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女博士辞职回乡,愿做最后的守陵人?这个神秘族群就在太行东麓……

2017-10-12 美晨生活

本文转载授权自文化公众号:北洋之家(ID:bypm201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53ulhuyq&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两天,有段视频在网上爆红!

短短43秒的视频里,

大家Get到了一个信息:

清华女博士放弃北京高薪工作

回乡当守陵人,

而且,家族都是守陵人!


最近一次听说“守陵人”这个神秘的字眼,

还是在电影《九层妖塔》里,

李晨饰演的图书馆馆长,

就是一位普通人身份掩盖下的

高深又神秘的“守陵人”……


清华毕业的梅静就是守陵人的后代,

而守陵人,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贵族”

他们为什么要世代守陵?

这个神秘的族群究竟是什么人?

清华毕业的梅静又缘何辞职回乡?

……


1



守陵人

一出生就授“七品”


© 老汉今年一十八 摄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永宁山下,

天气温和而晴朗,偶尔听得见一阵鸟叫。

清西陵,安静地坐落于此。


©老贡(弓) 摄 清西陵


这里,共埋葬着清王朝的4位皇帝、

(雍正、嘉庆、道光、光绪,

1995年溥仪的骨灰从八宝山迁至此)

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

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


© 北京老夏 摄 唯一开放了地宫的崇陵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

这里驻扎了一个约一万人的清政府机构,

这一万人的职责就是看护清帝的陵寝。

他们世代生活于此,

被称为“守陵人”!


© 空谷幽兰 摄 绵延的卧龙山


守陵人几乎全部为八旗子弟,

清政府给予守陵人优厚的待遇和清闲的工作,

他们骨子里透出贵族的优越感。

至今,守陵人的后代们,

还是会自称“西陵人”


©老贡(弓) 摄 清西陵


清 37 40581 37 15264 0 0 3081 0 0:00:13 0:00:04 0:00:09 3081朝时,西陵严禁百姓过往。

对于世世代代耕种于此的汉人来说,

官山以内是何种洞天,

他们一无所知。


© 老汉今年一十八 摄


而清西陵的守陵机构

则是一个完备而精密的小社会

内设东西王府、内务府衙门、

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

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

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

还从关外、东陵等地迁移来的大批满人,

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和祭祀。


©清西陵的文臣武将


虽然统称为守陵人,

但内部分工极细

糖匠、面匠、酒匠、瓦匠、彩绘工、牛羊工……

一个“工种”一干就是一辈子。


他们干的活虽然繁杂,

却都享有朝廷的俸禄,

住的是官房,吃的是皇粮

清政府还会给每户分一处小院,

官位高些的面积可以达到“一亩三”。


©清西陵的石牌坊


这里有学校,满文汉文双语教学

还教音乐、舞蹈和骑射等高大上的课。

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守陵人的子女。


这些孩子一出生便报户口,

即刻享受七品待遇

七品官可不小,

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呢。



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说是

“带着皇族血液的公务员”。

除去祭祀时间以外,

守陵人的生活极为悠闲。

他们大多不会种地,

闲来逗逗鸟、极为讲究“礼数”。


一百多年过去了,

这些清王朝的守陵人都干什么去了?

靠什么为生?

们的后代今天又在干着什么?


2

下岗的守陵人


© 河青王勇博 摄 梅静与清西陵


梅静说,爷爷他们那代人,

还打击过一批盗取清泰陵文物的盗贼,

甚至在2013年,

“守陵人”还抓到了五个盗墓贼!


事实上,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这些守陵人便正式宣布“下岗”了。

有些人离开了,有些人留了下来,

留下来的“守陵人”开

始了与汉族融合的艰难历程。


© 老汉今年一十八 摄


但任凭岁月磨砺,

也磨不掉这些“下岗守陵人”

骨子里的勇敢和责任感。


© 老汉今年一十八 摄


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动荡,

这些神秘的守陵人逐渐开始与汉人通婚,

他们的后代也逐渐与当地居民无异。


当然也有选择继承祖业的。

现在,清西陵内十几个村子里,

风水世家仅剩穆家,

穆家祖上在钦天监供职(中央设计院)。


© 老汉今年一十八 摄


如今的清西陵,

早已交由物管理处负责管理。

守陵人的后代们,

还有很多人留在这片几代人生活的地方,

有的搞起了农家乐,

有的做古建筑生意……


©清河力量摄 

凤凰台村的每条胡同都以当初机构的名称命名


他们神采奕奕,

用正宗的“京片子”跟过往的人们斗斗嘴。

如果遇到想要破坏文物的游客,

西陵人都会立马站出来制止。


在西陵人的身上,

还保留着满族特殊的气质。

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气质”

让他们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

一股精气神儿。


©清河力量摄 西陵人用正宗“京味儿”

叙说着他们先辈的传奇故事


而更多的年轻人则是梦想着外面的世界。

离开家乡,出去工作、读书。


而像梅静这样,

在北京工作、结婚生子之后,

又回到“家山”的,

却为数不多!


3

她用手中的笔

留住清西陵的美

© 河北青年报 王勇博 摄  守陵人的后代梅静


在清西陵来来往往的游客中,

常常有一位穿着普通,

十分清瘦的女子手里拿着画笔

不停地描摹着花纹和图案,

她的表情不时透露出几分思考者的严肃。


© 河北青年报 王勇博 摄  守陵人的后代梅静


她就是从清华毕业的梅静,

1984年出生,土生土长的西陵人。

她在经历百年沧桑的清西陵长大,

由于从小受这些精美建筑的熏陶,

大学选择了学建筑历史专业。


©河北青年报王勇博 摄 梅静的手稿


梅静把故乡称为“家山”,

她觉得家乡一定是有着绝佳的风水,

才被选作了“皇陵”!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守陵人已经不存在了。

祭祀礼仪也不再做,

但在梅静心中,

“家山”仍旧是她的精神家园。



回到“家山”之前,

梅静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过六年,

工作的内容都与乡村文遗产有关:


她曾在冰天雪地里到张家口堡子里调研,

也曾经跋涉数十日,

在云南高山云海间调查村落遗产……


©刘旭 摄 清西陵精美的拱桥


当她看惯库伦的暮雨、

大理的长云,林芝的雪山后,

愈发明确内心的信念——

回到清西陵,

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唯有返回到故里,

开始的,才是一段

不需修饰的人生历程。


©河北青年报王勇博 摄

梅静以自己的方式,传递西陵的文化


2014年,她与丈夫带着孩子回到家乡,

他们办书院、公益图书馆、免费讲座;

他们开民宿、做文创、办教育……

三年一路走来,

每一步都寄托着他们复兴故乡文化的夙愿:

用更好的方式把清西陵的美传递出去。


这三年来,梅静正在用自己的方式,

在“家山”里寻找“新守陵人”存在的意义。



梅静通过拓印和写生的方式,

把清西陵的细节美一点点描摹下来。

而清西陵的美无处不在,

仔细观察,

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都会令人为之惊艳,

为之惊喜!


©金丝楠木上面的精细雕刻

©王骞 摄 龙凤门


梅静常常一边画

一边惊叹古人的工匠精神。

而很多去过清西陵的游客,

都会因为这个地方的“破旧”而忽略她的美。



在梅静看来,清西陵的美就在于细节:

“这些细小的花样图文,

大多被游客们忽略掉了,

这些细节更需要传播出去。”

所以她一定要把这些美画下来!


©河北青年报 王勇博 摄


“你越是看细腻的东西,

你越能看到恶劣的行为。”

清西陵文物上的一些游客的名字

和“到此一游”的字迹,

让梅静这位“新守陵人”十分痛心。


4

为清西陵

建一座“书院”

©河北青年报王勇博 摄


梅静说:身为一名清华学子,

不想坐大树底下乘凉。

她希望能直接为家乡做点事,

建一间乡村公益图书馆。


而真正促使她下决心动手的,

是她看到家乡的孩子们

很多连写作业的书桌都没有。


©梅静家的老宅


就这样,梅静决定把自家

荒废了十几年的老宅,

建设成“书院”,

建成一家乡村公共图书馆!

 


©建设中的听松书院


如今的梅静夫妇,

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在听松书院。

她说:我会经常带姐姐溪溪去清西陵散步,

在露台上观星座,看日出;

也会陪小弟松松在书龛读绘本,

认识藤蔓中新长出的葫芦。




而梅静70岁的父亲,

也参与到这项事业中,

他每天很早就开始工作,

他要把书院一万本藏书的书目电子化!


期初,父亲也并非理解她,

但父亲还是被她的执着打动了。

书院筹建之初,梅静正在怀孕,

她把书院的设计图纸交给父亲,

一年时间里,父亲都住在书院后面的小院中,

帮梅静监工,从行动上支持她。



在图书馆的下层,

是梅静给孩子们上“美育”课的地方,

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画的画作,

学生们大都是来自附近的村庄。


书院的免费公益课堂,

成了孩子们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口!


©河北青年报王勇博 摄


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都不可能逃离社会的空气和氛围,

在公益和文化传播中,

梅静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书院承载着梅静的梦想:

既是传承和传播清西陵文化的窗口,

又是为家乡孩子建设的公益图书馆!



可她必须为自己的理想找到一个出口,

好通过经济上的回报更好地维持!

她的书院里有8间民宿,

有为旅人歇脚的茶室,

也有她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


©河北青年报 王勇博 摄


梅静说:西陵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故乡

我深深地了解这里,

她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寸光阴的美,

都印在我童年的心里……


梅静觉得,自己作为“新守陵人”

她有责任推开历史这道沉重的大门,

让更多人了解清西陵,

哪怕她推开的,

只是一道小小的门缝……



从清华女博士,

到返回家乡传播清西陵文化,

也许在外人看来,

她选择了一条孤寂又难走的路,


但直到今天,梅静还在持续的

不计成本的投入!

相信,这是她用心所致,

也是她作为“新守陵人”,

对这片“故土宝地”的热爱所致!


梅静说,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河北青年报 王勇博 摄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正是有了无数像梅静这样的人

才能在千百年之后依旧完好如初的

呈现在世人面前

—THE END—

声明:本文章、配图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您可能感兴趣:(点击文字自动跳转)


更多新鲜趣事,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