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法法官风采】张金科:把论文写在司法实践的土地上

昆明中院 2023-11-13



张金科,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法官,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南京大学法学博士。2011年考录到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多次被昆明中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法官”。

张金科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十余年,审理一、二审案件六百余件。他反复推敲每个案卷材料,耐心梳理核查案件事实,让当事人从实体、程序、庭审、沟通中获得公平正义的感受,将法治精神贯彻到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细节。对审判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使他善于从案件中发现问题,研究法律规制背后的微言大义。他的生活被工作和学术包围,日常状态基本是“五加二、白加黑”。他总能见缝插针,及时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落在笔上,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写1000字,很多夜晚都是在写文章、改文稿中度过。就这样,一篇篇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涓涓细流,使他积累了大量学术写作经验。迄今,他在《北京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不同于学者的学术研究,法官的研究不能脱离审判实践,目的在于指导司法实践。审判一线掌握大量司法大数据信息,通过找出辖区内案件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将司法融入社会治理,在源头上减少纠纷。每一次调研,张金科都要核对审查全市法院上报的数据,不断汇总、分析、思考,把数据流转变为“信息流”“决策流”,为服务和保障辖区社会稳定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他多次参加司法部、省、市课题研究,承担多项市调研课题,执笔完成多项昆明法院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针对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难、作证难、保障难的问题,他撰写的《证人保护体系之构建》一文入选国家法官学院编选的《全国专家型法官司法意见精粹》。针对疫情期间刑事审判的特点,他撰写了《刑事在线诉讼规则的价值意蕴与逻辑进路》,在全国法院第34届学术讨论会上获三等奖。



为了更好地向专家型法官梦想靠近,2017年,他考取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他每年利用假期前往南京大学,给研究生举办实务讲座,从法官的视角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理论与实务的互动发展。这段难得的求学经历让他对现代法治的精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021年9月,他完成2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研究》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身处司法审判的第一线,他始终坚持对司法事业的思考、对实践前沿的探索,为推动法治进程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他借力高端论坛,立足实践发声,多次应邀在“第三届三江源法治论坛”“第十四届当代刑事司法论坛”“ 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研讨会”等重要论坛和会议上作交流发言,研讨法学前沿问题,在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不断交流中互通信息,相互切磋,充分展现当代法官风采。“一花独放不是春”,他不仅自己潜心司法理论前沿研究,他还以实际行动帮助青年法官成长,与他们一起申报课题,交流研究心得、介绍写作经验,多次应邀给昆明法院新入职人员授课。



他深知,学术研究像打井,要朝深里钻,裁判案件要横向辐射,把各方面的知识都要贯通起来;法官一刻不能停止学习,更不能局限于法律知识的学习,要不断开拓视野,只有深刻地理解社会,才能准确地适用法律。沉淀的知识可以滋养法官的思考,从而帮助法官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一如既往投入到所热爱的审判工作中,继续进行实践研究。今年以来,他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其中,《中国-东盟恢复性司法视阈下中国-东盟自贸区解纷机制的发展路向》获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征文一等奖,《法官自由心证与排除合理怀疑的抵牾与弥合》获第二届“证据法学论坛”征文一等奖。



砥砺深耕,载誉前行,他未曾有片刻松懈。他常说,人生真正的高贵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未来,他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把论文写在司法实践的土地上,以对法律的热爱,在司法审判理论调研中乘风破浪、逐梦前行!

来源 | 刑三庭、新闻办

编辑 | 尹润云

一审 | 詹   辉

二审 | 吴   怡

三审 | 刘   欣


【昆法书记员风采】袁艺:做好法治“螺丝钉”,当好法官“好帮手”
昆明中院召开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座谈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