缅甸语:ကိုးကန့်),正式名称为果敢自治区(ကိုးကန့်ကိုယ်ပိုင်အုပ်ချုပ်ခွင့်ရဒေသ),是缅甸掸邦下辖的一个自治区,首府老街。
2011年3月30日前称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在籍人口约14万,以果敢族占多数,世居缅北的汉族在缅甸国内被定义为果敢族,具有缅甸官方法定少数民族的地位。果敢在明、清两朝属于镇康州之地,杨国华在1840年被清廷册封领有果敢县,领原镇康州西部的上中下六户地。1897年因《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的签订而划归英国,二战之后殖民地独立,果敢绍帕签署彬龙协议而成为缅甸联邦下的一个邦[1]。民国文人视果敢为清末少人知悉的滇西失地。
果敢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如佤邦、克钦邦等等)在历史上多属于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区,未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所能直接统治的边境地区;崎岖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其多样化的民族组成。
该地曾为哀牢百濮的地域,后哀牢内附东汉,该地属于东汉永昌郡西南边陲。
三国时代蜀汉诸葛亮在平南时在诸葛炮楼山留下了遗迹。在大理国时期,划属永昌府孟缠甸范围。
元代,分属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孟缠甸的一部份。明代,其地流转于傣族镇康土司、孟定土司、耿马土司、木邦土司。17世纪南明政权向西南方败退,大规模的汉族平民随著永历帝的明军迁徙云南。
18世纪,镇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处出现了杨姓汉人势力,杨献才与继任者杨维兴以兴达户为基础,对外扩张。至1840年,第四代领导者杨国华被清朝册封为世袭果敢县土司。
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同时将缅甸北方臣服于缅甸的土司也纳入英属印度。英国与清朝签订契约,界定中缅两国边境传统上没有稳定归属的土司,一些被分为中国所有,部分则属缅甸。经过多年谈判,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成为木邦大土司辖下的小土司邦。
二战之后,果敢与邻近的土司邦一同自英国独立,果敢土司杨振材出席彬龙会议,签订彬龙协议与英属缅甸殖民地下的其他各邦共同组成缅甸联邦。果敢获得大土司的地位,不再从属于木邦,但丧失江西地区的统辖权。杨姓土司的世袭统治权至1959年结束,历时两百馀年的果敢土司至此交权予地方议会。
土司政权结束之后,果敢陷入了长年的动乱。1963年杨振材遭到缅甸奈温政府逮捕,土司家族成员杨振声随即建立了军队与政府相抗,反抗势力很快地被瓦解,但战争没有完全结束,由原有的反奈温政府战争,逐渐演变为果敢各方势力内战。杨振声最后流亡法国。1968年以后,缅甸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援下,吸收了缅甸东北山区的少数民族武装,控制缅甸东北边境地区,包含果敢大部分领土。
1989年,彭家声治下的果敢脱离缅共,与缅甸政府停战,3月11日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通称“果敢同盟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特区保有有限的军力,独立的内政、军事、财政等权力。中央政府派驻少量的公共服务人员至果敢。
1992年,杨家兄弟政变,驱逐了彭家声,杨氏政权获得联邦政府承认。1995年彭家声武力夺回果敢政权。2003年全面停种罂粟。
2009年发生八二七武装冲突之后,彭遭驱逐,特区政府改组,由白所成担任果敢地区临时管理委员会主席[14]。2011年,果敢自治区成立。2011年底,果敢自治区与中国临沧市、镇康县决定合作开辟125国际工业区。2016年4月,赵德强任新一届果敢自治区领导委员会主席。现任主席白应能。
1989年彭家声脱离缅甸共产党之际,一同脱离缅共的军区包含果敢、贵概及勐固,均属于掸邦第一特区管理。1990年代特区内部纷争,萨尔温江以西脱离第一特区,特区仅领有萨尔温江东岸的果敢。
果敢面积2,060平方公里,四面以高山或河流为界,境内遍布高山深壑,全境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间,山与山之间的坝子海拔约1,100米。主要精华区位中部的麻栗坝山间盆地。疆域西抵萨尔温江,南以南定河与佤邦(掸邦第二特区)南邓特区相对,东与中国云南省镇康县为邻,少部份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接壤,北面是龙陵县、芒市。
果敢是一个以果敢族为主的地区,也居住有其他民族,共有汉族(果敢族)、掸族、崩龙族、苗族、佤族、傈僳族、克钦族共7个民族,通用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云南方言)。在常住人口中,汉人占87%。大多数的果敢人是明代移民的后代。在掸语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果敢人自己的解释却是:“果”等于果断,“敢”等于勇敢。
截至2009年,果敢常住人口14万人,暂住人口3万人,果敢族多集中在老街,缅族移民则基本为缅甸政府派驻的职员。
据果敢政府统计,截止2011年,果敢的民族民族构成为果敢族 86.57%、德昂族 7.27%、傈僳族 2.53%、苗族 1.45%、傣族 1.42%。
果敢在经济上属相对落后的地区,自英国殖民于缅甸以来,以种植罂粟为主,以出产优质大烟闻名于世。在20世纪初土司治理的时期,曾有一段繁荣的历史,罂粟曾是果敢唯一的经济来源。
由于长年战乱,原有的经济建设、政治体制、社会基础皆遭受极大的破坏,使基础建设被破坏以后未获重建且停滞不前,直到缅共与缅甸军政府停战以后才稳定发展。但2003年果敢停止生产罂粟,切断了当地的经济来源,且替代种植的情况并不理想,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另一方面,果敢的产业朝向博彩业发展,主要对中国招揽游客,有“小澳门”之称,但近年财政收入因中国政府对境外赌博旅游有所限制而随之锐减。
由于果敢在缅共执政时期与缅甸军政府对立,果敢的经济严重依赖云南,积极从中国引进资金、技术及人才。电力方面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通过35千伏南果东线提供。通信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在附近建有基站,使用中国临沧地区区号0883,网际网路也经由中国对外联系。另外,中国电信及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漫游至果敢地区时是没有国际漫游费,无需申请国际漫游功能。
果敢的主要人口为明代汉族移民的后裔,数百年来传承著汉文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今日的果敢文化与临近的云南省镇康县相似。主要人口信仰道教和佛教,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此外还有缅甸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为老街的果敢大庙。
果敢现有千户以上李、杨、王、罗四大姓及千户以下500户以上张、鲁、周三大姓,全部在册286个姓氏。
果敢的文教尚在发展阶段,基础教育于停战后重建,有中小学校十馀所,学校以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混合缅语授课,每周有三至四小时的缅文课程,由缅甸政府派遣的缅文教师教授。境内没有高等教育,极少数人曾到缅甸内地和中国大陆留学,许多产业的技术人才一般从中国招募。
果敢自治区共有206所学校,其中,中小学校4所,幼儿园2所。在校生共21090人,其中初中生283人,小学生19946人,学前幼儿861人。缅果双语学校112所,缅语在校生13072人。果敢语(中文)教师426人,缅语教师254人(2013年8月份新缅语老师报到前统计)。
果敢有数家本地媒体,传媒有果敢电视台,《果敢大众报》和《果敢季刊》。从2016年开始,政府开通了网站,是果敢对外的窗口。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火把节、七夕、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泼水节。
交通运输
果敢地势崎岖,马和骡适应山区道路,为果敢主要的运输工具。穿越群山、联络各地的公路品质欠佳,若天候不好则不能行车。大众运输不发达,首府老街为果敢最重要的交通节点,市区有计程车和客运站。
另外,过去果敢当地发出的车牌一向依从中国车牌的格式,采用以“果”字开首的车牌;2009年以后,改为与缅甸格式一致的“KK”字头车牌。
果敢自治区武装部队:八八事件后接受缅甸改编的前同盟军部分人员,负责自治区安保工作,由缅甸中央及自治区双重领导。
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八八事件前果敢正规军事力量,八八事件后已转战山区与缅甸政府军打游击战谋求驱逐缅军恢复政权。
驻滚弄部队:驻守果敢与掸邦其他地区交通要冲,控制滚弄大桥,进可解决民族武装及外来威胁,退可保缅甸内地安全。
主要事件
在2009年之前,果敢的军事力量由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以及缅甸中央政府派驻于滚弄的军队所构成。同盟军由彭家声所领导,负责特区的治安以及面对中国边境的国防,而中央政府的军队则驻守在果敢南部重要的据点滚弄,负责特区对掸邦其他方面的军事控制,不负责特区内部事务。特区政府的掌握的边防警力规模由缅甸中央政府规定,但武装配备由特区政府负责,特区政府拥有较高的自主权。
2009年8月军事冲突之后,联邦政府驱逐了彭家声。果敢自治区政府的机关部门新增加了缅族成员,缅当局宣布“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改编成边防部队”。然而,事实上被改编的仅为同盟军的少数人员。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在战局不利下暂时撤离果敢,但仍试图重新占领果敢。
2015年2月9日果敢发生军事冲突,彭家声率领重整后的同盟军反攻果敢,自治区的难民涌向南伞以及腊戍。2月10日,彭家声发表公开求救信,呼吁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关注果敢华人命运,并强调是缅甸军政府在果敢实施暴力镇压才被迫抵抗。中国边防军已在安置难民。3月13日缅甸军机将炸弹落入中国境内,造成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大水桑树村平民5死8伤。
对外事务
果敢的涉外事务活动以邻近的佤邦、勐拉(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克钦邦以及中国云南省镇康县为主,往来非常密切,外交事务则由缅甸政府代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