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只卖房的售楼处,其实已经输了!

2016-05-05 地产八卦女

星子|地产八卦女说:

去年,写售楼处+图书馆的宝能城刷爆了整个地产人的朋友圈。因为之前的房子太好卖,地产界根本就没什么创新。而现在讲求场景,社群化,粉丝经济的时代,那些只卖房的售楼处,其实已经输了!


 来源:搭搭帮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陈晓娟《叶子》

 

我喜欢这句话,透露着这个世界的辩证。混沌就是我们的信息过载后,习惯上交融的文化。

 

那么,当你的售楼处,只能体验买房的快感,你就已经输了。

 

我们总想在一个空间里完成两段不一样的体验。

 

  • 书店不仅能看书,也能做路演。比如中关村的言又几。成为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交互平台。

  • 咖啡馆不仅是能喝咖啡,也能看话剧,很多咖啡剧正在悄然盛行,观众和演员更零距离,更能有高频互动。成为戏剧爱好者与演员的交互平台。

  • 网吧不仅能上网,也能喝咖啡。现在网吧都叫网咖,成为年轻人的交互平台。

 

单纯场景存活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跨界的流量互导成为了趋势,因为空间的不同体验属性,带来了人群的多重重叠,这是商家希望看到的,所有的场景都成为固定人群的交互平台。

 

通过售楼处的场景叠加,带来人群的导入,这比做多少营销活动都更为直接有效。这些人群不是为了利益而来,而是兴趣和爱好而来,因为个体属性而来。售楼处不能建立一个买房者和卖房者的交互平台,因为买卖双方的不和谐因素实在太多,但是我们可以依靠售楼处建立一个读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社交爱好者等等这一类人群的交互平台。

 

除了流量互导之外,还有个重要因素叫做场景淡化。

 

为什么要淡化场景,因为很多场景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场景淡化就是让人进来想到的是另一种场景。我觉得这一点要和美发院以及网吧学。这以前我无法想象网吧和美发院是可以进入商场的,但是现在堂而皇之。

 

美发店是我反感去的地方,让我不动半个小时,而且我还得摘下眼镜,任由摆布。淡化场景后,给人感觉更亲近。网吧,在我印象里是个很low的地方,空气混杂烟和脚臭,周围环绕喊叫与狂笑。现在叫网咖,可以点各种饮品,环境也高了很多。我们会发现咖啡馆是一个能直接淡化场景的有利工具。


似乎一切的场景都可以通过咖啡馆来淡化。这种模式叫做“+咖啡馆”,很多业态已经开始在用书店,理发店,网吧,健身馆,面包店等等。


售楼处也是,一听售楼处,你们是什么场景感。有没有一上案板的感觉,等着要被宰杀。不是花钱去体验服务,而是被各种逼定话术(售楼员引导你购买的各种语言技巧)玩弄。如果不是丈母娘逼的,谁没事去售楼处。但是“+咖啡馆”后就不一样啦,咖啡馆所代表的场景是舒适,小情调,邂逅的场景。很好的削弱售楼处那种格格不入的场景。这就是场景弱化后的好处,让一些本身很抵抗的场所,有了新的生机。


 “流量导入”和“场景淡化”给了售楼处一个做场景叠加的理由。那么更重要的是你叠加什么,并不是所有场景都会适合售楼处。

在地产的上半场,也就是不愁卖的那些年。售楼处都号称“售楼处+会所”,请原谅我比较困惑,到现在都不知道会所是个什么定义,就晓得一般装修很豪华的地方就可以叫会所,有健身会所,有饮食会所,还那些个很污的休闲会所。售楼处+会所就是把售楼处装修的很豪华,没有什么具体功能。都是如此相似的金碧辉煌,并不符合场景叠加的原则,场景叠加是为了“流量导入和场景弱化”,不是让你的售楼处看起来更加格格不入,这个很重要。那么售楼处应该叠加什么场景?

 

其实,例子有很多。

 

  • “售楼处+亲子乐园”是上海的东原逸墅项目,每天一帮家长们带着孩子来玩。

  • “售楼处+图书馆”是深圳的宝能城册之丘,每天一帮书友们在这里看书。

  • “售楼处+公益平台”是上海的阳光城MODO,每天一帮家长带着孩子来做公益活动。

  • “售楼处+地产会客厅”是上海的当代万国府MOMΛ,每天一帮自媒体人带着朋友来谈事儿,

  • “售楼处+艺术馆”是成都麓湖,每天一帮艺术爱好者来观展。

  • “售楼处+深夜食堂”是北京金地未未来,每天一帮美食爱好者来觅食。



只要这个场景是符合你客群的价值观的,并且这个场景能够给你带来高频的客群互动,那么尽情的做场景叠加吧。举个例子,曾经在武汉看在一个在高速边上的项目,因为不通公交车,导客其实成了问题。我建议售楼处叠加一个场景,车迷俱乐部,可以来这里做汽车美容和免费洗车,然后形成一个汽车文化聚集地。你的客群基本上有车,你的场景是爱车一族的聚集地。比售楼处的本身场景要丰富的多。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叠加不仅是加,一定要叠起来。

 

之前,一个营销总联系我,说想做社群,把售楼处旁边的门脸改成一个公益读书吧,让大家免费来看书,以此促进营销。我问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客户进入书吧的过程中,会不会通过售楼处或者沙盘区。他说没用,我说那你还不如不做。

 

我和大家讲一个关于赌场的故事。赌城澳门,非常漂亮,是一个旅游胜地,但是旅游者并不一定去赌场小试身手。于是,赌场运营者就想到一个招,他们做了赌场的场景叠加,“赌场+度假酒店”,而且客房的价格很便宜,但是赌场设置在首层,去客房必须穿过赌场才能坐电梯上去。服务员也不做推荐,每个入住的人还免费送100元筹码。你每天都听到赌场人声鼎沸,这边“哈哈,中了”,那边“三边,三边”。你很难不受影响,去体验一下。


我在2012年做过一个项目,亿城西山公馆。在中关村软件园内,调查完IT男都喜欢在咖啡馆谈事儿的习惯后,将案场洽谈区改造为咖啡馆,给每家软件园的企业都送定量咖啡劵(这个很重要,让他们知道不是免费的),让他们来喝咖啡,但是来喝咖啡一定要经过项目体验区和沙盘。这帮喝咖啡的人无意识下也参观了项目,听到了售楼员的销讲,有购房需求的难免不动心,没购房需求的也会和同事聊起一个免费咖啡馆里的售楼处。

 

所以,你的叠加场景不是加场景,一定要和你本身的场景叠起来,让他们穿过你的售楼处感觉是不一样的。

 

再总结一下,一个纯粹售楼处时代已经过去,“流量导入+场景淡化”的叠加场景式时代已经到来,找准你客群的价值观,将一个新的场景叠加到冷冰冰的售楼处上吧。

 

花了那么多钱的售楼处,别浪费在只能卖房的单调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