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幸福像花儿绽放!这就是在浙大校园生活的体验
编者按: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在12月中旬隆重举行,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回眸党的十八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大学走过的光辉历程:解放思想,带来了新视野;深化改革,带来了新动力;抢抓机遇,创造了新业绩。过去五年多来,浙大师生牢记使命、勇攀高峰,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为了总结过去五年多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首要政治任务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满怀信心地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本文从和谐校园建设角度,对我校过去五年多来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当冬日的第一缕暖阳洒满求是园,浙大人的幸福生活已然拉开序幕:去食堂,在丰富多彩的菜肴中选择自己的最爱;连上ZJUWLAN,登陆慕课平台,在线畅游知识海洋;咖啡吧、健身房、气膜网球馆、水上运动码头满足休闲运动多种需要;跑一趟行政服务大厅,便办好了所有事务;漫步校园,聆听一朵花开故事……一个个动人的生活细节,拼凑出浙大和谐校园建设“以人为本”的实践样本。
这是新时代的召唤。党的十九大报告处处以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等重要论述振聋发聩,彰显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
一枝一叶总关情。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坚持师生为办学主体,把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管理工作各方面,重视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大力解决师生的困难和矛盾,大力营造关心关爱的校园氛围,提高了学校的支撑保障能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过去五年多来,浙大师生用实际行动回应“和谐校园”建设,主动参与后勤服务管理,服务G20杭州峰会等重大活动,积极投身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助力浙江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回首砥砺奋进这几年,和谐校园的画卷徐徐展开,幸福生活的笔墨正酣。
温馨校园
一个叫家的地方
“大一是从高中到大学的重要转变期,要加强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在这一年里千万不能懈怠。希望以后能和同学们有更多的联系和沟通。”得益于“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丹阳四幢603寝室的新生们刚一入学便与校党委副书记叶民交了朋友。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民作为新生之友走访结对寝室
一位教师对接一个学生寝室,这是浙江大学在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路上的一大创新举措。过去五年多来,学校在“一个核心”“两个转变”“四个结合”的思路框架下,拓宽沟通形式,保障后勤服务,让“新生之友”育人好评如潮。每年,1400余位“新生之友”走近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保障了100%的联系率以及80%以上的学生满意率。从教师到朋友,亦师亦友的互动关系引领教学新风尚,春风化雨的谆谆教诲创新立德树人机制。
在浙大的第一个中秋节,新生们同样收获了惊喜。“浙大的校训月饼太特别了!”“自己第一次动手做月饼送给家里人的意义很不一样呢!”“特别感谢浙大将我们的成果寄回家中,虽然在外地过中秋,心里也暖暖的。”
为满足师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学校不断丰富服务业态,鼓励师生走进“生产-供应-服务”的每个环节: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求是饼”的制作过程中,也有机会和大厨面对面交流,更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后勤服务和民主管理中。今年中秋,食堂西点组长、后勤集团服务标兵李维政师傅一如既往地教大家做起了“求是饼”。他已经连续多年奋战在制作“求是饼”一线,尽管忙得消瘦不少,但他却说,“同学们满意,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求是饼”
供给侧改革撬动服务提档升级,多样化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破解。过去五年多来,学校不断丰富菜色品种,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都能品尝到家乡的美味;不断增设茶吧、咖啡吧,开辟教工就餐区,延伸教学空间、拓展休闲空间;不断优化管理形式,轮岗制、培训班等制度日趋成熟,鲶鱼效应激发后勤一线工作人员活力。据统计,开办于2015年的厨师长培训班和2017年的厨务培训学校,目前已经开设六类课程,每年培训1000余人次,菜肴烹制日趋规范化、专业化。而传送带上的“光盘”也从侧面反映出,96%的师生满意度名副其实。
东区教学楼学生文化长廊中的麦斯威咖啡吧
以师生为本是浙江大学坚持的教育理念。过去五年多来,青年教师薪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大病医疗互助保障不断增强,爱心基金不断做强做大。每年约有8100余位教职工向爱心基金教职工专项基金捐款,共收到捐款258.39万元,累计向208人次身患重大疾病的教职工补助244.16万元。2014年省总工会建立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障,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动员教职工踊跃参加省产业工会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障,三期的参保人数逐年上升,占全省高校参保总人数的50%以上。
从孟子的“居者有其屋”,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十九大报告中“住有所居”,古往今来,住房问题一直是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杭州的高房价同样也困扰着新进校的青年才俊们。而学校持续推进的“1250安居工程”却让他们感到安心。“每次带着家人走进紫金西苑,浙大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增加一分。”建工学院林伟岸老师说。
“1250安居工程”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人才房申购、销售工作一直秉持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稳步推进,人才房申购管理系统、教师公寓网络服务平台不断优化,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公积金贷款逐步落实,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引入,人才房社区建设日益完善……种种举措,让教职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如今,品质优良的紫金西苑人才房小区已全面竣工,1440余位教职工即将乔迁新居。筑巢引凤,800余套新房也正等待着才俊们的到来。
过去五年多来,为解决教职工过渡性住房需求,学校还积极利用腾空房资源,通过装修改造进一步构建、完善了涵盖招待所式公寓、高层次人才公寓、标准型公寓、经济型公寓和简易型公寓等多层次多元化教师公寓的服务保障体系。教师公寓总量已达约2500余套(间),建筑面积约12余万平方米,共计解决各类人员住房问题6000余人次。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套房屋、一间公寓,承载起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冀,承载起人才强校的战略谋篇,承载起“双一流”建设的宏伟蓝图。
国家第十二批“千人计划”特聘研究员陈教授曾表达过自己对学校的感激。两年前,他带着念幼儿园的两个孩子加盟浙大,但恰逢学期中后期,插班困难。经过学校工会和相关部门的反复沟通,浙大幼儿园在两个活动室面积略大的班级中额外增加名额,解决这一难题。班上三位老师耐心解释,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赢得了其他家长的理解,也迅速帮助两位孩子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据了解,近年来浙大幼儿园家长满意度达99.8%,共有22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等引进人才子女就读于浙大幼儿园。可以说,解决房子、孩子的问题,为浙江大学引凤还巢奠定了坚不可摧的物质基础。
校工会努力做好教职工的“娘家人”。得益于“五心”服务工程的建设推进,女性教职工的权益更加得到保障。2016年3月8日,浙大首个校级“妈咪暖心小屋”正式启用。可视恒温母乳专用冰箱、装满尿不湿的储物柜,单人沙发哺乳专区和妈咪交流沙发区,满足了女教职工的需要。
“妈咪暖心小屋”
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如今,“妈咪暖心小屋”已覆盖紫金港、玉泉和西溪校区,全校共有13家“妈咪暖心小屋”,供孕期、哺乳期的女教职工就近选择,更多院级单位正在积极筹建当中。
智慧校园
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发展
信息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并对高校治理体系提出新要求,实体大学向虚拟大学转变,封闭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变。
过去五年多来,学校支撑保障工作,始终紧贴“双一流”建设需要,紧贴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紧贴师生需要。学校不断拓展网络空间,建设智慧校园,以更加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表上,“网上浙大”赫然在列。这个包括了信息发布空间、在线教育空间、学术资源空间、网上办事空间、个人信息空间五大空间的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支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2015年,在入学的6000名新生中,有10位通过实时视频直播,与浙大的在校生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评价考试,实行“学分互认”,提前修读了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设置的物理学通识类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正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让“带着学分进大学”变成了现实。此外,21位各校优秀教师协同授课《工程图学》,31所高校参与其中,1.5万人受益;浙大千人计划教授潘杰与西澳大学教授BrainStone联合讲授《动力、振动和声》课程获赞无数。
过去五年多来,面对在线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凭借跨国界协同课程开创国际联合授课新途径,以海纳百川之姿,与全球共享学术资源,国际办学声誉正逐年提高。“学在浙里”课程教学平台实现了与学校统一身份认证、本科教务系统和海宁国际校区教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和整合,并开发平台个性化发布展示门户,接入答疑、微课制作等教学工具,现有活跃课程超过700门,日均访问量突破15万次。慕课平台上优秀课程精耕细作,截至目前,18门课程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平台,5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位列国内高校前茅。浙江大学公开课平台上线《微积分导学》《物理化学》《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课程;与简学科技慕课平台“摩课书院”合作,推出“新生养成教育”等多门慕课课程,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慕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浙大公开课平台
过去五年多来,信息发布空间有机融合,信息化服务渠道不断拓展。得益于浙江大学公共场馆共享服务平台,全校10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会议室的使用信息一目了然,师生们可以通过校务服务网,轻轻松松、一次搞定审批流程,并实时监控任务处理进度。新一代协同办公系统顺利投入使用,实现了24项校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电子化、协同化、移动化,“三单一网二平台建设”见成效;“阳光校务”、书记信箱、校长信箱为意见畅通表达提供渠道;网上审批为优化出国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据统计,“我的浙大”APP、浙江大学企业号等移动化服务渠道,校务服务网全年受理请求7500余项、办结6000余项,网站访问量达到22万余人次。
校常务副校长任少波表示,校园基础网络、公共平台、应用系统等信息化设施如同水、电、气一样,是整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撑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建设、优化治理体系、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立足浙江,浙江大学始终与浙江省的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在浙江省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同时,学校也搭建起网络信息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让数据多跑虚拟路,让师生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
师生在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办事
2013年2月,设在紫金港校区纳米研究院大楼一楼的“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正式启用,办事大厅秉承“一流管理,服务师生”的理念,“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师生”。截至目前,共有15个部门的410项事务进入办事大厅集中受理,累计受理各类事项64万余件,师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9.99%。仅以人事处窗口为例,可办理新教职工报到、劳务派遣人员管理、教职工因私出国(境)审批、访问学者管理以及各类人事证明开具、证书发放等四十余项业务。自开设窗口至今,办理事项达到5万余件,其中新进教职工报到实现联审联办,以前需要跑一天完成的报到手续在办事大厅半小时内就可以办完。办事大厅还不断引进社会服务,设立了省对外交流中心浙江大学办事处、公证窗口、公安专窗以及火车票自动售取一体机等,师生不出校门即可办理相关社会事务。
这场以便利师生行政办事的改革,同时也被“装”进了浙大师生们的手机里。
以往,浙大师生给饭卡充值,往往要跑到充值点进行操作。近年来,师生们发现,只要下载浙大校园卡APP开启虚拟卡功能,就可以实现扫码认证、扫码消费、在线查询、在线充值、在线缴费、账户管理等校园卡服务功能,还可以进行个性化设置,体验虚拟化校园卡刷卡体验,轻松抛开“充值排队、丢卡补办、忘带校园卡”等一系列烦恼。未来,新一代校园卡系统还将考虑拓展人脸支付等更加先进的功能,以期有效减少大量临时卡、消费卡的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数据。
改革的红利不仅惠及浙大师生。校园卡系统升级后,入驻浙大的商户除了可以使用POS机刷卡消费,还可以使用虚拟卡的“扫码消费”,并且支持正扫和反扫支付,商户端实时播报交易结果,更安全便捷,同时大大降低商户的运营成本。
软服务之外,教室硬件设施的改善为“网上浙大”顺利运行提供可能。过去五年多来,学校完成了简易型交互教室、小组研讨型教室、多功能智慧教室、玉泉校区教七虚拟演播室、西溪校区远程录播室等的建设。自2016年来,新建多媒体教室34个,完成520多万元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更新,以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浙大统一身份认证2.0系统
过去五年多来,建成国内高校第一所突破1万个AP的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全覆盖,方便师生的移动化办公和学习;完成Eduroam无线认证部署,让师生们在国外也能尽情“漫游”;更新统一身份认证2.0系统,VPN套餐出口带宽分别提升至2M、6M、12M,邮箱空间从5G扩容到20G……学校千方百计化解师生最日常、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不遗余力地回应师生最期盼、最热烈、最深沉的内心诉求。
平安校园
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终于明白,为什么毕业典礼要和保安叔叔还有楼长阿姨们握手了。因为他们真的尽心尽力,富有浓浓的人情味。关键时刻,他们总能挺身而出,为我们做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情。”
在网络贴吧中,有同学发表了这样一段留言。原来,今年4月,四位2017级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在紫金港校区毕业留影时,不慎将手机掉入启真湖中。正在学校保卫处值班的陈国政接到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顾当时仅15度的低温,跳入水中,仅用五分钟就帮助同学找到了手机。“下水,我们一年总要下个三四次。那天正好轮到我值班,换了别人,肯定也会这么做。”陈国政说。
陈国政下水帮助同学捡手机
据统计,过去五年多来,学校24小时报警求助服务,平均每年接到求助电话7000余次,基本上每两天就要为一场大活动提供安保支持。
为师生排忧解难,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在2017年暑期工作会议上,校党委书记邹晓东表示,管理服务和资源条件,是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和硬支撑。要大力巩固师生为本理念,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加快构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为师生成长进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发展条件。
过去五年多来,随着历年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项目、“三室一堂一卫”工程、G20场馆改建及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学校年度维修投入经费从2011年底的5448万元增长至2016年底的2.35亿元;修缮教室265间,改造样板教室13间,更换课桌椅3154件套,更换维护多媒体设备421台(件),改善路面8.59万平方米,大修维保空调934台、电梯162台;完成维修改造教学楼等公共卫生间814间、学生宿舍卫生间878间;改造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安防消防设施和老旧水电表,覆盖7700间宿舍,受益人数达23100人;全面进行食堂安防监控系统、油烟排风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等更新,完成玉泉小乐惠、西溪美食坊、紫金港三楼教工餐厅等整体改造,正在或即将启动玉泉、华家池等老食堂改造;为23个院系修缮教学实验室,配备应急物资与个人防护用品,支持17个院系单位的重点防范部位安装视频监控和有毒有害气体报警器,极大地提高办学“软实力”。
“我一个最明显的感受是,学校整体环境更加绿色环保,更加安全有序,生活更加便利。”
现在就读研二的学生李灵见证了校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变迁。在她刚进入浙大的时候,学生购买的快递成堆地堆放在寝室附近的道路两旁,“自从有了菜鸟驿站之后,马路两边变得干净了,取快递也变得方便了。”
自2016年起,学校对邮政快递业务进行了统一管理,所有进入校园的快递,都由菜鸟驿站进行分发,在教学区、办公区,还增设自提柜,方便师生取件。仅以紫金港校区为例,今年双十一期间,单日入库快递件数最高达到了2.5万件。从2016年的在体育馆临时搭建的“快递超市”,到今年占地四百平方米的“快递别墅”,师生们发现,在校园里“横冲直撞”的快递公司车辆少了,丢件、坏件现象也少了。如今,经过两年“双十一”洗礼,学校物流管理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
今年“双十一”紫金港校区篮球场上的“快递别墅”
平安校园的建设,从来都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回顾G20杭州峰会配偶活动从筹备到举办的点点滴滴,学校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消防检查45次,发现整治隐患61处,G20峰会配偶活动的平安举行筑起铜墙铁壁;回顾G20杭州峰会从筹备到举办的日日夜夜,浙大“小青荷”勇担重任,以当好东道主的主人翁意识,喜迎八方来客、服务四海宾朋,展现了当代浙大学子事必尽善、文明重礼、热情好客的青春风貌,给四方来客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G20杭州峰会中来自浙大的志愿者
凝心聚力,共创一流。过去五年多来,学校对标“美丽校园”的建设目标要求,对标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标国际一流顶尖大学校园环境治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上同样取得了累累硕果。
据统计,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校园建筑面积、科研经费、学生人数、科研设备资产等不断增加,但得益于节约型校园的建设,生均能耗下降10.98%,万元科研经费电耗下降8.83%,生均水耗下降20.4%,累积节水300余万吨,节约水费900余万元。荣获教育部、住城部首批“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示范高校”、“节约型校园信息化建设示范高校”、“全国节能先进典型TOP100”、“全国城市节水优秀范例奖”、“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等十余项荣誉称号。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校园绿化工作中,学校以绿化景观改造提升、植物园建设、植物网络平台搭建、植树节活动、树木认管认养、植物网络平台搭建等不同形式活动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道德观念和意识的养成。在有着“中国大陆第一个现代植物园”之称的华家池校区,学校即将把周边约8亩空地纳入植物园范围,扩大植物引种,丰富植物种类。
美丽校园
来过便不曾离开
“在浙江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快乐得像狗熊一头撞进了春天。”
2017年5月,知乎上一个有趣的回答,收获上千次点赞。答主说,“记忆是仁慈的,会给我们删除坏的,留下好的。”在有关浙大的记忆中,求是,是每个人心底深处的文化血脉。
在浙大迎来百廿华诞的今年,在紫金港校区往西,一片带有浓厚历史传承意味的建筑群从设计图中走出,在紫金港西区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这片古典气息与现当代风格相互交融的建筑群顿时成为了浙大人拍照留念的“网红胜地”——这就是求是书院文化元素的建筑群。
求是大讲堂
这是一条可供追忆的浙大魂脉、一座可供敬仰的求是丰碑。在求是书院铜门楼上,“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诉说着浙江大学120年来人才培养的初心,每位来铜门楼前牌照留念的人总是津津乐道:“这个铜门楼真大气。”“原来这幅楹联还有这么大讲究。”
求是书院铜楼门
在主体建筑求是大讲堂外,还建设有记载西迁主要办学地的群楼厢房建筑。七个以西迁办学地命名的纪念厅、校史陈列馆与求是大讲堂以园林院落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既体现了主殿、厢房和廊道结合自然地形和水系而建的古代建筑特征,又集学术讲座、校史展览、校务活动、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而这只是紫金港西区建设的一角。自2013年以来,紫金港西区开工建筑面积75.4239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5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1.37亿元。除了求是书院文化元素的建筑群外,目前学生服务中心(西)已于2016年1月完工;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生物物理科研楼正处于扫尾阶段和室外工程阶段。农科教大楼正在进行专项验收,准备竣工验收和交付。
学校还对之江校区小礼堂、钟楼在内的共计24幢建筑物进行保护性修缮。装饰一新的之江小礼堂刚一开放,便引发了怀旧狂潮:“完全可以媲美霍格沃茨的大礼堂!”“太美啦!随手拍照都是明信片的感觉啊。”“闲置了十四年零一个月,自从我们01级军训结束搬走后就没再用过了吧?当年周末3块钱两场电影,好幸福的回忆啊。”
修缮后的之江校区小礼堂内景
现在,这个礼堂还会用来做学术报告会,做讲座,上大课,办文艺晚会,放电影。如果时间安排得当,或许还能在这里举办一场独具“魔法”气息的婚礼。
而在离杭州车程仅1小时的海宁,一栋栋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那里是浙江大学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办学的战略组成部分,是提升浙江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浙江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要塞;是浙江大学进一步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和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平台窗口。
浙江大学海宁校区图书馆与钟楼
在这片交织着功能与艺术、创意与现实、本土与全球、传统与时代的4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中心湖涵养着才华,沉淀着智慧;一座石桥连接中西,沟通世界;东西讲堂遥相呼应,学术大讲堂内百家争鸣……夕阳西下,当海宁校区的钟楼敲响夜晚的来临,舟山校区的灯塔将投射温暖明亮的光芒。在这一片与海洋为伴的天地,你可以埋首图书馆,心中有沟壑;又或是登上灯塔举目远眺,荡胸生层云。
——圆池馆、水声馆和港工馆、近海馆等是舟山校区独有的海洋实验室,在其中可进行船舶在水面上高速旋转实验和水下声传播研究等,由此,一个滨海校区化身海洋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摘箬山岛上是浙江大学外海实试基地,建有海底技术系统、海岛微电网系统等一系列的高科技项目,由此,一个无人岛化身国内第一个科技示范岛。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全景
而当舟山校区灯塔沉静地翻阅年岁的新篇章,紫金港上空却灯火通明,欢歌笑语直冲云霄——一年一度的学生节拉开序幕,学生和教师欢聚一堂,校领导用歌声助阵。如果喜欢安静,可以挑选靠边角落,欣赏 64 42559 64 27226 0 0 7225 0 0:00:05 0:00:03 0:00:02 7225台上精彩绝伦的演出;如果喜欢热闹,可以参与到各式各样的小游戏中,再与学生节吉祥物“求是鸡”合影,留下珍贵的回忆。
学生节欢乐大巡游
过去五年多来,每一位浙大人都能感受到校区正不断变美,校园生活正不断变得丰富多彩:22个学生团体入驻14个独立空间,学生文化长廊使创新创意的文化从历年走向实践;新修建的气膜网球馆、设备日益丰富的健身房,让“寝室-教室-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增加青春动感的站点。
水上运动,当属浙江大学又一张金名片。随着皮划艇、皮艇球、龙舟、桨板瑜伽在启真湖上的开展,水上运动已成为最受浙大学子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借助水上运动俱乐部这一创新性的体育运动俱乐部会员制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学校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实现了学生体育生活从强迫到半强迫到主动转变,不仅提高了体育专业水平,还成功地塑造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水上运动的魅力,助力推动“全民健身”。目前,每年通过教学辅导和群体活动等方式参与水上运动的师生达到3000人次。
浙江大学水上运动会
今年恰逢浙大建校120周年,学生节之欢乐大巡游、欢乐校庆夜、夜未央音乐会、水上运动会等一系列“大牌”活动组成浙大庆生矩阵,歌声、鼓点声、呐喊声,甚至还有“扑通”落水声,都演奏出独属于浙大人的青春狂欢舞曲。此刻,求是园就是大家共同的家园。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过去五年多来,时间用宏大的叙事,把生活点滴的温暖凝固在这里。再回首,浙江大学初心依旧:
一定要永远与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师生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一定要营造凝心聚力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保证全体师生在建设“双一流”的伟大征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定要把学校建设好、发展好,不断引领承载着60万浙大人共同梦想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锦绣前程!
来源 | “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号
文字记者 | 周亦颖
图片|王磊 陆强 石佳朦 徐知源 高兴就好工作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