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8岁老人义务守护无名烈士墓34年:“只要我活着,就要坚持下去”

2018-04-02 央视网

“我又来看你们了。”清明前夕,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北曹庄村88岁的曹颖老人,踩着细碎的步子,早早地来到村北的48烈士墓前祭奠,这次扫墓已是他坚持为烈士扫墓的第34个年头了。


图为今年清明前夕,88岁的曹颖老人在48烈士墓扫墓。 


曹颖老人出生于1930年,今年已88岁高龄,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1984年离休回到家乡。当时,为48烈士墓扫墓的是村干部杨焕然,但杨焕然已经日渐衰老、体力不支。


曹颖幼年曾与这些烈士相处过,也参与过村民集体掩埋为了保卫国家在战场牺牲烈士的过程,受烈士影响,他之后也入党成为解放军战士,一想到这些英雄战死他乡,成为无名烈士,他心中有无限的敬佩,离休后很自然地就接下杨焕然这一棒,坚持在48烈士墓前为民众义务宣讲抗战历史34年。每逢清明、春节等当地祭拜先人的日子,他都会步行去48烈士墓前扫墓、讲解。“只要我活着,就要坚持下去。”曹颖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88岁老人步行去扫墓 “每次打扫落叶都无比敬畏”



48烈士墓位于北曹庄村村北,当年战争结束,村民们疼惜烈士,将牺牲在各地的烈士集体合葬此地。乡亲们不知道烈士们的姓名,用大理石砌好的墓上写上“四十八烈士”几个大字。墓的前方立下石碑,写着“抗日英烈永垂不朽”。


曹颖拿着扫帚走进了烈士墓,他的手背已经像他手里紧握着的干竹条制成的扫帚一样干枯。他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每次到墓前打扫落叶时,听着扫帚和地面摩擦的咯吱声,想着这些经历过长征后却牺牲在此地的无名“老八路”们,自己都无比的敬畏。


义务为民众讲解抗战历史 一上午会讲五六场


“我作为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有人听,哪怕是一个人听,我也要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每逢一些单位、团体、个人来此扫墓瞻仰,老人也会都义务陪同讲解,有的时候他一上午都会讲五六场。


老人说话时中气十足,详细地向来访者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故事。



根据冀中局势逆转的紧迫形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适时作出决定,抽调120师一部挺进冀中地区。“在此危难时刻,北曹庄村来了一支奇异的队伍,它和其他部队不一样……”曹颖回忆,那时候他才9岁,但他现在也能清晰地记得,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天,群众们起床打卡房门一看,害怕惊动群众的战士们依靠在农家门外休息。


那时候,群众眼前的这些战士们每人头顶着一顶草扎的伪装帽子,军服破旧,脚上穿着用麻绳、布条编起来的草鞋,操着一口当地民众听不懂的南方方言。通过手势比划,战士自我介绍是“老八路”,来这里打鬼子。


乡亲们立马把部队迎进家中聚在热炕头上,战士们暖和后就帮着跳水做家务,隐蔽在各家院子中,真正是秋毫不犯、鸡犬不惊。


同年2月2日,河涧敌宫崎联队及伪军一部共200余人,携炮1门向肃宁方向进犯。八路军120师716团3营10连奋起还击,在北曹庄村一带展开激战,八路军援军赶到,追敌至河间城下,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堡店战役。


9岁见证烈士牺牲 村民集资为烈士们竖起墓碑 


曹颖记得,战斗中,那个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少年战士,为消灭日军机枪火力点,匍匐迂回接近敌阵,连投两弹消灭了敌人。但因投弹距离太近,自己也被炸伤,肠子拖出腹外,他依旧抓过机枪艰难返回我军阵地,但遗憾的是最后还是壮烈殉国了。


见战士们不顾生死奋勇战斗,乡亲们也自发把自己家中过年才吃的米粥、窝窝头、山芋等食物送上火线。这些从来没见过战事的农民看到“老八路”如此从容镇定,竟然也不害怕打仗了,伏在战士们身后看他们怎么开枪打鬼子。“这才是真正的全民抗战!”曹颖感慨。


这场战役共歼灭日军150余人,但48名八路军勇士也为此为国捐躯。


战斗结束后,部队迅速转移,村民把散埋在几处的烈士遗体集中起来重新安葬。当时9岁的曹颖和乡亲们看到,烈士的衣袋里装的是满是糠皮的谷面饼子和焦糊的锅巴,而他们就是吃着这些东西打败敌人献出生命的。乡亲们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掩埋遗体。


7年之后,烈士基地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集资为烈士们竖起了墓碑。


曹颖说:“我后来才知道,这些战士很多都来自湘鄂西根据地,经历了千难万阻的长征,又从晋西跋山涉水来到晋中,牺牲在北曹庄,做了无名烈士。”


如今,48烈士墓是肃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逢清明,曹颖都会前来缅怀先烈,同时也会向前来扫墓的中小学生义务讲解这些啃着谷面饼子、穿着破布衣服杀敌殉国革命先烈的故事。


义举传承 “等走不动了会让儿子为先烈扫墓”


已是耄耋之年的曹颖老人平时听人讲话都要戴上助听器,但腿脚还很硬朗,平日里还能骑上自行车、三轮车到附近的镇上找老战友聚会喝茶。


他的邻居时常到他们家看望、帮助老人。邻居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曹颖每逢地方祭奠的日子,都会去48烈士墓前扫墓,每年至少会去三次,老人还会给一些团体、个人义务讲解烈士们的故事,他很敬佩老人。


“烈士墓最初只是一个土坟,每到雨季,我就特别担心大雨把墓冲毁。”为此,曹颖曾积极奔走呼吁,在北京与原120师716团政委廖汉生将军取得了联系。1996年6月,廖汉生将军来肃宁凭吊烈士,之后政府重新修整了烈士墓。


把守护烈士墓当成事业,把宣讲英烈精神当成使命,曹颖入选了“2017年度感动肃宁人物”,县里还为他颁发了奖杯并授予“义守忠魂 矢志不移”的牌匾。近年来,一些媒体报道了老人坚持为烈士扫墓的故事,一些人也前来拜访老人。


老人在给记者讲述烈士事迹的时候,也反复强调:“我个人不值得报道,要让大家知道这些抗日牺牲的无名“老八路”们。”


曹颖的老伴也很支持他,称假如曹颖走不动了,她就会打电话让在外地的儿子回家像父亲一样为先烈扫墓。


现在两位头花花白的老人家住在农家小院里,干净的房间里错落有致地放着十几盆鲜花,他们养了两只狗,大的一只已经19岁了,曹颖的老伴说这只老狗已经老得不怎么吃食了,这个年纪也像人一样步入老年了。


老伴平日里煮煮饭、做做家务,曹颖则喜欢在书房看看战争史书,或在客厅看看电视。这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人有时也会看一些抗战片,他评价称:“有些戏一看就是假的,拍戏的人根本分不清战争和战役。”


更多热文



编辑:李泽镔   责任编辑:张雯

来源: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