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顺德故事丨顺德钟楼沉寂的秘密,红砖碧瓦道不尽百年沧桑

顺德档案馆 顺德发布 2018-10-30

 古时候,通都大邑多半有钟楼和鼓楼,晨昏时分撞钟击鼓报晓报更,成语“暮鼓晨钟”,本义就是这个意思。 

顺德钟楼


大良中心有一个古老的钟楼,著名的“钟楼公园”就因此而得名,不过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实大良先后有过两个钟楼。

据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成书的《顺德县志》记载,头一座建于天顺四年(1460年),即顺德建县后的第八年,旧址在大良梯云山上(俗称钟楼岗,今人民礼堂所在地),工程主持人为当时的知县李先。

过了64年,即嘉靖三年,知县曾仲魁嫌它的地势高过县衙门、下令拆掉,改建到梯云山下的县学宫东南角,即现在凤山东路区文化馆前,此后便固定下来,历经重修,一直存留至今。此楼的外观与北京、西安及南北各著名佛寺的钟楼大同小异,只是规模略小。钟楼的基座平面呈正方形,以红砂岩石砌就,高约4米,边长约10米,下开拱洞,可通行人。

楼南古时贴近城墙,楼北有登楼石阶。基座之上,为十二檀四面出廊式重檐结构建筑,瓦木作顶,高约5米,分别以木柱和石柱承托。上下两澹相距1米许,台面四周以红石作护栏,形制颇为典雅富丽。 


铜钟千斤,闻声十里

五百多年来,顺德钟楼的大钟屡毁屡铸,有成文可考的较早的一口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林应骋所铸。隆庆年间(1567-1572年),大钟连同钟楼的顶层建筑一起被台风刮倒坠毁,知县胡友信旋即修复,并重铸大钟。到了明末,战乱仍频,民生凋敝,钟楼日渐荒废。


清康熙三十一年伤(1692年),战争创伤已经平复,县绅推举知县徐勍出面集资修复,并重铸大钟,钟体铭文十六字:“洪宣圣铎,铜钟千斤,朝暮叩击,声闻十里。”从中可以想当日撞击时钟声的威力。


不为人知的钟楼传说

不过此钟也给知县惹了麻烦,县城内无端兴起了一番小风波:鉴于钟声过于洪亮,驻守顺德的绿营总兵刘诏的五更好梦被惊扰(此人嗜好夜生活,每晚饮宴行乐三更后才睡觉),遂要求徐知县下令停止撞钟,但徐知县则格守“黎明即起”的古训,不予理睬。


刘总兵一怒之下,在总兵衙门(故地在今钟楼公园西南停车场处)的旗竿上高悬红灯一盏,夜夜逼射县衙门,意在破坏县衙门的“风水”。


事有凑巧,过了不久,知县的幼子一病不起,县衙的吏役归咎于刘总兵挂灯作祟,劝知县向刘妥协,以免继续损伤人丁,徐知县偏不信邪,下令坚持如常撞钟。后来不知是否刘总兵捣的鬼,好端端的大钟莫名其妙裂开,钟声终于沉寂。



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大良城绅才按原样重铸,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一口。 




晚清以后,撞钟制度废止,县人对钟楼和大钟依然怀着深厚的感情。百年以来,历经拆城墙、开马路诸役及社会动乱岁月,这座位于县城中心地段的古建筑物仍安然无恙。


近年改造旧城区路,大量拆除旧房,拓宽马路,唯独钟楼秋毫无损。美中不足的是20年前的重修,基座使用水泥抹墙,未能“修旧如旧”,补救大概要留待新一轮的修复了。



来源:顺德档案馆

编辑:佛山新闻网 李攀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关键词获取便民服务

天气 | 台风 | 公交 | 班车

路况 | 违章 | 停水 | 停电

公积金 | 社保 | 挂号

    办证预约 | 出入境 | 快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