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死不了人,只能让你变得不是人”,一个吸毒女孩的自述
我们为什么极度渴望自己所没有或不能有的东西,常常付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作为代价,为此冒险失去自身的平和与满足,不顾安全,甚至失去生命?
——《疯狂的成瘾者》
绿色的铁丝网,紧闭的铁门,阳光在窗前摇曳,监室内透着斑驳的光。有人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也有人坐在一边神情淡然,犯了错的人正面壁思过。
一道门,两道门,三道门,四道门……他们因吸毒进入同一个门,他们可以通过眼神来准确识别公共空间中的“朋友”,一个动作他们就知道彼此内心的想法,然而欲望快速增长,代价却是不堪之痛。
她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艺娜,37岁,戒毒一年半
身后的铁门咣当一声关上了,门内是几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这里被称为“女监室”。屋内阳光通透,每个铺位都收拾得整整齐齐,门外是民警们的办公区域,大屏幕上的监控可以看到监室内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艺娜算是“老人”,她已经几进几出,唱歌、跳舞、会手语,称得上多才多艺。
灰色上衣、黑色裤子,在戒毒所,这是戒毒人员的统一着装。来到央视网记者面前,艺娜稍显紧张,身子挺得笔直。谈天中,艺娜的语速很快,“我这个人大大咧咧,跟假小子似的。”
但当被问及女儿,她用颤抖的双手捂住了眼睛,过了好半天,才缓缓地移开。“刚来这里,我最放不下的是孩子,亏欠她太多!”刚入所时,艺娜的这种低落情绪被她的管教民警第一时间发现了,经过民警的各种努力,不久后艺娜收到了那封被她“珍藏”的女儿来信。
“妈妈,我太想你了,我这辈子住的最好的房子就是妈妈的肚子。妈妈,你太不懂事了,你还不如一个小孩子懂事,你这次回来要是再不说一声就走,我就不认你这个妈妈了……”艺娜复述着女儿写给她的信,刚到一半便哽咽了。
上一次与女儿牵手、拥抱的日子,艺娜已经记不清楚。“女儿13岁,马上升初中了,学习好像不太好,小学是用借读证进去的,上初中再考不上可怎么办?”关于女儿,艺娜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反反复复又只有这几句,“跟我们离婚也有一定关系,觉得挺亏欠孩子的,现在又因为吸毒需要强戒两年,别再给孩子上学耽误了……”
2007年,艺娜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毒品的存在,“那时候我是做物流的,身边的一些老板和开大车的司机,他们都‘溜冰’(吸毒人员用“冰壶”来吸食冰毒的方法),但是我不敢。”
那会儿,艺娜从没想过这种恐惧的东西会进入自己的身体。而她爸爸的去世改变了一切。
艺娜是家里的独生女,小时候学习成绩曾在全校排前三名。为了让她生活得更好,她的爸爸辞去原本稳定的工作,转而到外地经商。初三那年,爸爸生意失利。
“以后有什么打算?”爸爸问她。
“初中毕业以后上中专,上三年中专就能挣钱,花了家里那么多年的钱,想早点给家里分担点。”艺娜的一句话,惹火了爸爸,一巴掌打在了她的脸上,老泪纵横。
“中考考了537分,上不了重点学校,只能自费。几千块钱,我爸都掏不出来,最后还是我爷爷掏钱让我上的重点高中。”这个不太好的成绩却让艺娜很得意,“我心里是非常抵触的,他越想让我好好学,我偏要违背他的意思,那时候就是恨他。”
叛逆、任性、偏执、强势,艺娜用这四个词形容曾经的自己。
17岁,艺娜跟高中同学早恋,12年后,他成了艺娜的前夫。“2004年,我们结婚了,可是在孩子出生5个月后,我发现他出轨了,他说给我10万块钱,让我带着孩子走。”
艺娜离婚了,却激化了与爸爸的矛盾。“我爸爸是特别传统的一个人,告诉他我离婚了,又是一巴掌。”艺娜不想跟爸爸较劲,她知道那几年爸爸身体也不好,得了脑栓塞,影响了左视力,连开车都开不了。她把离婚的真正原因说明后,就离开了家。
一周后,爸爸给她打电话:“闺女,爸爸错了,爸爸以后再也不打你了,爸爸给你熬了一锅腊八粥等你回家。爸爸和妈妈都欢迎你回家。”艺娜没有回去,她觉得不回家住,可以保住爸爸的面子,也可以不用面对自己离婚的事情,“我说我不回家。”
“脑主干堵了,脑死亡。”2011年腊月二十,艺娜的父亲永远离开了她,在外混日子的她,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从那时起,艺娜无心工作,辞了职,每天无所事事。原本自己做点小生意,但没多久,生意赔本了。失去支撑的她,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心想能不能走点捷径,就去炒股。”结果,一赔到底,“那是我最后的钱了,什么都没有了。”
“不想活了,一心就是想这吸毒不是能死人吗?我就吸死了完了,一了百了。”当她把冰壶端起来的时候,她没想到,“这东西死不了人,只能让你变得不是人。”
“冰毒会让人特别兴奋,睡不着觉,睁着两个眼睛都酸了,手机砸脑袋上了,还瞪着眼睛玩。”那段时间,艺娜觉得自己跟鬼似的,“不吃饭不睡觉,拿那个锡纸,溜得脸都成绿色的了。”
2016年,突然有人加艺娜的微信,她一看对方跟之前生意欠她钱的人有关,“当时想能通过这个人找到欠钱的人,加了微信以后那个人就说,你给我拿个东西吧。”拿完以后,对方将艺娜举报,艺娜进了监狱,背上了贩毒的罪名。对方让艺娜拿的东西就是冰毒。
从监狱出来,她下定决心远离毒品,找了一个卖二手车的工作。“既然你卖二手车,那你跟霞姐交个朋友吧。”艺娜的“老朋友”三番五次找她去家里坐坐,在对方热情地推让下,她复吸冰毒。
那一天,离开霞姐家,刚到楼下,她就被公安机关抓获,随后送到戒毒所。
“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我,觉得自己满肚子的委屈无人诉说。”刚来到戒毒所的她,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戒毒所的民警发现了她的异常,帮她做心理疏导,把她从那个阴暗的小世界拉回到阳光下。
“跌倒了站起来就不晚。”戒毒所,被她称为“人生的新起点”。
还有半年,艺娜就可以回归社会了,照顾好63岁的母亲和正在成长的孩子是她最大的心愿。跟央视网记者告别时,艺娜反复重复着,真的要戒了,要戒了。
15年,儿子已经长大,骗不了了
晓梅,34岁,戒毒1年零15天
初见晓梅,她已在戒毒所生活了一段日子。戒毒所里严格的作息、规律的生活,让她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圆圆的脸庞,红润的面色,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曾经受毒品侵害15年的人。
2003年,18岁的晓梅第一次接触到毒品。那年,她即将中专毕业,想要继续报读大专。也是这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晓梅发现了比她大一岁的男友在吸毒,是海洛因。
“我知道这是毒品,但没认为这个东西用完了会上瘾成这样,一下这么多年!”晓梅劝过男友,但她的劝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男友已经深陷泥潭……时间长了,年轻人好奇心驱使以及对毒品的危害知之甚少,在男友影响下,晓梅吸了第一口。她不知道这一吸,就再也没有逃离过毒品的魔爪。
从那以后,晓梅开始嗜睡,人变得很懒散,精神也越来越差,直到被家人发现。家庭戒毒、医院自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痛苦、挣扎……
然而每次戒毒回来,晓梅很快就会复吸。
因为一个毒品圈子始终在引诱她……
作为父母的独生女,晓梅从小生活优渥,被家人的宠爱包围着。父母发现她和男友吸毒后,也没能拗过晓梅的意愿,最终同意二人结婚。
那一天晓梅特别开心,“想我这样,爸爸妈妈还这样对我,就好像有动力了似的,我就跟他说咱别再弄了,咱好好的,咱结婚要孩子。”
为了能生一个健康的宝宝,他们夫妻俩决心戒除毒品,和吸毒的“朋友圈”彻底划清界限。但随着宝宝的降生,他们放松了对毒品的警惕。
心瘾就是心魔,似乎一辈子都不能消灭,即使凭借意志力一时压制,也难以阻止它伺机而动,等你稍稍脆弱,就会钻进来吞没你,毁灭你。
最先忍不住的是晓梅的丈夫,戒毒两年后的一天,晓梅在洗手间看到丈夫复吸的针管……沉寂的暗流又开始从晓梅的身体里升腾而起,侵蚀晓梅的意识,“这种感觉很不好。”心里的“魔鬼”不停地说,“要不要就吸一口?”
在饱受折磨地与心瘾斗争多时后,心瘾的力量达到了某个阈限,晓梅扭头看了眼叹气的老公,拿起了电话……
复吸、戒毒、复吸、戒毒,徘徊中到了2018年6月1日,晓梅再一次因吸食海洛因,尿检呈阳性,被公安机关抓获。她又再一次走进戒毒所。
“姥姥,我妈还有三十天还是四十天,告诉我一个准确的日期,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上个月,晓梅的儿子突然问姥姥这个问题,姥姥有口难言。姥姥一直骗他,妈妈出国了,妈妈挣钱去了,然而晓梅知道,不知不觉中,儿子已经长大,骗不了了。
说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滑过晓梅的脸庞……
想成功戒毒,第一出去之后远离吸毒“朋友圈”
林新,39岁,戒毒志愿者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央视网记者在天津见到了戒毒志愿者林新。这一天,林新拿到了戒毒所为他颁发的《戒毒志愿者》证书。
林新曾是一名瘾君子,吸毒前,家庭也还算宽裕,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现在他每个月都会回所里进行尿毒检复查,也会和这里的管教民警进行谈心,时刻告诫自己,警钟长鸣!
5年前,林新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酒吧玩,期间,坐在旁边的一位朋友拿出一个插着吸管的瓶子,猛吸一口后向林新脸上吐去。
“感觉这种东西挺诱惑人的,兴奋。”林新这样描述当时的感觉。
在朋友的怂恿下,他出于好奇第一次尝试了毒品,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玩这个东西,就是玩那一次能控制两三天不带睡觉的,就不困,只要一听音乐就疯狂。困的时候又可以睡一个星期不带醒的。”
在吸食冰毒8个月后,林新被送至戒毒所。至此,林新知道,吸毒的事情再也瞒不住家人。
刚入所的时候,林新情绪波动比较大。多年混迹社会,当时的他不觉得以后能够摆脱毒品。同时他对父母、爱人和孩子又深感有愧:“父母岁数不小了,爱人也没有正式工作,孩子还得上学,一家的开支都要我爱人一人承担,她还得照顾两边父母,非常辛苦。”
于是在妻子第二次探视的时候,林新提出了想要离婚的念头。“爱人很惊讶,也很伤心。”
“‘张队’是我的管教民警,他很快发现我的情绪不对,就一遍遍找我谈话,开导我。”
民警对他的关心,慢慢融化了他内心的坚冰,“我从一个沉默者变成了倾诉者。”这段时间的谈心不仅打消了林新离婚的冲动,而且也让他建立起好好戒毒的信心。
在民警的帮助下,由于表现良好,林新提前解除强戒。在经历了一年三个月的戒除毒瘾后重返社会。这时正好所内在开展出所学员跟踪回访活动,他果断报名参加了。
每个月,林新都准时回来验尿,每次验完都会拍张照片,给爱人发过去,让爱人放心。“就这样一坚持,已经35个月,渐渐变成一种习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林新成为每个月不用民警打电话联系,就回戒毒所自愿接受检查的几个固定学员之一,“到点就来。”
“我的转变离不开管教民警这么多年的帮助,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一直感激于民警的无私帮助,林新出所后,每有戒毒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成为所里活跃的志愿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分享帮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正常的生活,让戒毒人员在茫茫戒毒道路上不再感到孤独。”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对普通人来说,这只是一句口号,而对在戒毒边缘挣扎徘徊过的人来说,那是切肤的痛悟。
“要想成功戒毒,第一出去之后远离吸毒朋友圈,第二找一份工作好好上班,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把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弥补过去。”
(以上所有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