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骂惨的微信「看一看」

黄小曼 微果酱 2019-06-10



在微信的愿景里,“看一看”逐渐挑起了重担?


作者 | 小曼

责编 | 大红

出品 | 微果酱


微信“看一看”近日频频更新,有人在“看一看”里获得了新的流量,拯救了公众号的打开率;有人在“看一看”里了解好友的阅读喜好,“偷窥”了一下他人的隐私。


从两年前正式露面却无人问津,到现在激起一片浪花,“看一看”一路走得很艰难,却终究还是走到了我们面前,真实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01“看一看”令人刮目相看?


5月28日,“ 看一看 ”中的「朋友在看」模块内测更新。点击朋友的昵称,可访问朋友的个人主页,查看对方七天内“ 在看 ”的文章;点击自己的昵称会跳转自己的个人主页,右上角有“消息”和“设置”选项。但截至发稿前,访问朋友个人主页的功能已下线。



提请注意的是,好友分享在朋友圈的文章以及好友在朋友圈分享文章下互动,也会分别被标注为 「XX在朋友圈分享」「XX在朋友圈提到」显示在「朋友在看」中。



今天的“看一看”早已不同于一开始面世时的青涩模样,它几乎成了另一个有血有肉的“朋友圈”。这一步,它走了两年之余。


2017年5月17日,微信6.5.8 for iOS版推出微信实验室功能,“看一看”正式上线,主要功能就是内容推荐,让用户了解好友关注的热点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看一看”的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12月21日,彼时微信迎来7.0时代,将“点赞”变为“好看”,后又将“好看”改为“在看”,用户可在“看一看”里浏览朋友点过“在看”的文章。在「朋友在看」版块里,还会显示当日热文。即好友没有点击“在看”,多好友阅读的文章也会带「n+用户看过」的标签显示在该页面。


一路走来,“看一看”在细枝末节上进行了很多改动,唯一不变的是它从始至终只有「发现」栏这一个入口。尽管入口少,但发展至今的“看一看”已然羽翼丰满。我们既能在“看一看”里看到来自公众号的图文、视频,也能看到腾讯系产品的内容。于微信而言,“看一看”又意味着什么?



02微信的内容社交进化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在看”这一入口,“看一看”一度被不少运营者认为这是拯救公众号阅读下滑的一剂良药。事实上,在我们的观察中,“看一看”也正在发挥这一作用。果酱妹在过往文章《揭秘微信“看一看”,如何给一篇文章带来百万阅读?》中对“看一看”的流量分发做了分析,“看一看”在文章阅读来源中的占比相当可观。


有用户向果酱妹爆料称,其一个非原创的公众号每天“看一看”的阅读来源占比为30%到70%,但文章收藏、涨粉、流量主变化都不明显。令其不解的是,其一个原创公众号反而没能获得来自“看一看”的流量。


图由网友“我想静静”提供


在“看一看”里,「朋友在看」代表的是社交推荐,形成的是一个基于社交的阅读圈子。但“在看”这一功能却让用户有了不少怨言,这种反对的声音在微信内测「在看个人主页」时达到了高潮,该话题阅读甚至达到4.1亿。



用户不喜欢「在看个人主页」这一功能,无外乎是担心自己的隐私。事实上,无论是「在看个人主页」,还是即便用户不点击“在看”,「XX在朋友圈分享」「XX在朋友圈提到」这样的标签也会显示在“朋友在看”中,无一不暴露了用户的个人隐私,社交压力扑面而来。


现在的“在看”,已然将用户从一个无需顾忌的匿名分享的角色,公然示之于众,所有的分享都成了实名制。这种用户角色的转换,是微信对用户习惯的挑战。尽管目前已经看不到好友的「在看个人主页」,但并不代表微信妥协了。


随着微信用户体量不断扩大,微信的愿景已不仅仅是做一个单纯的工具,而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交生态。搭建生态,离不开内容。内容也自然而然成了微信布局社交生态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运营者要想获得用户的主动实名分享,必须创造出更多优质内容。从这一点来看,“朋友在看”里的内容得到了有效、良好的补充;另一方面,单靠微信自身培养用户点击“在看”的习惯是不现实的,所以微信用“看一看”里的流量来鼓励公众号运营者引导用户点击“在看”,形成使用参与“看一看”的习惯。


这个用户习惯,对微信来说至关重要。在月活跃账户数超11亿的当下,微信有意通过“社交推荐”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社交布局。其中第一步,就是打造一个适合阅读的场所。张小龙在今年微信公开课上曾提到,阅读只是朋友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产品,用户其实并不太愿意从朋友圈里面中断,花几分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


一直尝试让阅读回归价值的微信,把目光锁在了“看一看”。“看一看”里逐渐细化的标签,让用户一眼就能做出选择,无疑是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效率。但「朋友在看」似乎才是一直深谙社交的微信的最终目的。


张小龙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我们在「朋友在看」里看到了越来越多熟人社交的标签,这是微信利用自身的社交体量进行的内容分发,看起来会比没有感情的机器人更有人情味、接地气。但把用户的喜好全盘托出,不得不让人深思社交之下的隐私保护。


更多精品内容点击查看

微果酱流量主兴衰史:从日入几万到几十,断崖式下跌的收入还有救吗
微果酱
2019,微信电商在狂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