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期是个伪概念
前几天,高中同学跟我抱怨“孩子大了不由娘”啊,说:以前那个贴心的“小棉袄”“小帅哥”“小萌娃”不见啦;说那可爱的人儿现在变成什么样子啦;说孩子开始跟自己对着干啦,巴拉巴拉......
作为家长,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说过“青春叛逆期”,有不少家长还深有体会,并感触良多。青春期的孩子:
一言不合,顶撞父母
一言不合,大吼大叫
一言不合,离家出走
一言不合,拒绝学习
一言不合, ......
看到这些是不是很熟悉,好像也经常发生在自己的家里?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懂的,看看网上的“大神”们都是怎么管教“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
从网友们的回复来看,对待男娃和对待女娃的方式明显不一样啊,对男娃,揍的多;对女娃,动之以情的多。但是这些都不是小编今天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我们对“叛逆期”的误解太深太深......
看到了没?家长干涉过多才是导致叛逆心理的成因。家长干涉过多,别说青春期的孩子不乐意了,小编作为成年人都觉得不乐意呢。比方说,小编买个衣服母亲大人觉得太贵了,要念叨一下(在成年人眼里,那是唠叨或者念叨,但在青春期孩子眼里,那就是管束、约束,势必会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叛逆);给孩子拍个照片,也要念叨一下(老人的观念里给孩子拍照多了不好,我到现在都没搞懂到底哪里不好了);因为生娃胖了不少,说要去健身减肥,又要被母亲左一句说不胖不要减,又一句说要奶娃不能减地念叨个不停。
有时候青春期孩子的沉默不语行为也让父母觉得孩子跟自己的联系似乎不再,颇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孩子们自小就得到父母周全的照料,可现在没有半点“回馈”(也许有的父母认为不理人,无法连接也是一种没有回馈的现象),于是当父母的也开始“叛逆”起来,他们通过对孩子大呼小叫,用生气的方式表达着他们作为父母的不满。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受阻,孩子不再听父母的教导。而有时候孩子的指责控诉又刚好击中了父母心中的痛点或者没有愈合的伤口上。
为何小的时候对孩子的管束、干涉就可以,到了青春期,管束、干涉过多就容易出问题呢?
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崇拜、依赖比较多,因此,在孩子的眼里,父母说的都是“标准尺度”,可以用来度量他的行为好坏。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思想,慢慢地觉得父母好像也没有那么的万能,慢慢地不唯父母马首是瞻,慢慢地独立成人......
而这一现象,在一些父母眼中,就成了“天大的坏事”,觉得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叛逆”了。
其实在小编看来,这是好事,怎么能叫叛逆呢?孩子大了,他当然应该有与父母不同的观点,当然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应该适当独立起来。作为父母,为何“如临大敌”呢?因为孩子在青春期时,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权威”受到了“威胁”。孩子可能不再把父母当成“第一重要亲人”(孩子们更愿意跟同学、朋友分享心中的小秘密,而非父母),使得一些父母变得无所适从。
搜狐教育上有一篇关于“青春期、叛逆期”的调查,调查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机”阶段,面临健康、事业、婚姻、家庭、子女、社会支持等多重挑战。当“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时,很多家庭进入一个相互之间不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阶段,亲子冲突较多。因而这些焦虑的家长们很容易采取“危机管理”的教育方式,这样反而强化了孩子们的叛逆行为,导致亲子冲突升级。
调查显示:在孩子们的眼里,家长的权威并不取决于“为孩子做了多少”,而在于家长“做自己做得多好”。孩子们认为比较合格的父母,在工作状态、家庭责任、为人处世、脾气秉性、生活情趣等方面评价都比较高。
因此,是孩子太过于“叛逆”?还是我们作为家长“不合格”?亦或说是我们作自己“不合格”?值得我们每一个父母深思......
(备注:本文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